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foot id="ukgsw"><input id="ukgsw"></input></tfoot>
    
    • 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作文素材庫】道家哲思妙語:哲理篇

       老三的休閑書屋 2019-08-13

      【作文素材庫】道家哲思妙語:哲理篇


      哲理篇

      論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老子·第一章》)

      【原文大意】道,可以言說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指稱的,就不是永恒的名?!盁o”指的是天地的開始,“有”指的是萬物的根本。

      【點評】這是《老子》全書的第一句,這里開門見山地提出了老子的、也是整個道家的哲學思想的核心概念——“道”。那么什么是道呢?老子在這里的回答卻似乎十分含糊。他只是說,可以言說的就不是“常道”,也就是說,道在本質上是不可言說的。這話乍一聽有些不好理解,其實包含的智慧是十分深奧的。在老子看來,人們日常理解并能夠用語言闡釋的,往往都是一些具體的事物規律。而老子作為一位思想深邃的哲人,當然要比普通人考慮的更多一些。他分明還感受到了一種在一切具體事物之上的世間萬物發生、發展、運行的總規律——“常道”。而“常道”又是難以用一般語言闡釋清楚的。也就是說,它具有“不可言說性”。如果我們把“道”作為后來人們所說的“哲學”來理解,那么有意思的是,時間過了兩千五百多年,在哲學家們寫下了萬語千言之后,當代西方最重要的哲學記做、邏輯實證主義與語言分析哲學的領袖維特根斯坦也曾對“哲學”下了一個定義:什么是哲學?哲學就是對“不可言說者”的言說。這與老子的意思大體相同。如果“道”或“哲學”可以簡單地幾句話說清楚,那么老子及其以后古今中外的哲學家們也就沒有必要窮盡畢生之力為之探索了。而當代哲人維特根斯坦對哲學的定義,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證了古典大師老子的先見之明。

      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老子·第三十二章》)

      【原文大意】道永遠是以“無”為名的,它本質素樸,雖然小,天下沒有誰能支配它。作侯王的若能保有它,萬物將會自動地服從。

      道出之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老子·第三十五章》)

      【原文大意】道這東西,說出來,淡得沒有味道,看它看不見,聽它聽不到,用它又用不完。

      【點評】這里講的是道的抽象性。它沒有具體的功用,但卻有更大的、永恒的作用。

      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老子·第三十八章》)

      【原文大意】喪失了“道”而后才有“德”,喪失了“德”而后才有“仁”,喪失了“仁”而后才有“義”,喪失了“義”而后才有“禮”。

      【點評】老子把人類社會劃分為五個層次:最好的遵循自然規律,其次的依靠人的品德,道德淪喪了,才實行仁、義,仁義也淪喪了,才搞“禮”的一套。禮治的社會是最下等的社會。禮儀基礎上的人際關系是最低層次的人際關系。因為禮是講人與人之間上下等級規則的,是儒家思想系統的東西,與道家講的順應自然人性(道)或依賴人的樸素品德(德)是格格不入的。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老子·第四十章》)

      【原文大意】向相反的方向變化,是道的運動。柔弱的方法是道所發揮的作用。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老子·第四十一章》)

      【原文大意】高明的人聽見了道,趕緊努力去實行;平庸的人聽見了道,半信半疑;下等的人聽見了道,滿不在乎大聲譏笑。這也不奇怪,如果不被蠢人譏笑,道就不足以稱為道。

      【點評】這里刻畫了三種人對道的不同態度。上、中、下不是指地位等級的區分,而是指思想認識的高低。因為正確思想往往并不是最急功近利的或最時髦的,所以不同的人們也會對它表現出不同的態度。這種情形,現在也是可以常常見到的。

      知天之所為,知人之所為者,至矣。知天之所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養其知之所不知,終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莊子·大宗師》)

      【原文大意】認識了天然的所作所為,又認識了人類社會的所作所為,這就是洞察事理的最高境界了。認識天然的所作所為,也是自然而然地認識的;而認識人類社會的所作所為乃是以自身智力所了解的為基礎,去進一步弄懂那些自身智力還未了解的,并把這些認識用以自我修養,實現自己天然的生命存在而避免中途夭折,這就是盡智力之所能了。

      吾師乎!吾師乎!韰(讀饑)萬物而不為義,澤及萬世而不為仁,長于上古而不為老,覆載天地刻雕眾形而不為形。此所游已。(《莊子·大宗師》)

      【原文大意】大宗師啊大宗師,調和萬物卻不以為義,養育萬世卻不以為仁,長于上古卻不能說老,包容天地、塑造萬物卻不顯露技巧。這就是游心的境界??!

      【點評】莊子認為,“道”超越了一切具體的時空范圍,它無始終,無生死,無喜怒,無愛惡。萬物自生自化不過是它的表現,它在萬物之中又在萬物之上。這正是莊子理想人格的標本。但人的生存活動畢竟不能完全等同于自然的運行,因而這種絕對自由的理想人格也只能是一種虛構。

      夫道,于大不終,于小不遺,故萬物備,廣廣乎其無不容也,淵淵乎其不可測也。形德仁義,神之末也,非至人孰能定之?。ā肚f子·天道》)

      【原文大意】道啊,再大的事物也不能窮盡它,再小的東西它也不會遺漏,所以它囊括萬物,無所不備。它廣闊浩大,看不到邊;它深沉淵懿,測不到底。刑、賞、仁、義之類乃是它精神的末節,除了圣人,還有誰能確定它呢!

      使道可獻,則人莫不獻之于其君;使道可進,則人莫不進之于其親;使道而可以告人,則人莫不告其兄弟;使道可以與人,則人莫不與其子孫。然而不可者,無它也,中無主而不止,外無正而不行。(《莊子·天運》)

      【原文大意】道這東西,如果可以進貢,臣民沒有不進貢給君王的;如果可以奉獻,子女沒有不奉獻給父母的;如果可以告訴,人們沒有不告訴自己兄弟的;如果可以送給,祖輩沒有不送給自己兒孫的。然而這些都不行,為什么?沒有別的,只有一個原因:人自己內心中不悟道就不存在,對外不能印證道也無法通行。

      【點評】這段文字告訴人們:道不是任何人可以妄加占有之物,也不是什么秘密的東西。能否得到它,全看各人自己的學習和理解。這對任何時代想要學到真理的人們,都是不無啟發的。

      道固不小行,德固不小識。小識傷德,小行傷道。(《莊子·繕性》)

      【原文大意】道本來就不須要仁義禮知之類的小行徑,德本來就不須要是非得失之類的小見識。小見識損傷德,小行徑損傷道。

      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廣,日月不得不行,萬物不得不昌,此其道與?。ā肚f子·知北游》)

      【原文大意】天不得不高遠,地不得不廣闊,太陽月亮不得不日夜運行,世間萬物不得不繁榮昌盛,這就是道的顯現??!

      道之真以治身,其馀緒以為國家,其土苴(讀拃)以治天下。(《莊子·讓王》)

      【原文大意】道的真諦是用來修養心身的;治好自身,還有剩余,用來治理國家;再剩下的糟粕,才拿去治理天下。

      【點評】中國古代各個思想流派,大多是講“治國平天下”的政治哲學。只有莊子,才第一次突出地探討了人的個體存在。莊子論道,關心的不是倫理、政治問題,而是個體的身心問題。這是莊子與老子大不相同的地方。

      有生不生,有化不化。不生者能生生,不化者能化化。(《列子·天瑞》)

      【原文大意】天下萬物,有被它物所生的,有不被它物所生的;有被它物所化的,有不被它物所化的。不被它物所生的能夠產生萬物,不被它物所化的能夠使萬物演化。

      【點評】這里“生者”、“化者”指生死代謝的具體事物,而“不生者”、“不化者”則是比具體事物更為根本的東西,亦即“道”。

      或謂子列子曰:“子奚貴虛?”列子曰:“虛者無貴也。”子列子曰:“非其名也,莫如靜,莫如虛。靜也虛也,得其居矣;取也與也,失其所矣。事之破(石為)(讀悔)而后有舞仁義者,弗能履也?!保ā读凶印ぬ烊稹罚?/p>

      【原文大意】有人問列子說:“聽說您以虛為貴,這是為什么呢?”

      列子回答說:“既是虛,就無所謂貴賤?!?/p>

      那人走了。列子感慨地說:“要排除人為的名目,莫過于保持寧靜虛無。靜了,虛了,就掌握了道的所在。熱衷于追求世俗的得失予取,就喪失了事物的本性。事物的本性一旦被破毀,就是再吹吹拍拍地推行仁義的說教,也不能使它復原了。”

      夫道者,無私就也,無私去也;能者有馀,拙者不足;順之者利,逆之者兇。(《淮南子·覽冥訓》)

      【原文大意】道是不會出于私意去接近誰的,也不會出于私意背離誰的;善于領會它的人處事游刃有余,不善領會它的人處處心勞計拙;順應它的人無往不利,違背它的人難免兇災。

      以湯止沸,沸乃不止。誠知其本,則去火而已矣。(《淮南子·精神訓》)

      【原文大意】企圖用倒入熱水的方法來使燒開的水不再沸騰,水的沸騰是不會停止的。如果你明白它的根本原因,只要拿掉它下面燃燒的火就行了。昔者馮夷得道以潛大川,鉗且得道以處昆侖,扁鵲以治病,造父以御馬,羿以之射,垂以之斫,所為者各異,而所道者一也。(《淮南子·齊俗訓》)

      【原文大意】從前馮夷得道,潛入黃河當了水神;鉗且得道,遁入昆侖山修成了仙;扁鵲以道來為人治??;造父以道來駕馭馬車;后羿用它來射箭,工垂用它來巧制工具。他們的具體所作所為雖各有不同,但在掌握了道這一點上是一致的。

      【點評】《淮南子》用一種開闊的眼光看待世界,從而充分肯定了世界的具體性、多樣性,也充分地表現了“道”在社會各個領域不同的具體表現。雖然老、莊曾在抽象思辨上講過道存在于萬物之中,但只是到了《淮南子》才講得這么豐富,這么生動而具體。

      孔子觀桓公之廟,有器焉,謂之者卮(讀支)??鬃釉唬骸吧圃?,子得見此器?!鳖櫾唬骸暗茏尤∷?。”水至,灌之,其中則正,其盈則覆。孔子造然革容曰:“善哉,持盈者乎。”子貢在側曰:“請問持盈。”曰:“益而損之。”(《淮南子·道應訓》)

