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禹治水 前文說過,大約一萬年以前,冰期結束,五嶺雪山冰雪融化,一直受阻于五嶺雪山而蟄伏于東南亞的黃種人,因此得以大舉北上,來到亞洲最好的土地——東亞大陸,他們依仗更為先進的石器,以及剛剛學會的農業生產帶來的強大經濟優勢,用了千百年的時間,經過無數次的作戰,戰勝了原先盤踞在那里的游獵民族棕種人,棕種人抵擋不住,其兩大集團,C集團北逃,后來形成滿蒙,D集團西逃,后來形成氐羌。 黃種人是兵分三路北上的,以Y染色體單倍群而論,O1集團沿海邊北上,經福建、浙江、江蘇,到達山東一帶;O2集團走中路,到達河北一帶;O3集團走西路,到達甘肅一帶。東亞大陸成為黃種人的天下。 大約五千年前,O3集團已經定居在陜西一帶,其中的黃帝同盟,居住于陜北一帶,姜姓炎帝同盟,居住于關中西部寶雞一帶。 兩個兄弟同盟經過交戰,完成了融合,形成炎黃同盟,這是最早的華夏人,也可以說是文明化的羌人。 然后,炎黃同盟東進,與蚩尤的O2集團九黎同盟大戰于河北一帶,展開著名的涿鹿大戰,炎黃同盟獲勝,O2集團戰敗,被截為兩段,一路向北逃去,形成扶余等民族,漸漸與棕種人C集團融合,其中一部分與朝鮮半島南端的棕種人形成朝韓民族;另一路南逃,在湖南一帶形成苗瑤民族。 東進的一部分O3,與山東的O1融合,形成東夷。 當時世界總人口二三百萬,黃帝同盟、炎帝同盟、蚩尤同盟,都是幾萬人的規模。這幾個集團,在面積一兩百萬平方公里的廣闊大地上,盡情地占領想要的地方。那時候,這一片大地,河流縱橫,湖泊很多,土地肥沃,草木繁茂,既有原野,也有森林,氣候溫暖、濕潤,到處是大象、野牛。 五千年前,在歷史上是一個重要節點,正是在此時,人類社會由母系社會轉型為父系社會,之前,由于女性的生殖能力,人類社會是母系社會,而到了此時,由于農業生產開始,需要體力,并且由于私有制出現,人類社會遂漸漸轉為父系社會。 而就人類使用的工具而言,從一萬年前到大約四千年前,是新石器時期。 涿鹿大戰之后,東亞大陸一兩百萬平方公里的廣大地區,生活著炎黃同盟為首的華夏人、其他還有東夷、百越、苗瑤百濮等各個民族集團。華夏人與其他民族集團,加在一起,總人口幾十萬,他們都是黃種人。 當時東亞大陸的環境,為亞熱帶氣候,氣候濕潤,森林密布,河流縱橫,野獸出沒。 在中華的神話傳說中,最早的華夏人出現于大約五六千年以前,是一個女性,名叫華胥氏,傳說中,她外出,因感應而懷孕,先后生女媧、伏羲氏,其實這是母系社會的殘余,當時人們只知有母、不知有父。 女媧和伏羲都是中華神話傳說中的創世神,傳說女媧用泥土造人,這才產生了人類;伏羲氏,出生于甘肅天水秦安一帶,他的功績是創造了太極八卦。伏羲廟位于天水市,現在每年舉行大典紀念。 女媧與伏羲生少典,少典生黃帝,黃帝是華夏民族的人文始祖,他的活動時期是大約五千年前。黃帝二十五子,其中十四個兒子有姓,共有十二姓,實際上是十二個婦人所生。黃帝建立了黃帝部落同盟,他為酋長,在黃帝之后,酋長之位在其長子玄囂(音AO,二聲)和次子昌意兩系之間傳遞。 黃帝部落同盟,先后七任酋長,依次是,1、黃帝;2、長子玄囂;3、顓頊(音ZHUAN XU,皆一聲),顓頊是次子昌意之子,曾輔助伯父玄囂;4、帝嚳(KU,四聲),玄囂之孫;5、帝摯,帝嚳之子;6、帝堯,帝嚳之子;7、帝舜,顓頊的六世孫。 其中,黃帝、玄囂、顓頊、堯、舜,最為杰出,稱為五帝。 根據各自母親部落的姓,黃帝及其子孫有不同的姓。