清朝是中國歷史上,人口數量增長較快的王朝,巔峰時期達到4.36億人。按照數據統計,清朝在人口鼎盛時期,一個府的人口數量,都突破百萬級別。 當然,這里所有的并非是所有地區。在一些人口較少的府,可能只維持在幾十萬人口左右。比較典型的是可以參考下面這張圖的人口統計數據。 作為一府長官,知府身上有極重的任務。他們是朝廷與地方的紐帶,上秉向州縣繼承傳達朝廷政令,下撫轄區官員百姓,保證完成朝廷任務。每年知府都要督撫轄區內的官吏,及時上繳錢糧賦稅。 知縣會把收繳上來的錢糧清點后,交納知府。同時把那些沒有及時繳納賦稅的鄉紳名單上報知府,由知府上報總督、巡撫處理。當然,如果知府隨意攤派賦稅徭役,州縣官員也可以上報督撫彈劾革職。 ? 除了征收錢糧,知府還需要維護轄區內治安,確保民眾不造反。對一些刑事訴訟案件進行審判,在轄區內推行教化,開辦府學科舉等。 跟任務相比,朝廷給知府委派的繁重任務相比,知府衙門的官員數量并不算多。按照規定,同治跟通判是知府的輔佐官。這是清朝的規例,從中央到地方,在主印官旁邊都設立有專門的輔佐官。這些輔佐官的官階,一般都會比主官稍低一些。 ? 清朝知府的官階是四品,同知是五品,通判是六品。它們雖然是輔佐官,但并不屬于知府的下屬,而是協助知府處理公務。同知跟通判的數量并不固定,一般隨公務而設,這些公務包括糧運、督捕、海防、水利等,由同知和通判分管。 而在知府衙門的內部機構中,還有府堂、經歷司、照磨所和司獄司。這些機構都設有專門的官職,用來協助知府辦事。具體而言,經歷司主要是處理公文,設有一個正八品的經歷;照磨所主要是對已經印刷好的文書再次進行檢閱,看看過去那些失誤的地方有沒有修改。 ? 如果沒有修改,相關人員就要受罰。清朝是一個以文書推動公務的制度,對文書極為重視。照磨所設立從九品照磨一人;司獄司掌管監獄囚犯等失誤,設立從九品獄司一人。府堂屬于處理各項事務的機構,里面設立的都是一些小官吏,人數不多,但不固定。 除了內部機構,知府衙門下屬機構還有宣課司、稅課司、倉等,分別設立大使,掌管稅收倉庫。這些大使的人數不等。 ? 知府轄區內,還設有儒學、醫學、陰陽學、僧綱司、道紀司,這些機構一共七人擔任,但是官階更低,只有僧綱司和道紀司的都綱、都紀是從九品,其余都是不入流的官職,連品級都沒有。不過,知府衙門的下屬機構,會根據各地情況增減,所以并不固定,官員數量也不確定。 而在知府衙門以下,知府還有州縣衙門的官員。當然,知府對他們主要是以公文進行催促。不過,州縣正式官員的數量,也不算太多。 ? 其實,以朝廷規定的繁重任務,跟官員數量,以及知府的精力相比,知府肯定很難完成規定公務。而事實上,在知府身邊,還有一些人雖然沒有官員身份,卻同樣會幫助知府,處理公務,甚至是私人事務。 在知府衙門后,日常辦公的還有各房衙役胥吏,這些衙役胥吏分別歸屬吏、戶、禮、兵、刑、工六房,以及鋪長房、承發房,一些地方還會根據設立漕、馬房等。這些衙役書吏因為沒有官職,所以沒有朝廷俸祿和工食銀,只能依靠各種紙筆費、抄寫費、飯食費,以及各種灰色收入賺取錢財。 ? 知府還會花錢聘請一些幕僚協助自己。因為清朝科舉主要考取四書五經等內容,很多知府都是學這些內容踏上仕途的。可是,吏、戶、禮、兵、刑、工六房這些內容對于如何處理公務 ,實際上沒有太大幫助。所以,清朝從總督到知縣,許多公文公務,都是委派幕僚完成。甚至一些受信任的幕僚,地位比官員還高。 知府身邊還有一些長隨,相當于貼身心腹,同樣受知府雇傭,相當于奴仆,為知府傳話跑腿等。知府需要依靠這些人,才能處理好地方上的各種公務。 對歷史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腦洞外星人,一個研究地球歷史的外星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