      【原文大意】有一次,孔子帶著他的弟子們去參觀魯桓公的宗廟,看到廟里有一種奇特的器皿,叫做宥卮??鬃硬唤麌@道:“我真幸運啊,居然在這里得以見到這種寶器。”于是回過頭來對弟子們說:“取水來?!比硭?,孔子把水灌進宥卮之中,只見它灌水灌到一半還是端端正正,灌滿卻立即就傾覆了。孔子不禁為之動容地說:“善哉,這就是持盈之道了?!钡茏幼迂曔€沒有弄懂,在旁邊問道:“請問老師,什么叫持盈之道呢?”孔子說:“過分增加了反而要受到損害?!?/p>

      【點評】宥卮,又名坐右器或攲器。據說是古人用來告戒自己的一種器物。后世失傳。這個故事描述了孔子觀宥卮而悟“持盈之道”的情形,提醒人們不要過分,不要自滿。

      價值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老子·第八章》)

      【原文大意】最好的美德像水。水給萬物帶來利益而不與萬物相爭,卻默默地流向人們都不喜歡的低下之處。所以說,像水這樣的美德,是接近于“道”了。

      【點評】這里需要指出的是:“不爭”與“處眾人之所惡”都是以“善利萬物”為前提的。因此這種不爭就不是一味消極的無所作為,而包含了一種不為一己利益爭斗而求利天下的崇高價值觀。

      宋人資章甫而適諸越,越人斷發紋身,無所用之。(《莊子·逍遙游》)

      【原文大意】宋國有人買了一批章甫帽,販運到越國去。這種帽子在宋國很時興,但到了越國卻賣不出去。因為越國人剪短頭發,赤膊紋身,根本不藏帽子。

      【點評】莊子從相對的角度,提出了行為價值與社會需要的關系問題,不論一種行為還是一種物品,如果不考慮特定的社會需要,乃至與之完全不符,那么其價值也就無法實現。人白忙一場,東西成為一堆廢品。

      宋人有善為不龜手之藥者,世世以洴澼絖(讀瓶辟曠)為事??吐勚堎I其方以百金。聚族而謀曰:“我世世為洴澼絖,不過數金;今一朝而鬻(讀育),技百金,請與之?!笨偷弥?,以說吳王。越有難,吳王使之將,冬與越人水戰,大敗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龜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則所用之異也。(《莊子·逍遙游》)

      【原文大意】有個宋國人會制作一種預防皮膚皴裂的藥,他家世世代代都以漂洗絲棉為生,全靠搽了這藥,才能在冬天手不皴裂,漂洗絲棉不受影響。有個客人聽說了這件事,便來找他,愿出一百兩黃金的大價錢,來收買他制藥的祖傳秘方。漂洗絲棉的人全家聚會討論,都說:“我們世世代代漂洗絲棉,一共掙的也到不了幾兩黃金?,F在把這藥方賣掉,一下就可賺百兩黃金,這還不上算嗎?就賣了嗎!”來客買得秘方后,就去游說吳國。這時正趕上越國來侵犯吳國領土,吳王就派他帶領軍隊去跟越國打仗。這時正是冬天,雙方打的又是水戰。他手下的士兵都搽了這種防皴藥,手腳不皴不裂,打仗不受影響,因此把越國打得大敗。吳王賞給他土地,封給他爵位。你看,不皴手的藥方是相同的,但有人能靠它封爵,有人卻免不了一輩子漂洗絲棉,這就是使用的不同啊。

      【點評】以上兩個故事都從相對角度來看價值的。前面是從反面說,這里是從正面說。同一物所得卻如此懸殊,這是什么緣故呢?莊子指出,這是因為“所用之異也”,即使用的方法、對象的差異。只有善于“用”物之人,才能為物提供適當的使用方法與對象,充分實現其潛在價值。

      指窮于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莊子·養生主》)

      【原文大意】燈油為薪火而燃盡,可是它的火焰卻可以傳續下去,永遠無窮無盡。

      【點評】一個人的個體生命是有限的,但他的思想,只要有意義,便會永遠流傳下去,成為人類世世代代相傳的精神財富,指向永恒的價值。莊子以此來比喻老子的死。其實不僅對老子,對一切人類精神文明價值的傳續,都可做如是觀。

      惠子謂莊子曰:“吾有大樹,人謂之樗。其大本擁腫而不中繩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規矩,立之涂,匠者不顧。今子之言,大而無用,眾所同去也?!?/p>

      莊子曰:“……今子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于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不夭斤斧,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莊子·逍遙游》)

      【原文大意】惠子對莊子說:“我的土地上長著一棵大樹,人們都叫它樗樹。它的樹干長得疙疙瘩瘩,不合乎加工的墨線;樹枝長得彎彎曲曲,不合乎規、矩的尺度。它長在大路邊,過往的工匠卻連看都不看它?,F在你說的話,就跟這棵大樗樹一樣,雖大卻沒有實用價值,所以眾人都反對?!?/p>

      莊子回答說:“……現在你守著這么一棵大樹,還發愁它沒用。為什么不把它種在非實用的土地,廣闊的原野?在那里,你便能任意地在它的巨干旁漫步,悠然自得地在它的綠蔭下休憩。這樣,你就會同它一樣,不道受到刀斧的砍伐,不會招來什么東西侵害。實用的功利沒法束縛你,還會有什么困厄與痛苦呢?”

      【點評】在這段對話中,莊子論述了“無用之用”的價值。這棵大樹的價值何在呢?對大樹本身來說,當然是因它的無用而可以保全性命,發育生長,不遭砍伐。但不僅于此,更重要的是,對人來說,它的價值還在于可供人在樹旁漫步,樹下休憩,從而體會到心靈的逍遙境界,感受到擺脫有限功利目的的精神愉悅。這顯然是一種超越了實用功利價值的審美價值。這就是莊子所說的無用之用的“大用”。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代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

      【原文大意】山里的樹木自招砍斫,油脂的燈火自招煎熬。因為桂皮能做藥,桂樹就道伐戮。因為油漆很有用,漆樹就遭刀割。人們都知道這些有用的用處,可是卻不知道無用的用處。

      【點評】莊子認為“用”有兩種:一是“有用之用”,一是“無用之用”。在這段話中,他感嘆世人只知功利、實用的“有用之用”,并指出由此帶來的對生命的戕害與對自然界的破壞。顯然,在他看來,“無用之用”的價值是遠高于“有用之用”的。

      至貴,國爵并焉;至富,國財并焉;至顯,名譽并焉。是以道不渝。(《莊子·刻意》)

      【原文大意】對最尊貴的人來說,一國的爵位可以棄之不顧;對最寓有的人來說,一國的錢財可以棄之不顧;對最顯赫的人來說,任何名譽可以棄之不顧。這樣看來,只有大道的價值才是永恒不變、始終不渝的。

      【點評】一切俗世的地位、財富、名聲的價值都有著虛妄的一面,只有“道”才是永恒的。因此,莊子并不是價值觀上的相對主義者。他之所以有時候從相對的角度來觀察價值,只不過是為了更方便地揭示或嘲諷那種極端實用、功利的價值觀的庸俗與荒謬罷了。

      以道觀之,物無貴賤;以物觀之,自貴而相賤;以俗觀之,貴賤不在己。(《莊子·秋水》)

      【原文大意】從大道的觀點看,萬物的價值本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從萬物各自的觀點看,萬物都以為自身價值高貴而相互指責別人價值低賤。從世俗的觀點看,萬物的價值高低貴賤決定于外界而不決定于萬物自身。

      惠子相梁,莊子往見之?;蛑^惠子曰:“莊子來,欲代子相?!庇谑腔葑涌郑延趪腥杖埂?/p>

      莊子往見之,曰:“南方有鳥,其名為鹓鹐(讀冤除),子知之乎?夫鹓鹐,發于南海而飛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于是鴟得腐鼠,鹓鹐過之,仰而視之曰:‘嚇!’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赫我邪?”(《莊子·秋水》)

      【原文大意】莊子的老朋友惠施,人稱惠子,做了梁惠王的宰相,莊子到梁國去看望他,有人報告惠子說:“莊子這次來梁,是想取代您做宰相!”于是惠子恐慌了,便密令搜捕莊子,在全國搜了三天三夜。

      莊子見到惠子,惠子裝作不知密令搜捕的事。莊子對他說:“南方有一種鳥,名叫鵷鹐,你聽說過嗎?鹓鹐從南海出發飛往北海,一路之上,不是梧桐樹它不停棲,不是竹子的果實它不食用,不是清泉的水它不肯飲。有一只貓頭鷹,剛找到一只腐爛的死老鼠。正好鹓鹐從這里飛過,貓頭鷹生怕它來搶奪自己的死老鼠,便警覺地仰起頭來,盯著鵷鹐叫道‘嚇!’現在老兄豈不是想要用你的梁國來‘嚇,我嗎?”

      【點評】莊子通過這個故事,生動而又形象地表達了中國古代知識分子那種清風傲骨的精神品格,與糞土王侯的價值取向。這種精神品格與價值取向,構成了中國知識分子優秀傳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這個故事兩千多年來一直為人們所傳誦,決不是偶然的。

      惠子謂莊子曰:“子言無用?!?/p>

      莊子曰:“知無用而始可與言用矣。天地非不廣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則廁足而墊之致黃泉,人尚有用乎?”

      惠子曰:“無用?!?/p>

      莊子曰:“然則無用之為用也亦明矣?!保ā肚f子·外物》)

      【原文大意】惠子嘲笑莊子說:“你說的話都沒用?!?/p>

      莊子回答說:“對知道什么是沒用的人,才能跟他談有用。這世界不算不廣大吧,可是一個人站在那里,只用一小塊立腳的地方就足夠了。因此,有人就會認為除了這一小塊地方外,別的地方都沒用。既然說沒用,那么就干脆把除了他站的這一小塊地方以外的都挖掉,一直挖到黃泉。這樣,這個人站的這一小塊地方還有用嗎?”

      惠子說:“沒有用了。”

      莊子說:“這不就正說明了‘無用’的用處嗎?”