黃帝姓姬;而帝堯姓伊祁,陶唐氏,定都山西平陽,即現在山西臨汾市,堯的后代姓氏包括劉、范等等;帝舜,生于姚墟,姓姚,后居媯水之濱,又姓媯(音GUI,一聲),其后代包括春秋陳國、戰國田齊、王莽政權、三國孫吳政權等等。 堯是黃帝的五世孫,出自長子玄囂系,舜則是黃帝的八世孫,出自次子昌意系,他是顓頊之后。 堯七十歲時,舜出現,登上歷史舞臺,堯將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他,并禪位于他,根據古籍《竹書紀年》記載,實際上是舜奪了酋長之位。 說過了華夏人的黃帝同盟,再說說東夷人,在神話傳說中,東夷人的祖先是少昊,在傳說中,少昊輩分比黃帝低一輩,少昊的后代姓氏包括:嬴、秦、趙、梁、徐、修、黃、江等等。 伏羲部落的圖騰是蛇,也就是龍,因此,華夏人的圖騰是龍,東夷的圖騰是鳥,也就是鳳。 盡管黃帝部落的圖騰是熊,姜姓炎帝部落的圖騰是羊,但都是一時的,全體華夏人的圖騰,總的來說,還是老祖宗伏羲的龍。 伏羲又稱太昊,太昊族是華夏人,而少昊族是東夷人。東夷人很早就參與了華夏人的事務,因此太昊族與少昊族合稱龍鳳呈祥。 再重點說黃帝同盟的堯舜時期。堯,姓伊祁,名放勛,先封于陶部落,又改封唐部落,因此號稱陶唐氏,作為酋長,謚號為堯, 舜,姓姚,又姓媯,名重華,字都君,出自有虞氏部落,作為酋長,謚號為舜。 在舜的時代,大約四千二百年前,世界各地都遭到了大洪水的襲擊,比如西方有諾亞方舟的傳說,在華夏,也是一樣,因此,舜起用禹來治理水患,并且給他配備了四個助手,進行治水事務以及管理同盟。這四個助手,可稱之為超級F4,個個都是歷史上的大咖,這四個大咖是:契,東夷人,子姓,他的后裔建立了商王國;伯益,東夷人,嬴姓,他的后裔建立了秦帝國以及戰國時期最強大的兩國秦王國、趙王國;后稷,即司稷,華夏人,姬姓,掌管同盟的農業,他是帝嚳的兒子,帝堯的弟弟,黃帝的五世孫,他的后裔建立了歷時八百年的周王國、以及武則天的武周帝國、五代十國的后周帝國;皋陶(GAO,一聲,YAO,二聲),華夏人,偃姓,他是帝嚳的孫子,黃帝的六世孫,就是說比堯小一輩,他掌管同盟的刑法,他的后裔姓氏包括李,建立了唐帝國。 禹,姒姓,他也是黃帝的五世孫,與堯同一輩,實際上輩分高于舜,舜是黃帝的八世孫,但禹的年齡小于舜。堯出自長子玄囂系,舜則出自次子昌意系,禹也是出自次子昌意系,禹是顓頊的孫子,因其治水的功績,舜將酋長之位禪讓給他,實際上也是禹奪了舜的酋長之位。 禹老年時,本應將酋長之位禪讓給他的助手、東夷人伯益,但他暗中扶持兒子啟,最后,啟繼位為酋長,“公天下”變為”家天下”。東夷人不服,起兵爭奪,從啟的兒子太康手中奪取了酋長之位,幾十年后,太康的孫子少康崛起,又從東夷人手中奪得酋長之位,夏同盟于是正式取代黃帝同盟,黃帝同盟結束,夏同盟開始,“禪讓制”改為”世襲制”。 據司馬遷記載,“夏”是姒姓的夏司氏、有扈氏、有男氏、斟鄩氏、斟灌氏、彤城氏、褒氏、費氏、杞氏、繒氏、辛氏、冥氏等十二個氏族組成的部落的名號,以“夏司”為首,因此建立同盟之后就以“夏”為名號。夏最早的城邑是在河南嵩山一帶,其后其都城雖屢有變動,但也都在河南一帶。夏部落的勢力范圍包括河南西部、山西南部。 三百多年之后,公元前1600年,也就是三千六百年前,東夷人中的商部落崛起,驅逐了華夏人的夏部落,從而建立了商王國,其勢力范圍包括河南東部、河北南部。商王國因為有明確的甲骨文考古實物發現,因此是世界公認的中華歷史上首個王國,而之前的黃帝同盟、夏同盟,因無考古實物發現,因此被歸類于神話傳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