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十五、南陽府衙話今昔 坐落于南陽城區民主街西部北側的知府衙門始建于公元1271年,歷經元、明、清、民國和共和國五個歷史時期,共經歷199任知府。那座知府衙門南北長240米,東西寬150米,面積 36000平方米,現存房屋100余間,因為是清代全國215個知府衙門中目前保存最完整、規制最完備的唯一府級官署衙門,所以被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南陽知府衙門現存的建筑保留了元、明、清三代的建筑藝術。坐北向南,軸線對稱,主從有序,中央殿堂,兩側輔助,布局多路,院落數進。沿著中軸線兩側,左文右武,左尊右卑,前堂后寢,建筑采取的是我國傳統的單檐硬山式結構。因為布局嚴謹、規模宏大、氣勢雄偉,是秦始皇設置郡縣制以來所留下的一處完整的郡級實物標本,加上現存建筑的本身就是一座歷史檔案館,又是南陽歷史文化名城的象征,所以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和文化價值。 自秦昭襄王(公元前325-前251年)設置南陽郡直至元代,其間的郡署、州署、府署的修建情況與形制已不可考。史料記載,明代的府署是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南陽同知(府佐官)程本初在原故址修建的;正統五年(公元1440年),同知汪重重修,當時的府署就有了正堂、后堂,左右列六房,前豎戒石亭(按舊時規制,地方官署大堂前皆立有戒石碑,上刻戒石銘,作為官員箴規,并建亭保護)。 明成化年間(公元1465-公元1478年),那個一共三次鎮守陜西,前后十余年,用自己獨特的方式解決了民眾饑荒因而贏得愛戴,每次離開,百姓總是擋道擁車而泣,而回來時,則歡迎的人群數百里不絕的陳鎰在南陽知府位上曾經重修大堂(正堂)及其他建筑,不過“經明末變亂頹圮。”清順治四年(公元1674年),知府辛炳翰開始修思補堂,又修儀門、榜房,繼任知府張獻捷重修大堂和六曹房、乘發司、永平庫。到了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知府佟應琦在大門外東西增建召父、杜母二坊,至此南陽府衙初見規模,可是時間久了,“府署漸頹。” 于是,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那個后來在武昌死在太平軍的炮火之下的知府岳興阿對府署又進行過一次大修;咸豐初年,來自宜昌的知府顧嘉蘅又進行了補修,在府宅后面東北側建團練賓興館(團練公局);又過了幾十年,到了光緒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由當時的知府、官家子弟傅鳳颺倡導并親自督導,動員府署及地方州縣大小官員捐出俸祿,對南陽府衙進行了大修及重建,并撰寫了《重修南陽府署記》碑文,為這座明代建筑歷年修繕和部分重建提供了最重要的依據和線索。此次修葺,工程浩大,前后共經歷了五個年頭,直到光緒27年(公元1901年)才最后宣告竣工。 這就是號稱初置于元代、有證可查始于明代的南陽府衙最終的版本。 清末民初,南陽的管轄變小了,知府撤銷了,原來的知府衙門變成知縣署,再改稱縣公署,后又改稱縣政府。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延續了很多年的南陽府被撤消,府署故址被縣公署所占用;民國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秋,南陽設立河南省第六行政區,督察專員公署就設在南陽府衙里與縣府和署,陸續有過增葺改建。解放后,新成立的南陽專員公署駐在此地,1965年后改為中共南陽地委第三招待所,后又改為家屬院,直到最后全部搬離。 為了適應新時代的需要,也為了適應旅游觀光和博物展覽的需要,經過了一次史無前例的徹底大修和重建,這座南陽府署衙門才恢復原狀,也是現在呈現在參觀者眼前的模樣。 |
|
來自: 宜昌石頭書屋 > 《(文集)天道酬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