      【點評】在這篇對話中,莊子以漫畫化的夸張手法,巧妙地揭示了實用主義、功利主義價值觀的狹隘與短視,使其謬誤一面暴露無遺。兩千多年后的今天,當庸俗的拜金主義、功利主義的價值觀念又一次泛濫之時,重溫莊子對惠子的這一段辯駁,我們仍不難感到它的警策與睿智。

      夫日回而月周,時不與人游。故圣人不貴尺之璧,而重寸之陰。時難得而易失也。(《淮南子·原道訓》)

      【原文大意】太陽落了又升,月亮缺了又圓,時光卻不在人世停留。所以圣人不以一尺的玉璧為貴,而更看重一寸的光陰。因為時間無法再得到,而且太容易消失了??!

      【點評】珍重時光也就是珍重生命。在價值的天平上,生命比任何金玉珍寶都分量更重?,F在人們還常說的“寸金難買寸光陰”也就是這個意思。

      乞火不若取燧,寄汲不若鑿井。(《淮南子·覽冥訓》)

      【原文大意】向別人乞討火種,不如自己去尋找燧石;依靠別人取水,不如自己動手去打個水井。

      子拯溺者金玉,不若尋常之纆索。(《淮南子·說林訓》)

      【原文大意】給搶救快淹死者的人遞去一塊黃金或寶玉,還不如送給他一根平常的長繩子。

      【點評】金玉雖然價格昂貴,但卻無法取代其它物品的使用價值。無論在什么時候,金子都不是萬能的。這一點在今天也值得人們注意。

      今萬人調鐘,不能比之律。誠得知者,一人而足矣。(《淮南子·人間訓》)

      【原文大意】讓一萬個人去調試編鐘,也不能使它音律和諧。如果能找到真正懂音律的人,一個人就完全可以調好了。

      【點評】人多未必一定力量大。一萬個人辦不好的事,有時一個人就可以辦好。這里的關鍵在于“知”與“不知”

      今劍或絕側羸義,嚙缺卷銋,而稱以頃襄之劍,則貴人爭帶之。琴或撥刺枉橈,闊解漏越,而稱以楚莊之琴,則側室爭鼓之。苗山之鋋,羊頭之銷,雖水斷龍舟,陸刔兕甲,莫之服帶。山桐之琴,澗梓之腹,雖鳴廉修營,唐牙莫之鼓也。通人則不然,服劍者期于铦利,而不期于墨陽莫邪。乘馬者期于千里,而不期于驊騮綠耳。鼓琴者期于鳴廉修營,而不期于濫脅號鐘。誦詩書者期于通道略物,而不期于《洪范》、《商頌》。(《淮南子·修務訓》)

      【原文大意】現在如果有一把寶劍,已經側邊破損,花紋磨滅,劍口豁缺,鋒刃卷曲,只要你說它是楚頃襄王佩過的遺物,達官貴人們就會爭著要佩帶它。如果有一張琴已經扭曲殘破,琴弦斷壞,跑音走調,彈不成曲,只要你說它是楚莊王用過的古琴,后宮的寵妃們就會爭著要彈奏它。而苗山的鐵矛、羊頭的鐵刀,只因產地偏僻,即使鋒利得能斬斷水里的龍舟,刺穿陸上的犀甲,這些人也還是不肯佩帶它。用深山里的桐木、澗溪旁的梓木制成的琴,只因不是名牌,即使音調清純優雅,自命為師堂、伯牙之類的大音樂家們也還是不肯彈奏它。通達事理的人就不是這樣,他佩帶寶劍是要求它鋒利,而不要求它是墨陽、莫邪那樣的名劍。他騎馬是要求它跑得快,而不要求它是驊騮、綠耳那樣的名馬。他彈琴是要求它音調清純優雅,而不要求它是濫脅、號鐘那樣的名琴。他誦讀詩書為的是通曉事理、了解萬物,而不是為了炫耀讀過《洪范》、《商頌》之類的古書。

      【點評】本來,名聲不過是物品質量與功能的識標,然而從古到今都有那么一種社會風氣,只求其名,不顧其實。這段文字辛辣嘲諷了這種本末倒置的庸俗價值觀念,這對今天那些熱衷于追求“名牌”、“知名度”的人們,也不失為一付可使其頭腦清醒的良藥。

      人之情不能無衣食,衣食之道必始于耕織,萬民之所公見也。(《淮南子·主術訓》)

      【原文大意】人之為人,最基本的情況是不能不穿衣吃飯。要穿衣吃飯就必須從織布種地開始。這是天下老百姓所公認的道理。

      【點評】任何一個民族,都必須先滿足自己衣、食這些最基本的生存需求,然后才談得到各種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建設。這個道理雖十分明顯,在現實生活中卻往往會被忽視。因此,把它提到價值論的角度來看,就不是沒有必要的了。

      夫為稼于湯之世,偏有一溉之功者,雖終歸(大焦)爛,必一溉者后枯。然則一溉之益,固不可誣也。(嵇康《養生論》)

      【原文大意】譬如在一個極端干旱酷熱的環境中種莊稼,對其中有些莊稼多澆了一遍水,雖然由于氣候太旱熱,所有的莊稼最終都不免干枯而死,但必定是多澆了一遍水的那些最后干枯。這樣看來,即使莊稼已死,這澆一遍水的益處,卻仍然是不可泯滅的。

      【點評】稽康生活在一個黑暗的、看不到希望的時代,明知自己一片心血終不免于毀滅,但他仍相信自己的努力決不是徒勞的,因為這畢竟抵抗了、阻擋了毀滅的過程。于是他寫下這段文字,表現出在命運悲劇中人的行為價值之所在。

      自然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老子·第七章》)

      【原文大意】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如此長久地存在。是因為它不為自己而生存,所以它才能長久地生存。

      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老子·第十六章》)

      【原文大意】萬物蓬勃生長,變化紛紜,但最終都會回歸到它的根源。歸溯到根源才能呈現出它的靜態,這就回復到它的生命本性。它的生命本性就是永恒的客觀規律。認識了客觀規律才可稱為明智。不承認客觀規律,任意妄為,決沒有好結果。

      【點評】老子認為萬物發生、發展和運行,是一個“歸根”而又“復”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受客觀規律支配的。他強調認識、遵循客觀規律的重要性,這都是正確的。但把萬物的運行僅僅看成是一種周而復始的循環,就不免會帶來某些消極影響。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

      【原文大意】人的生存以地為依據,地以天為依據,天以道為依據,道以自然為依據。

      泉涸,魚相與處于陸,相呴(讀須)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莊子·大宗師》)

      【原文大意】泉水干涸了,一群魚被困在陸地上。它們互相嘴對嘴吹氣來呼吸,口對口用唾沫來濕潤。那情形雖然很感動人,但是對它們來說,還不如在大江大湖里自由地遨游,哪怕互不見面、相互忘卻更好些呢!

      【點評】魚之所以“呴濕濡沫”,正是因為它處于不能合乎自然地生活的狀態。要是它能自由地遨游江湖,呴濕濡沫就沒有必要了。同樣,人們要是都能合乎自然地生活,那仁義道德也就沒有必要了。這種思想,在《莊子》中曾多次出現過?,F在人們使用“呴濕濡沫”這個成語,用來表示患難與共的意思。

      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澤,謂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負之而走,昧者不知也。藏小大有宜,猶有所遁。若夫藏天下于天下,而不得所遁,是恒物之大情也。(《莊子·大宗師》)

      【原文大意】如果把船藏在山谷里,而山又隱藏在大澤中,這應該說是很保險了吧。然而要有力氣大的人半夜里悄悄潛入山中把船背走,睡夢中的船夫就一點不知道了。把小的東西藏在大的地方,就是藏得再嚴實,也難免會丟失。如果把天下藏在天下,那就不會丟失了。這是萬物永恒的大道理啊!

      【點評】船本來是在水里行駛的,現在卻把它藏進山中,船夫的想法已經夠費盡心機了。但即使如此,仍有丟失的危險??梢娪麑|西永久占有而藏之,實是枉費心機。要是放棄一己的私心,把一切付托給自然,那就什么也不會丟失,從而得到心靈與自然的和諧,也就永遠不必為擔心什么東西丟失而勞心費神了。

      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萬物而不傷。(《莊子·應帝王》)

      【原文大意】至人的心境如同一面鏡子,平靜而又明亮,沒有私意的好惡。來的他不迎接,去的也不相送。他映照出萬物的本來面目而不加掩藏。所以能高踞萬物之上,而不為物所損傷。

      鳧脛雖短,續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莊子·駢拇》)

      【原文大意】野鴨的腿雖然短,如果給它接上一段,它就會難受;仙鶴的腿雖然長,如果給它截去一段,它就會痛苦。

      【點評】鶴腿鳧腿或長或短,都是自然選擇、自然進化的產物,如要人為地增長截短,便違背了其自然本性。莊子以此來說明人若不遵循自然規律,妄加干涉,便只能造成悲劇的結果。

      天下有常然。常然者,曲者不以鉤,直者不以繩,圓者不以規,方者不以矩,附離不以膠漆,約束不以纆索。故天下誘然皆生而不知其所以生,同焉皆得而不知其所以得。故古今不二,不可虧也。(《莊子·駢拇》)

      【原文大意】自然界有其自身的客觀規律,由于這規律的作用,天生彎曲的,不用鉤來彎;天生筆直的,不用繩來吊;天生圓形的,不用圓規來割;天生方形的,不用矩尺來畫;天生貼合在一起的,不用膠漆粘;天生糾結在一起的,不用繩索捆。所以自然界的事物該生時自然而然就都生長起來,不必考慮它們是怎么生長的;該得到時自自然然就各得其所,不用研究它們是怎么得到的。這是從古到今都一樣的道理,不可妄加破壞的。

      水靜則明燭須眉,平中準,大匠取法焉。(《莊子·天道》)

      【原文大意】水寧靜了才能明澈,照得人胡子眉毛一清二楚。水寧靜了呈標準的平面,建筑師所依據的“水平”就來源于此。

      夫水之于為也,無為而才自然矣。至人之于德也,不修而物不能離焉,若天之自高,地之自厚,日月之自明,夫何修焉! (《莊子·田子方》)

      【原文大意】水流奔涌趵突,不需要人工鑿引,便自然形成了。至人之于心靈境界也是這樣,他不須憑借人為的修養,便可與自然界萬物和諧。就像天自然而然的高,地自然而然的厚,太陽月亮自然而然的放射光明,它們又有什么可修的呢?

