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吃喝喝之外,不妨看看書~ 每個人都有享受精神世界的不同方式,我是純粹的文字愛好者,只有深度閱讀才能真正帶給我快樂和共鳴。 一本書從厚讀薄的過程,充滿了新知和思辨,絕非抽取出的要點和雞湯所能比擬。 片段式碎片式閱讀我現在幾乎是只看題目,保持流行的敏感度而已。其實大部分觀點都是陳詞濫調啦,最近覺得連杠它們都是浪費時間,不如無視。 ▲ 紙質書,藝術類的居多,畢竟有圖片的不適合電子版。 01 15分鐘 /集中閱讀法/ 生活壓力方方面面,生活節奏既快又被動,也許曾經熱愛閱讀的你有很久沒有捧起一本紙質書了吧? 即便是我這樣滿心期待展開閱讀之旅,還是出現了令人頭疼的問題: ◎ 一是精神似乎總是無法集中,一會刷下微信,一會看看小紅書,各種帶點新鮮感的蕪雜信息時時刻刻吞噬著自己的注意力。 ◎ 二是好不容易定下心打開書,奇妙的事情發生了:困意不要來的太快!有時候甚至幾頁不到就迷糊進夢鄉了。 痛定思痛,我琢磨了一個15分鐘集中閱讀法,效果非常好,2天讀完一本書。
你會發現突然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精力空前集中,思維空前活躍,閱讀速度極快,我經常是15分鐘鬧鈴響起,接著再重復15分鐘。如果有不得不被打斷的時候,就按暫停。 閱讀有困擾的朋友們,試一下吧,做不到15分鐘的話,就先從10分鐘開始! ▲ 雪中飛翔的丹頂鶴。 02 /開放吸納/ 我愿意選擇有挑戰的新的知識領域和顛覆性的認知來閱讀。最近幾年,藝術史世界史、社科類的哲學心理學社會學讀的比較多。這其實也是我們那個年代理科生的知識斷層。最大的感慨是:原來自己竟然“愚昧”了這么久~ 然而畢竟這個歲數,價值觀成型的七七八八了,也有了很多固定思維。閱讀中不自覺就會去抵觸甚至曲解作者的觀點,亂七八糟的聯想印證也是常有的。 我現在每本書讀第一遍的時候,會抱著完全吸收學習的態度,放棄自己的半瓶子水立場,盡量從作者的角度出發,客觀理解他的表達內容。 ▲ 夏日的夜晚,大連的熒光海,詩意而浪漫。攝影/走遍東北亞 03 /思辨批判/ 讀畢,掩卷,真的需要回顧思考這本書的局限性以及作者的偏頗之處。這個過程必須有~ 然而這個過程需要廣泛的閱讀、扎實的積累、以及一定的思維高度。好比前一陣讀韋伯,讀羅素,讀昆德拉,說實話根本不知道批判從何談起,贊同贊嘆都來不及。 借此契機,相關知識領域鋪開來讀,慢慢形成自己認知的提升~這一經驗在藝術評論方面已有心得,現在可以很快分辨出哪些是膚淺的扯淡,哪些是真知灼見。 ▲ 東北的早開植物:菟葵與側金盞。這兩種花的盛開,昭告著春回大地,萬物蘇醒。攝影/走遍東北亞 04 /讀書筆記/ 我不寫讀后感,不做總結梳理,可能是我懶吧。但我確實覺得必要性不大,內化的東西再外放,需要一些動力,我目前沒有。但我做三件事: ◎ 一是查生字。好多字簡直是熟悉的陌生人,屢查屢忘,屢忘屢查。開始是記在本上,現在直接記在手機備忘錄,隔一段時間會復習。 ▲ 手機里的備忘錄 ◎ 二是查陌生知識點。會百度,也會搜文章。這個是被逼的,記得最初讀歐洲藝術史的時候都快哭了,年代、事件、人物一律不了解,那時候覺得一本書以兩頁兩頁的進度前進,不知道何年何月能讀完。 ▲ 讀萬神殿時的筆記 ◎ 三是抄寫。覺得有必要熟記的會抄寫。但其實效果一般,因為記憶力真的大不如前。有點自欺欺人。 ▲ 讀《道德經》時的抄寫 05 /閱讀斷舍離/ 我家虎子肯定不同意我的觀點,他拿起來的書就一定會讀完。我開始也是這樣堅持,漸漸發現是一種執念而已。 有些書,雖然開卷了,如果覺得無益,還是應該果斷棄。 ◎ 第一種情況是真心發現內容不行,比如最近棄的,三島由紀夫《不道德教育講座》,真不知道絮絮叨叨在胡說什么。還有村上春樹,完全不合拍。 ◎ 第二種情況是過時了。比如前幾年棄的王小波的散文集,小波談電影,談時政,它過時了!已經失去現實意義。 ◎ 第三種情況比較鬧心,對當下的自己無任何幫助,也理解不了,即使是經典,那也要棄。也許假以時日還會重讀? 比如老子的《道德經》,開始很敬畏的認認真真抄寫,意欲背誦來著,但在尋找釋義的過程中漸漸困惑,這一句一句高度凝練的話語,有點像古代高級智慧雞湯啊,且不論各位歷史大家們對字義解釋是否一致,就是這沒背景沒解釋的,簡直是隨意怎么理解都可呀。直到有一天,無意中看到機場播放的成功學洗腦視頻,道德經簡直成了神丹妙藥……罷了,以后再讀吧。 兒子跟我聊,說孔子對四書五經類的看法是:斷章取義用的。哈哈哈哈~其實這正好就是我前面強調的,沒有一個閱讀思考過程的話,僅僅是結論,那真是千人千解,盲人摸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