      夫弓弩畢弋機辟之知多,則鳥亂于上矣;鉤餌罔罟罾(讀增)笱之知多,則魚亂于水矣;削格羅落置罘(讀居?。┲?,則獸亂于澤矣;知詐漸毒頡滑堅白解垢同異之變多,則俗惑于辯矣。故天下每每大亂,罪在于好知。(《莊子·胠篋》)

      【原文大意】人們制造捕鳥的彈弓、弩箭、鳥網、機關之類知識越來越多,鳥在天上的生存就被擾亂了;人們制造捕魚的魚鉤、魚叉、魚網、竹籠之類的知識越來越多,魚在水中的生存就被擾亂了;人們制造捕獸的矛戈、繩套、鐵央、陷坑之類的知識越來越多,獸在原野上的生存就被擾亂了;人們自己的欺詐、虛偽、狡猾以及堅白論、同異論之類詭辯方面的言詞越來越多,整個社會風氣就被搞亂了。所以一次又一次發生天下大亂,這就是濫用智能造成的危害啊!

      【點評】在這節文字中,莊子以生動而飽含感情的筆墨,描繪了人類任意妄為,對自然界的生態環境造成的嚴重破壞,以及給人類社會自身帶來的混亂與危害。今天,面對著全球性的環境污染、物種滅絕、人口過剩、軍備競爭、社會動亂……一系列人類生存的危機,人們重讀莊子,該會感到先哲在二千多年前的警告并不是危言聳聽了吧!當然,把天下大亂的原因完全歸于智力的開發并不公平,這點相信有心的讀者自會識別的。

      徐無鬼曰:“嘗語君,吾相狗也。下之質執飽而止,是貍德也;中之質若視日,上之質若卹亡其一。吾相狗,又不若吾相馬也。吾相馬,直者中繩,曲者中鉤,方者中矩,圓者中規,是國馬也,而未若天下馬也。天下馬有成材。若若失,若喪其一,若是者,超軼絕塵,不知其所?!保ā肚f子·徐無鬼》)

      【原文大意】徐無鬼說:“我給君王談談相狗吧。下等的狗,吃飽了就睡,品性跟懶貓一樣;中等的狗,抬頭仰望,精神煥發;上等的狗呢,神態平淡,好像忘了自己在哪兒。我相狗,又不如我相馬更內行。馬相,據我來看,牙齒直得合乎繩墨,脖頸彎得合乎鉤曲,頭顱方得合乎矩尺,眼睛圓得合乎圓規,這才稱得上是國家級的馬。可是國家級的馬又比不上世界級的馬。世界上的馬不必檢驗訓練,自有天生的才稟。它神色憂郁又有點茫然,似乎未曾掛慮自己的存在。這樣的馬跑起來,轉瞬間就超出馬群,只看見它奔跑揚起的塵埃,它本身早已離開了你的視野。”

      精神煥發的狗,合乎規矩的馬,都只不過是中等狗、“國馬”而已,處于自然狀態的、“若喪其一”的才是上等狗、天下馬。自然勝于人工,無為勝于有為,這是道家一貫的觀點,這段文字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以目視目,以耳聽耳,以心復心。若然者,其平也繩,其變也循。(《莊子·徐無鬼》)

      【原文大意】用眼睛看眼睛所能看到的,用耳朵聽耳朵所能聽到的,用心靈感應心靈所能領悟的。像這樣的人,他平靜時便會自然地合于繩墨,他變動時也自然地符合客觀規律。

      莊子曰:“知道易,勿言難。知而不言,所以之天也;知而言之,所以之人也;古之至人,天而不人。”(《莊子·列御寇》)

      【原文大意】莊子說:“了解‘道’的理論容易,懂了以后不夸夸其談就難了。懂了不夸夸其談,說明他已領悟回歸自然的真諦。懂了去宣講炫耀,正是一種人為的表演,說明他并未真懂。古代的至人,自自然然地生活,不要人為地夸耀。”

      杞(讀企)國有人憂天地崩墜,身亡所寄,廢寢食者。(《列子·天瑞》)

      【原文大意】從前杞國有個人擔心如果天崩塌了,地陷落了,自己便沒有地方可以安身,因此而發愁得睡不著覺,吃不下飯。

      【點評】天地自有其運行的自然規律,在人類所預見的日程之內,尚無崩墜之虞。而且即使有一天當真崩墜了,也不是人的憂愁所能阻止的。因此不論天地崩墜與否,杞人的憂慮都是多余的。成語“杞人憂天”就來源于這個寓言。

      南國之人祝發而裸,北國之人鞨(讀末)巾而裘,中國之人冠冕而裳。九土所資,或農或商,或田或漁;如冬裘夏葛,水舟陸車,默而得之,性而成之。(《列子·湯問》)

      【原文大意】生活在南方的人剪短頭發,光著膀子;生活在北方的人頭裹圍巾,身穿皮襖;生活在中原的人頭戴帽子,穿衣束裙。九州的土地產生不同的資源,生活在這土地上的人有的農耕,有的經商,有的打獵,有的捕魚。就如同人在冬天里要穿皮襖,到了夏天要穿葛衣,在水上要坐船,在陸上要乘車一樣,自然而然地就會這樣做。這是人的本性自然形成的。

      宋人有為其君以玉為楮葉者,三年而成。鋒殺(讀曬)莖柯,毫芒繁澤,亂之楮葉中而不可別也。此人遂以巧食宋國。子列子聞之曰:“使天地之生物,三年而成一葉,則物之有葉者寡矣。故圣人恃道化而不恃智巧?!保ā读凶印ふf符》)

      【原文大意】宋國有個匠人用玉雕刻了一片楮樹葉子獻給國王。這片玉葉,他雕刻了三年才完成。不僅葉脈、葉柄粗細大小十分逼真,而且連葉面上的細茸毛也帶著潤澤的感覺。把它混在真的楮樹葉子中,會使人識別不出來。這個匠人便靠著這門手藝得到了宋國的俸祿。列子聽到這件事感嘆說:“要是自然界植物的生長,也要等三年才能長出一片葉子來,那么植物中有葉子的就會太少了。這就是圣人為什么要依靠自然規律的演化,而不依靠個人的小聰明、小技巧的原因?。 ?/p>

      桔樹之江北,則化而為枳。鴝鵒不過濟,貈(讀河)渡汶而死。形性不可易,勢居不可移也。(《淮南子·原道訓》)

      【原文大意】桔子樹生長在江南,結的桔子又大又甜美。要是把它移到長江以北種植,結的果實就變成了又小又酸澀的積。八哥鳥從不飛過濟水以北,狗獾過了汶水就會死亡。因為它們的生理特性是不可改變的,所以生存的環境也不能變動。

      水之性真清,而土汩之;人性安靜,而嗜欲亂之。(《淮南子·俶真訓》)

      【原文大意】水的自然特性是清澈的,可是泥土能使它混濁;人的自然本性是寧靜的,可是過分的嗜好與貪欲能使它混亂。

      夫夏日之不被裘者,非愛之也,燠(讀玉)有馀于身也。冬日之不同翣(讀煞)者,非簡之也,清有馀于適也。(《淮南子·俶真訓》)

      【原文大意】人們在夏天里不穿皮襖,并不是因為愛惜而舍不得穿它,而是因為天氣對人的身體來說已經太熱了。人們在冬天里不用扇子,也不是因為嫌它簡陋而不肯用它,而是因為天氣對人的需要來說已經太冷了。

      廉讓生于爭奪,非自然之所出也。(嵇康《難自然好學論》)

      【原文大意】謙讓的行為來源于爭奪行為,而不是從人的自然本性中產生出來的。

      【點評】謙讓,表面上好像是一種與爭奪對立的行為,常被人作為一種美德來稱頌。然而若是人人都能“各取所需”,沒有爭奪,又哪來的什么謙讓?所以說謙讓實質上乃是爭奪的派生物,爭奪的一種變形,在謙讓的利他式行為中隱藏著各種各樣的利己目的,并且往往帶有某種人為的矯情甚至偽飾的意味,并不符合人類的自然本性。嵇康抨擊謙讓,與他生活的那個時代的虛偽風氣不無關系。然而他能透過謙讓彬彬有禮的外表而看到其與爭奪的內在聯系,及其“非自然”的一面,不僅顯出他確有敏銳過人的目光,而且也使這一抨擊超越了那個時代的局限,而具有了人生哲理的意味。

      異化

      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小人則以身殉利,士則以身殉名,大夫則以身殉家,圣人則以身殉天下。故此數子者,事業不同,名聲異號,傷其性以身為殉,一也。(《莊子·駢拇》)

      【原文大意】自從夏商周三代以來,天下人沒有不因追求身外之物而改變了自己本性的。小人以自己的生命為利益殉葬,士人以自己的生命為名聲殉葬,大夫以自己的生命為家族殉葬,圣人以自己的生命為天下殉葬。所以上述這幾種人,雖然行為不同,名號各異,但在損傷自己的天性,以生命為外物殉葬這一點上,是完全相同的。

      【點評】在這段文字中,莊子非常尖銳地指出了當時人們所推崇的仁義道德中包含著人為物犧牲的現象,在這里人身外的物成了目的,人則成了物的工具與手段,這就是人的異化現象。莊子對這種不正常現象的批判與抨擊,是在哲學史上對“人”這個根本問題的具有歷史意義的突破。

      夫馬,陸居則食草飲水,喜則交勁相靡,怒則分背相踶(讀帝)。馬知已此矣。夫加之以衡扼,齊之以月題,而馬知介倪、闉(讀因)扼、鷙(讀至)曼、詭衡、竊轡。故馬之知而態至盜者,伯樂之罪也。(《莊子·馬蹄》)

      【原文大意】馬自由自在地生活在大地上,餓了吃草,渴了喝水,高興了相互交頸表示喜悅,不高興就扭過身去踢踹。馬的天性本來只具有這種自得其樂的行為。然而等到馬脊背被壓上車轅,脖子被套上軛帶,額頭被束上銅鏡,失去自由的馬便開始用悲憤的、敵視的目光看待周圍的一切,千方百計地要想縮起脖子脫出軛套,猛然沖撞弄壞車蓋,或者吐出嚼鐵,咬斷籠頭。這才使馬懂得了與人對立的行為。逼馬學壞,導致馬對人的敵意,這是伯樂之流的罪過啊!

      【點評】莊子在這里描寫的是馬的“異化”過程,但他那飽含感情的筆鋒卻使人感到分明是以馬喻人,表現的是人對異化抗議的心聲。

      子貢南游于楚,反于晉,過漢陰,見一丈人方將為圃畦,鑿隧而入井,抱甕而出灌,滑滑然用力甚多而見功寡。子貢曰:“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見功多,夫子不欲乎?”

      為圃者仰而視之曰:“奈何?”曰:“鑿木為機,后重前輕,挈水若抽;數如泆湯,其名為槔。”為圃者忿然作色而笑曰:“吾聞之吾師,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機心存于胸中,則純白不備;純白不備,則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載也。吾非不知,羞而不為也。”(《莊子·天地》)

      【原文大意】子貢南下游歷楚國,在返回晉國的路上,經過漢陰時,看到一位老者正在澆菜園子,他在水井旁邊挖了一條隧道,一步步沿著隧道走到井底,盛滿一甕水,再用雙手抱著水甕一步步走出隧道,回到菜園中來澆灌,費的力氣很多而灌溉的成效很少。子貢說:“現在有一種灌溉的機械,一天就能澆灌一百畦菜地,費的力氣很少而見效非???,老大爺您不想試試嗎?”

      灌園的老頭兒抬起頭看看子貢問:“那是什么樣的?”

      子貢說:“用木頭制成機械,前邊輕,后邊重,提起水來如同抽取一般,快得就跟沸湯涌流似的,這種機械名叫桔槔?!?/p>

      灌園的老人一聽這話便顯出了憤怒的臉色,隨后又冷笑了,說:“我聽過我的老師的教導:使用機巧之器,就必然會做出機巧之事。做了機巧之事,就必然會萌生投機取巧之心,投機取巧之心一旦在胸中出現,純潔的德性便不能保持了。不能保持純潔的德性,心神就會動搖不定。心神動搖不定的人,是高妙玄遠的大道所不容的。你講的那東西,我井不是不懂得,而是覺得那樣做太可恥,不愿意去做??!”

      【點評】這一段文字常常引起人們的誤解,認為莊子反對進步,主張歷史倒退。其實馬克思早就說過,文明的每一進步都是以退步為代價的。隨著人類進入文明社會,投機取巧、貪欲卑下、暴力欺詐等種種道德墮落的現象也前所未有地大量出現。莊子正是有感于此,才敏銳地從一件小小的農業機械的使用上,察覺到了它可能導致的人為異己力量所支配的后果,因而表示堅決的反對與蔑視。盡管這里有歷史倒退的幻想,但卻也蘊含著警惕與反對人的異化的呼聲。這就不是一句“反對機械化”所能簡單否定的了。而且,在物質文明和科學技術都已大大發展,人的異化狀況也更為加劇的今天,莊子這話也許更值得我們進一步深思。現代西方哲學家們把莊子當作反異化的精神先驅,恐怕不是完全沒有道理的。

      喪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謂之倒置之民。(《莊子·繕性》)

      【原文大意】為追求外物而喪失自我、為迎合社會而喪失天性的,稱之為倒掛的人。

      【點評】人的倒掛也就是人的異化,人為物欲、為社會異己力量所支配。這種現象,從古到今都不罕見。然而可悲的是,許多倒掛的人自己對此并無知覺,反而以為得志。讀讀莊子這話,該是發人深省的吧!

      招世之士興朝,中民之士榮官,筋力之士矜難,勇敢之士奮患,兵舉之士更戰,枯槁之士宿名,法律之士廣治,禮教之士敬容,仁義之士貴際。農夫無草萊之事則不比,商賈無市井之事則不比。庶人有旦暮之業則勸,百工有器械之巧則壯。錢財不積則貪者憂,權勢不尤則夸者悲。勢物之徒樂變,遭時有所用,不能無為也。此皆順比于歲,不易于物者也。弛其形性,潛之萬物,終身不反,悲夫!(《莊子·徐無鬼》)

      【原文大意】招搖于世的人,削尖腦袋鉆進朝廷;迎合俗眾的人,挖空心思混進衙門;體力強壯的人,專以克服困難為榮;勇斗敢闖的人,聽說動亂振奮精神;提刀披甲的人,一心想讓戰爭發生;清貧憔悴的人,專心求取一世美名;嗜好法律的人,遇事就想罰款動刑;崇尚禮教的人,一天到晚修整儀容;施行仁義的人,到處活動推銷感情;農民閑著不種地,覺得心里不安寧;商販一天沒買賣,立刻滿臉現愁容;平民百姓有事干,起早摸黑手腳勤;工匠師傅有技術,心高膽壯志氣雄;唯恐錢財積蓄少,財迷心中急煞人;只恨官小權不大,官迷悲傷意不平;最后還有野心家,天天盼來夜夜等,只盼政變快來臨。上述這種種人,都是被自己的嗜好所支配,被身外之物所拘牽,身心狂躁不已,沉溺于外物之中終生不知回頭??杀。?/p>

      衰世湊學,不知原心反本,直雕琢其性,矯拂其情,以與世交。故目雖欲之,禁之以度。心雖樂之,節之以禮。趨翔周旋,詘節卑拜,肉凝而不食,酒澄而不飲。外束其刑,內總其德,鉗陰陽之和,而迫性命之情,故終身為悲人。(《淮南子·精神訓》)

      【原文大意】衰世的趨時之學,不曉得推原本心,返回天性,只知道雕飾扭曲人的天性,裝模作樣違背人的真情,以便在社會上吃得開、混得下。他們的眼睛雖然想看,卻受到規章的禁止;心中雖然想笑,卻受到禮儀的節制。終日忙于周旋應酬,見人打躬行禮,肉放涼了不敢吃,酒澄清了不敢喝。對外約束著自己的形體,對內捆綁著自己的心靈,鉗制了陰陽之氣的調和,禁迫了生命的本性,因此終身成為可悲的人。

      【點評】這段文字揭示了“趨時之學”對人的異化的推波助瀾,指出正是這種“趨時之學”扭曲人的天性去適應異化,助長異化,起了惡劣的作用,造成了可悲的后果。所謂“趨時之學”就是沒有自己的真正見解,唯社會流行風尚是從的學風,并非什么學派之“學”。

      昔者蒼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伯益作井,而龍登玄云、神棲昆侖。能愈多而德愈薄矣。(《淮南子·本經訓》)

      【原文大意】從前蒼頡創造了文字,天知人間將從此詐偽萌生,饑荒遍地,于是降下粟雨;鬼怕從此將被人之文字所劾,于是半夜哀哭。伯益發明掘地打井以取水,龍恐怕為人所害,于是升上烏云,棲神于昆侖山巔。它們是感到了人的智能越發達,品德就會越澆薄啊!

      【點評】這里講的雖是神話,但也曲折地表達了古代的哲人對人自己所創造、然而又自己不能支配的異己力量的某種畏懼與警覺。雖然結論并不正確,但這種畏懼與警覺并非全無道理的。

      且汝獨不見夫虱之處于裈(讀坤)之中乎?逃于深縫,匿乎壞絮,自以為吉宅也。行不敢離縫際,動不敢出裈襠,自以為得繩墨也。饑則嚙人,自以為無窮食也。然炎丘火流,焦邑天都,群虱死于裈中而不能出。汝君子之處寰區之內,亦何異乎虱之處裈中乎?悲夫!(阮籍《大人先生傳》)

      【原文大意】況且,你們難道沒有看見過鉆在褲襠里的虱子嗎?它躲到褲襠最深的縫隙里,藏在破爛的棉絮中,自以為找到了吉祥安樂的住宅。它行走不敢離開縫隙,爬動不敢爬出褲襠,自以為一舉一動都很規矩得體。餓了就叮人吸血,自以為守著吃不盡的食物。然而一旦夏日來臨,人脫下褲子扔到陽光下暴曬,炎炎土地上的熱氣火流一般襲來,虱子的城市都邑全被烤焦,那時虱子們就只能死在褲子里出不來了。你們這些正人君子處在世上的情形,跟處在褲襠里的虱子們有什么區別呢?可悲??!

      【點評】在這段文字中,阮籍以譏諷的筆調,描繪了在他那個時代,一群虛偽而又迂腐的“禮法之士”即“君子”們的異化情形。作者把他們比作一群褲襠中的虱子,形象地刻畫了此等行為猥瑣、心靈陰暗而又自以為得意的“虱性”丑態,以及難逃毀滅的可悲結局。作者對這一異化現象的深刻揭露是意味深長的。

      是非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老子·第二十四章》)

      【原文大意】踮起腳跟想要站高的人,是站不穩的;兩步并作一步急于走的人,是走不快的;專愛表現自己,其人必不明智;處處自以為是,判斷不清是非;自夸自吹的人,不能夸出成績;自高自大的人,不會有所長進。

      【點評】老子在這里講的是主觀與客觀的辯證法。如果主觀愿望與客觀事實不符。那么是非之間也就必然要發生轉化了。

      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老子·第三十九章》)

      【原文大意】貴以賤為根本,高以下為基礎。

      【點評】沒有賤就沒有貴,沒有下就沒有高。失去了根本,貴、高就會走向反面。這就是老子特別注意強調往往為世人所忽視的賤、下等“根本”一面的原因。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老子·第五十七章》)

      【原文大意】社會上各種規章制度越繁密復雜,老百姓的生活越貧困難過;流傳在人們手中的武器越多,國家就越是動亂不寧;人們都追求新奇的伎倆,華而不實的物品與風氣就會泛濫;官方法令越森嚴越苛刻,也就會產生越來越多的盜賊。

      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老子·第六十三章》)

      【原文大意】如果輕率地允許別人的要求,必定會常常失信;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就會遇到更多的困難。

      【點評】老子在這里揭示了許諾與實現、容易與困難之間的辯證關系,從而提醒我們要重視困難,對困難做好充分的準備以便克服之。話雖不多,卻是在任何時候都不會過時的。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老子·第八十一章》)

      【原文大意】真話用不著美飾,需要美飾的話不是真話。善良的人用不著為自己的行為巧辯,需要巧辯的人不會善良。有真知灼見的人不可能每樣都研究,每樣都研究的人不會有真知灼見。

      【點評】人們常說真、善、美的統一,老子在這里指出的卻是真、善與美的矛盾及某些社會現象表面與實質的不一致性,揭示出往往為世人所不注意的“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現象,意在反對偽飾,反對造作。其實,老子并不是絕對排斥“美言”的。他的《老子》一書寫得如此凝練精美,韻律考究,便是一個明證。

      狙公賦芧(讀序)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名實未虧而喜怒為用,亦因是也。(《莊子·齊物論》)

      【原文大意】從前有個飼養猴子的老頭,每天喂猴子吃兩頓栗子。他對猴子們宣布說:“每天早餐給你們三升,晚餐給你們四升”。群猴聽了都很憤怒,一致表示堅決反對。于是老頭又說:“那就改成每天早餐給四升,晚餐給三升好吧!”群猴聽了都高興地歡呼起來。栗子的數量并沒有改變,卻可以使猴子們由憤怒變為喜悅,這也不過是因為猴子們原本不知數量多少,全憑主觀心理,所以被人所左右罷了。

      【點評】“朝三暮四”,“朝四暮三”,其實栗子不過還是那些,有什么是非之別?人們很容易感到老頭的狡猾與群猴的愚昧可笑,但仔細想想,在現實生活中,這種愚弄的伎倆與可笑的爭執,不是還常常在我們身邊發生嗎?這也許就是這個寓言至今仍耐人尋味的原因吧!“朝三暮四”這個成語,就是從這兒來的。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歟!不知周也。俄然覺,蘧蘧(讀渠)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歟,蝴蝶之夢為周歟?周與蝴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莊子·齊物論》)

      【原文大意】昨天夜里我莊周做夢,夢見自己變成了一只蝴蝶,那是自由自在地扇著翅膀,翩翩飛舞的一只蝴蝶喲。那種自我感覺真是暢快,全然忘了自己是個管理漆樹園的小吏莊周。忽然醒來,才感到自己分明還是躺在床上的莊周,于是我便困惑了:不知道到底是莊周的夢中變成了蝴蝶呢,還是蝴蝶在夢中變成了我莊周。想來莊周與蝴蝶之間,必定該是有所區別的,就這是所謂“物化”吧!

      【點評】究竟是莊周夢中變成蝴蝶,還是蝴蝶夢中變為莊周,在這里并不重要。莊子在此所要表現的是一種物我是非渾然兩忘的超功利的精神境界,在這種境界中,才能體會到精神的自由及與自然的和諧,這也就是“物化”的真意吧!

      臧與谷二人相與牧羊而俱亡其羊。問臧奚事,則挾筴(讀策)讀書:問谷奚事,則博塞以游,二人者,事業不同,其于亡羊均也。(《莊子·駢拇》)

      【原文大意】一個成年的羊倌和一個小羊倌一起去放羊,兩人全把羊丟了。問成年的羊倌:“你當時干什么?”回答說:“讀圣賢書”。又問小羊信:“你當時干什么?”回答說:“擲骰子玩”。這兩個人當時干的事很不相同,但在丟了羊這點上沒有區別。

      【點評】莊子崇尚自然,厭惡禮教,所以他從效果上立論,認為對亡羊而言,讀圣賢書與擲骰子無所謂是非,沒什么區別。

      將為胠(讀區)篋(讀竊)探囊發匱之盜而為守備,則必攝緘滕(讀騰)固扃(讀坰)鐍(讀決)此世俗之所謂知也。然而巨盜至,則負匱揭篋擔囊而趨,唯恐緘滕扃鐍之不固也。然則鄉之所謂知者,不乃為大盜積者也?(《莊子·胠篋》)

      【原文大意】為了防備撬箱子、扒錢袋、掏柜子等的一類盜賊,就必定要捆緊繩子,關牢銷扣。這就是世俗的防盜知識。然而等則大盜到來,一下子背起柜了、扛起箱子、挑上口袋便走,生怕你的繩子捆得不緊,鎖扣鎖得不牢。因為越是捆得緊鎖得牢,他背著扛著越省事。這樣看起來,從前的所謂防盜知識,不就等于是為大盜作貯備的嗎?

      【點評】莊子寫下這段話,并不是為了故意聳人聽聞。他看到在他生活的那個時代,仁義道德的名目早已為“大盜”即統治者們所竊取,整個社會是非顛倒,黑白混淆,因此他才不得不以反諷的筆法,表達對這個社會的抨擊。在他那故作調侃的筆調背后,分明是隱含著悲憤深廣的現實社會內容的。

      跖之徒問于跖曰:“盜亦有道乎?” 跖曰:“何適而無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義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備而能成大盜者,天下未之有也?!保ā肚f子·胠篋》)

      【原文大意】盜跖的徒黨問盜跖說:“咱們當強盜這一行也有道嗎?”盜跖說:“天下哪行能沒有道呢?你聽著:要搶誰家,先賃直覺就能判斷出他房中的錢財儲藏,這是圣;行動時沖鋒在前,身先士卒,這是勇,撤退時挺身斷后,掩護團伙,這是義;酌情判斷能否下手,這是智;分贓均勻人人無怨,這是仁。不具備這五條就想當大盜,這是天下絕沒有的事!”

      圣人不死,大盜不止。雖重圣人而治天下,則是重利盜跖也。為之斗斛以量之,則并與斗斛以竊之;為之權衡以稱之,則并與權衡而竊之,為之符璽以信之,則并與符璽而竊之;為之仁義以矯之,則并與仁義而竊之。(《莊子·胠篋》)

      【原文大意】圣人一天不死,大盜便一天不會停止。人們本想依靠圣人發明的那一套來治理天下,其實這樣只能對大盜更為有利。圣人創造了升斗以衡量,大盜便竊去升斗來坑害民眾;圣人創造了天平以稱度,大盜便竊去天平來為己服務;圣人刻制了印章來以表示信用,大盜便竊去印章來欺世盜名;圣人發明了仁義以教化世人,大盜便竊去仁義來裝點門面。

      【點評】這一段文字形象地描述了在那個大盜掌握政權的社會中是非轉化的情形,帶有強烈的揭露性。當然,文中對形成這種狀況的原因的論述是有所缺失的。

      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大惑也。大惑者,終身不解;大愚者,終身不靈。(《莊子·天地》)

      【原文大意】知道自己愚昧的,還不算太愚昧;發覺自己糊涂的,還不算太糊涂。太糊涂的人,一輩子不明白;太愚昧的人,到死也不覺悟。

      三人行而一人惑,所適者猶可致也,惑者少也;二人惑,則勞而不至,惑者勝也。(《莊子·天地》)

      【原文大意】三個人一同走路,如果其中一個人糊涂迷路了,他們還能夠走到要去的地方,因為糊涂迷路的人比明白的人少。如果其中有兩個人糊涂迷路了,就那是累死也走不到目的地。因為糊涂迷路的人多,明白的人少了。

      夫水行莫如用舟,而陸行莫如用車。以舟之可行于水也,而求推之于陸,則沒世不行尋常。(《莊子·天運》)

      【原文大意】在水上通行莫過于坐船。在陸上來往莫過于乘車。但如果以為船既然能在水上行,便也想要把它推到陸地上走,那就一輩子也走不了幾步遠。

      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曲士不可以語于道者,束于教也。(《莊子·秋水》)

      【原文大意】跟井底的蛤蟆不可以談論大海,因為它受生存空間的局限,根本沒見過大海。跟夏天生活的蟲子不可以談論冰雪,因為它受生存季節的局限,根本沒見過冰雪。跟學識淺陋的人不可以談論大道,因為他受教育水平的局限,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大道。

      【點評】這段話告訴我們,人的認知水平總要受到客觀環境的制約。因此只有保持開放的心態,放眼更廣闊的世界,才能不斷前進。那種心理封閉,自以為是,囿于一隅的人,是不可能認識真理的。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慶子曰:“鯈(讀條)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p>

      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p>

      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保ā肚f子·秋水》)

      【原文大意】莊子與惠子在濠水的橋上游玩。橋下,水中一群白鰷魚在游來游去。莊子看著魚,偶有感觸,便說:“白鰷魚游得多自由自在,這是魚的快樂??!”

      惠子說:“你又不是魚,怎么知道魚的快樂?”

      莊子說:“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曉得魚的快樂?”

      惠子說:“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但你也確實不是魚,所以你不知道魚的快樂,也就是明明白白的了?!?/p>

      莊子說:“讓我們追溯到開頭吧!你說:‘你怎樣知道魚的快樂’這樣的話,前提就是你已經知道了我知道魚的快樂,才來問我的,現在我可以告訴你,我是從這濠水的橋上知道的!”

      【點評】這是一段頗為耐人尋味的對話,寥寥幾句,便表現出兩種不同的人生哲學。莊子與惠子,這兩個老朋友又是論戰的老對手,一個重詩情,重感覺;一個重邏輯,重推理。然而推理畢竟要以外在事物的狀況為前提,感覺卻訴諸個人的體悟。而觀魚之樂與否的話題卻恰恰是一種個人的感覺經驗,——說是“審美體驗”也可以的。這也就是擅長辯論的惠子終于不能駁倒莊子的原因了。

      魚處水而生,人處水而死,彼必相與異,其好惡故異也。故先圣不一其能,不同其事。(《莊子·至樂》)

      【原文大意】魚在水中才能生活,人到水中就要淹死。人和魚,自然屬性本不相同,喜歡與不喜歡的也就不一樣。所以前輩的圣賢對人的才能不搞一刀切,而讓不同才能的人去干不同的事。

      演門有親死者,以善毀爵為官師,其黨人毀而死者半。(《莊子·外物》)

      【原文大意】有個住在宋國演門附近的人,父母雙亡。他哀慟不止,哭得毀了容貌,為此而被封為官師。這個消息傳開,那一帶的人紛紛學習他痛哭毀容,不久竟然哭死了一半。

      昔者宋國有田夫,常衣缊黂(讀墳),僅以過冬。暨春東作,自曝于日,不知天下有廣廈隩(讀玉)室,綿纊(讀礦)狐貉。顧謂其妻曰:“負日之暄(讀宣),人莫知者;以獻吾君,將有重賞?!崩镏皇腋嬷唬骸拔羧擞忻廊州?、甘枲(讀喜)莖芹萍子者,對鄉豪稱之。鄉豪取而嘗之,蜇于口,慘于腹,眾曬(讀審)而怨之,其人大慚。子,此類也?!保ā读凶印钪臁罚?/p>

      【原文大意】從前宋國有個種田的農夫,經??颗┢坡樾鮼戆具^冬天。到了開春的時候,他光著脊背曬太陽,覺得暖洋洋的很舒服,不知道世界上還有什么大廈溫室,絲棉皮襖。回到家里,他對老婆說:“光著脊梁曬太陽,那種感覺真是舒服極了,別的人還都不知道呢!要是把這個辦法獻給國王,一定能得到重賞!”鄰居的富戶聽了告訴他說:“以前有個常挨餓的人,有一次吃了些大豆莖、胡麻莖、蒿子苗,覺得‘味道好極了,’回來便對鄉里的富豪夸耀他的發現。富豪拿來一嘗,蜇得嘴痛肚脹。人們都譏笑他、埋怨他,那個人大為慚愧。你也跟這種人差不多吧!”

      楊朱之弟曰布。布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緇(讀資)衣而反。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楊布怒,將撲之。楊朱曰:“子無撲矣!子亦猶是也。向者使汝狗白而注,黑而來,豈能無怪哉?”(《列子·說符》)

      【原文大意】楊朱的弟弟名叫楊布。有一天,楊布穿著白衣服出門。忽然天下起雨來,楊布怕白衣服被弄濕,便脫了下來,穿著里面的黑衣服回家。楊布的狗見了不認識,沖著他汪汪直叫。楊布心中氣惱,上去就想打狗。楊朱說:“別打!你不也是這樣嗎?要是讓你的狗白色出去,變成黑色回來,難道你能不覺得奇怪嗎?”

      【點評】楊朱看到了是非之間隨著事物變化而轉化,但他把人的認識與狗的認識完全混為一談,這就不對了。

      人有亡鈇者,意其鄰之子,視其行步,竊鈇也;顏色,竊鈇也;言語,竊鈇也;動作態度無為而不竊鈇也。俄而抇(讀胡)其谷而得其鈇,他日后見其鄰人之子,動作態度無似竊鈇者。(《列子·說符》)

      【原文大意】有個人丟了一把斧子,懷疑是鄰居的兒子偷的。于是他暗中察看鄰居兒子走路的姿勢,覺得很像偷了斧子的樣子;又察看他的面部表情,也像偷了斧子的樣子;再聽聽他說話的聲音,更像輸了斧子的調門;不論動作還是態度,簡直沒有一點不像是偷了斧子的。然而過了不久,這個人翻弄自己的谷子,發現斧子原來丟在那里。從這以后,這個人又看見鄰居的兒子,覺得他的動作和態度沒有一點像愉斧子的樣子了。

      【點評】“跟著感覺走”是一種頗為時髦的說法。然而人的感覺,由于受到心理定勢的影響,未免帶有若干主觀、任意的成分。因此,畢竟要靠事實而不是感覺來作判斷的依據。這也許就是這個故事給我們的啟示吧!這個故事后來被人們壓縮為一個成語:“疑人偷斧”。

      宋人有嫁子者,告其子曰:“嫁未必成也。有如出,不可不私藏。私藏而富。其于以復嫁易?!逼渥勇牳钢嫞`而藏之。若公知其盜也,逐而去之。其父不自非也,而反得其計。知為出藏財,而不知藏財所以出也。為論如此,豈不悖哉?。ā痘茨献印ゃ嵴撚枴罚?/p>

      【原文大意】宋國有個人的女兒出嫁了,那人悄悄對他女兒說:“出嫁后也不一定能過長久日子。為了準備好將來可能離婚,不能不私下積攢些錢財。自己攢了錢就會富有,將來離婚后再嫁就容易了?!彼呐畠郝犃烁赣H的主意,結婚以后,果然偷偷地把男家的錢財自己積攢起來。她公公發現她經常偷拿家中的財物,就把她趕出了家門。她父親卻不認為自己給女兒出的主意錯了,反而相信這正是自己的預計得到了實現。懂得讓女兒為了預防被趕出而私攢錢財,卻不懂私攢錢財正是被趕出家門的原因。持這樣的觀點教育女兒,豈不是太荒謬了嗎?

      楚王之佩玦(讀決)而逐菟,為走而破其玦也。因佩兩玦,以為之豫。兩玦相觸,破乃逾疾。(《淮南子·汜論訓》)

      【原文大意】楚王喜歡打獵,有一次佩帶著玉玦去追趕野兔,在奔跑時,把玉玦打碎了。因此,楚王又帶了兩塊玉玦,作為備用,誰知這樣一來,兩塊玉玦互相碰撞,破得更快了。

      拘囹圄(讀靈宇)者,以日為修;當死市者,以日為短。日之修短有度也。有所在而短,有所在而修也,則中不平也。(《淮南子·說山訓》)

      【原文大意】關押在監獄里的人,覺得一天的時間太長;已被判處死刑的人,又覺得一天的時間太短。其實一天的時間長短是相同的,在有些地方的人覺得短,在另一些地方的人又覺得長,那是因為他們心理不相同的緣故啊!

      范氏之敗,有竊其鐘負而走者,愴然有聲,懼人聞之,遽掩其耳。憎人聞之可也,自掩其耳悖矣。(《淮南子·說山訓》)

      【原文大意】晉國大夫范昭子失敗了。有人趁機偷了他家的鐘,背著逃跑。路上鐘當當地發出響聲來,偷鐘的害怕因此而被別人發覺,連忙捂住自己的耳朵。怕讓別人聽到不足為奇,自己捂住自己耳朵可就違背事理了。

      【點評】西哲有云“笑話談真理,又有何妨呢?”讀這個故事的人無疑會覺得盜鐘人的可笑,這笑話也隱含著一條并不復雜的真理:主觀感覺畢竟是不能代替事實的。后來這個故事流傳演變成了大家都很熟悉的一個成語:“掩耳盜鈴。”

      染者先青而后黑則可,先黑而后青則不可。工人下漆而上丹則可,下丹而上漆則不可。萬事由此所先后上下,不可不審。(《淮南子·說山訓》)

      【原文大意】染布的人先染靛青色后染黑色是可以的,先染了黑色就不能再染靛青色了。油漆工人在漆過的器具上刷紅顏色是可以的,在先涂了紅顏色的東西上刷漆就不行。各種事物都有先后、上下的次序,這是不可以不弄清楚的。

      砥石不利,而可以利金,擏(讀晴)不正,而可以正弓。物固有不正而可以正,不利而可以利。(《淮南子·說山訓》)

      【原文大意】磨刀石本身并不鋒利,但它可以把刀磨鋒利。擏本身形狀并不端正,但它可以把弓校端正。萬物之中,存在著本身不正卻可以幫助校正,本身不利卻可以幫助為利的情況。鄙人有得玉璞者,喜其狀,以為寶而藏之。以示人,人以為石也。因而棄之。此未始知玉者也。(《淮南子·修務訓》)

      【原文大意】有個鄉下人得到一塊含玉的礦石,覺得形狀很可愛,便當作寶物珍藏起來。有一次他拿出來給別人看,看的人說:“那不過是一塊石頭。”于是鄉下人就把它扔掉了。這個人雖然得到了玉,但其實并不認得玉?。?/p>

      夫隨一隅之跡不知固天地以游,惑莫大焉。雖時有所合,然而不足貴也。(《淮南子·說林訓》)

      【原文大意】循著一個角落里的腳印轉圈子而不曉得隨著廣闊的天地變化去游歷觀察,沒有比這更糊涂的了。雖然有時也能碰巧說對,但并沒有什么可貴的。

      大小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老子·第四十五章》)

      【原文大意】最宏大的成就看上去有所欠缺,然而它的作用不會衰竭;最充實的事物看上去有些空虛,然而它的作用不會窮盡。最正直的,看上去似乎彎曲;最巧妙的,看上去似乎呆笨;最雄辯的,看上去好像講不出話。

      【點評】老子認為,辯證關系不僅適用于事物,而且適用于人格。急于炫耀自己,正是一種淺薄的顯示。完美的人格不在外形上表露,因此看上去似乎呈現某種相反的外表。

      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老子·第六十三章》)

      【原文大意】想要克服困難,要從容易之處著手。從事宏大的事業,要從細小之處開始。天下的難事,一定是從易處做起的;天下的大事,一定是從小處做起的。因此圣人從來不做貪大之事,所以才能最終完成大事。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第六十四章》)

      【原文大意】兩人抱不過來的大樹,是由細小的種籽長成的;九層高的樓臺,是從第一堆泥土壘起來的;一千里的長途,是從腳下第一步開始的。

      【點評】這一段文字形象地表示了事物大始于小的辯證關系與發展過程。特別是最后一句話,直到如今還常為人們所引用。

      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莊子·逍遙游》)

      【原文大意】如果積的水不深,那就沒有力量浮起大船來。把一杯水倒在廳堂前的凹地上,只能放一片小草葉那么大的船。把杯子放進去就觸底了,浮不起來。因為水太淺,當作船的杯子太大了。

      【點評】淺水浮不起大船。人也是這樣,要成大器、有大作為,就必須深蓄厚積。學識太淺,修養太淺,便無法承受宏偉的使命。這個道理,對古人今人都是一樣的。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此大年也。(《莊子·逍遙游》)

      【原文大意】知識少的不能了解知識多的,壽命短的不能了解壽命長的。為什么說是這樣的呢?朝生暮死的菌類,不知道一個月的時光是什么樣子的。夏初才生,夏末就死的寒蟬,不知道春天和秋天是什么樣子的。這些就叫做“小年”。楚國南方的冥海中有一只靈龜,五百年生長發育,是它的一個春天;五百年繁殖衰老,是它的一個秋天。從上古之世傳下來一棵大椿樹,八千年花開葉茂,是它的一個春天;八千年花飄葉落,是它的一個秋天。這些就叫做“大年”。

      窮發之北有溟海者,天池也。有魚焉,其廣數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為鯤。有鳥焉,其名為鵬,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搏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絕云氣,負青天,然后圖南,且適南溟也。斥鴳(讀宴)笑之曰:“彼且奚適也?我騰躍而上,不過數仞(讀認)而下,翱翔蓬蒿之間,此亦飛之至也。而彼且奚適也?”此小大之辨也。(《莊子·逍遙游》)

      【原文大意】在草木不生的北方名叫窮發。窮發以北,有一個天昏水暗的大海,名叫天池。那里有一條魚,它的背部有好幾千里寬,從頭到尾誰也說不上究竟有多長,它的名字叫做鯤。又有鳥,名字叫做鵬,它的脊背大如泰山,翅膀好像天際的云彩。鵬乘著羊角般盤旋的旋風,一直上升到九萬里高的空中,遠遠超過了下面的白云,背后只有一片青冥的長天,然后它一直向南飛去,飛往南海。灌木叢中的鶉雀嘲笑它說:“那家伙究竟想飛到哪里去呢?我撲騰著翅膀往上飛,飛不了幾丈遠就落下來,在亂草叢中飛來飛去,這也可以算是飛得差不多了??伤烤挂w到哪里去呢?”鶉雀不可能了解大鵬的志向,這就是小和大的區別吧。

      【點評】大鵬雖能高翔九萬里,但它還是要飛向南海,飛向更廣闊的無限空間,追求著精神上的“逍遙游”。鶉雀雖飛不過數仞,卻自以為“此亦飛之至也”,以猥瑣的生存方式為滿足。這正是理想人格與庸俗人格在心靈層次上的根本區別,也是大鵬之所以為大,鶉雀之所以為小的根本原因。

      夫大道不稱,大辯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嗛,(讀淺),大勇不忮(讀至),道昭而不道,言辯而不及,仁常而不周,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五者無棄而幾向方矣。(《莊子·齊物論》)

      【原文大意】大道是不自宣揚的,大辯是不可言說的,大仁是無所偏愛的,大廉是不謙不讓的,大勇是不逞剛強的。自我炫耀的“道”就不成其為道,能講善辯的“言”有達不到之處,濫發慈悲的“仁”必然不夠周到,只講謙遜的“廉”就會失去真實,逞強斗狠的“勇”不能有所成就,如果在這五方面都沒有缺失,那就差不多近于道的真諦了。

      夫自細視大者不盡,自大視細者不明。(《莊子·秋水》)

      【原文大意】從小的方面觀察大的事物就看不全面,從大的方面觀察小的事物就看不分明。

      子獨不聞夫埳(讀坎)井之蛙乎?謂東海之鱉曰:“吾樂與!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甃(讀胄)之崖;赴水則接膠持頤,蹶泥則沒足滅跗。還視虷(讀含)蟹與科斗,莫吾能若也。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讀至)埳井之樂,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時來入觀乎!”東海之鱉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縶(直)矣。(《莊子·秋水》)

      【原文大意】你難道沒聽說過那個淺井里的蛤蟆的故事嗎?有一天,東海里的大鱉路過一口淺井,井里的蛤蟆探出頭來對它說:“我這里可真快樂喲!爬出來,可以在井欄桿上跳來跳去;鉆進去,可以在破磚頭邊休息打盹。游在水里,水浸到我的腋窩,浮起下巴;跳進泥里,泥漿只能沒過我的腳蹼?;仡^看看井里別的動物,孑孓啦,螃蟹啦,蝌蚪啦,它們誰能比得上我快樂呢?更重要的是,我獨自擁有整個一坑水的主權,叉開兩腿就可以完全占據這一口淺井,這可以說是最大的快樂了,先生您不想隨時來參觀參觀嗎?”東海里的大鱉左腿還沒伸進去,右腿就已經被井欄絆住了。

      【點評】這也是一個人們熟知的寓言,作者通過這只蛤蟆的自我炫耀,形象而又富有嘲諷意味地揭示了這種蛤蟆式人物的封閉、淺薄與夜郎自大。“井底之蛙”這個成語,就是從這個寓言來的。

      褚小者不可以懷大,綆(讀耿)短者不可以汲深。(《莊子·至樂》)

      【原文大意】口袋小了就不能裝大東西,繩子短了就不能汲深井里的水。

      丘山積卑而為高,江河合水而為大。(《莊子·則陽》)

      【原文大意】高山靠了疊積許多土石才成就它的崇高,江河靠了匯聚許多支流才形成了它的浩大。

      夫牛蹄之涔(讀岑),無尺之鯉;塊阜之山,無丈之材。所以然者何也?皆其營宇狹小,而不能容巨大也。(《淮南子·俶真訓》)

      【原文大意】牛蹄子踩出來的小水坑里,不會有一尺長的鯉魚。一塊土丘高的小山上,不會長出一丈高的木材。這是為什么呢?因為它們本身的格局非常狹小,所以就不能容納下巨大的事物了。

      夫目察秋毫之末,耳不聞雷霆之聲。耳調玉石之聲,目不見太山之高。何則?小有所志,大有所忘也。(《淮南子·俶真訓》)

      【原文大意】目光凝聚在秋毫的末端時,便可能耳朵聽不到雷霾的巨響。耳朵凝神傾聽著編鐘、石磬的音樂時,便可能眼睛看不見高大的泰山。這是為什么呢?因為細小的事物也會引起人精神的凝聚,而巨大的事物也會失去人的注意?。?/p>

      夫臨江而釣,曠日而不能盈羅。雖有鉤箴芒距,微綸芳餌,加之以詹何娟嬛之數,猶不能與網罟(讀古)爭得也。射者捍烏號之弓,彎棋衛之箭,重之羿(讀義)逢蒙子之巧,以要飛鳥,猶不能與羅者競多。何則?以所持之小也。張天下以為之籠,因江海以為罟,又何亡魚失鳥之有乎?故矢不若繳,繳不若無形之象。(《淮南子·厚道訓》)

      【原文大意】在江邊釣魚,一整天釣的魚也不滿一籮筐。即使魚鉤很鋒利,倒刺很尖銳,釣絲很細韌,魚餌味很香,還有古代釣魚高手詹何、娟嬛那樣的技藝,仍然沒法跟拉網捕魚的人比誰捕的多。射鳥的人,即使拉的是烏號的良弓,用的是棋衛的利箭,還有古代神箭手的后羿、逢蒙那樣的絕技,這樣來捕射飛鳥,仍然沒法跟張籮捕鳥的人比高低。這是為什么呢?因為他們所用的工具太小的緣故。如果把整個天下作為鳥籠,把長江、大海作為魚網,魚還往哪里逃,鳥還往哪里飛呢?所以說,用飛箭不如用系繩子的箭,系繩子的箭又不如無形的大網。

      【點評】這段話舉的例子很像《莊子·庚桑楚》那一節,然而立論的角度已經改變。莊子是從反對異化的個體的人角度著眼,這里卻是從捕魚捕鳥者的角度著眼了。一種思想、學派,一旦從社會批判者轉化為社會統治者時,其精神內涵也必然要隨之發生某種變化。

      金勝木者,非以一刃殘林也。土勝水者,非以一墣(讀匍)塞江也。(《淮南子·說林訓》)

      【原文大意】金屬能夠克木,不是說用一把刀就能斬伐整個森林。土能克水,不是說用一塊土就能堵塞滔滔長江。

      夫爝(讀決)火在縹煙之中也,一指所能息也。唐漏若鼷穴,一墣之所能塞也。及至火之燔(讀凡)孟諸而炎云臺,水決九江而漸荊州,雖起三軍之眾,弗能救也。(《淮南子·人間訓》)

      【原文大意】當小火苗剛剛冒起輕煙的時候,用一個手指頭就能掐滅它。大堤上出現了鼷鼠穴那樣的漏洞,一個土塊就能堵住它。等到烈火燒到了孟諸,逼近了云臺;洪水沖決了九江,涌向了荊州,即使動員千軍萬馬,也不能解救了。

      【點評】災禍的發展也是一個從小到大的辯證過程。當它還處于隱患、苗頭的時候,很容易解決。但如果這時不采取措施,等發展到事態嚴重時,往往就是想解決也來不及了。

      治大者道不可以小,地廣者制不可以狹,位高者事不可以煩,民眾者教不可以苛。夫事碎難治也,法煩難行也,求多難澹也。寸而度之,至丈必差。銖而稱之,至石必過。石秤丈量,徑而寡失;簡絲數米,煩而不察。(《淮南子·泰族訓》)

      【原文大意】治理一個大的國家,指導思想不能窄??;占有廣闊的地域,管理上不能狹隘;身居高位,處事不能太瑣細;教化民眾,措施不能太苛刻。事情太瑣碎了就難以治理,法令太嚴密了就難以實行,欲望太眾多了就難以滿足。一寸寸地度量,到了一丈必定出差錯。一銖銖地稱量,到了一石必定不準確。以石為單位來稱,以丈為單位為量,直截了當失誤少。一根根揀絲,一粒粒數米,繁瑣而又數不清楚。

      生死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老子·第七十六章》)

      【原文大意】人活著時皮膚肌體都是柔軟的,他死后身體就變得僵硬?;ú輼淠净钪鴷r柔弱驕嫩,它死后枝干就變得干枯。因此堅強的東西屬于死亡的領域,柔弱的東西屬于生命的領域。所以依恃兵力強大就導致滅亡,樹木長得粗大就要被砍伐。強大的顯示已經走下坡路,柔弱的才是走的上坡路。

      【點評】老子運用辯證的觀點來看待強與弱、生與死,從而揭示了往往為一般人所不注意的柔弱與生命、堅強與死亡之間的內在聯系。為了表示強調,話說得可能有點絕對,這是我們今天讀時需要理解的。

      祝宗人玄端以臨牢筴(讀夾),說彘(讀志)曰:“汝奚惡死?吾將三月犧(讀換)汝,十日戒,三日齋,藉白茅,加汝肩尻(讀考)乎彫俎之上,則汝為之乎?”為彘謀,曰不如食以糠糟而錯之牢筴之中,自為謀,則茍生有軒冕之尊,死得于腞(讀轉)楯(讀旬)之上,聚僂之中則為之。為彘謀則去之,自為謀則取之,所異彘者何也?(《莊子·達生》)

      【原文大意】宗廟的祭祀官身穿朝服,來到豬圈,對那些將要作為祭品被宰殺的豬訓話說:“你們為什么要怕死呢?從現在起,我將高規格地款待你們整整三個月,我還要十天戒,三天齋,然后鋪上白茅,把你們的肩部、臀部,放到彩繪的祭器之上。這樣你們還不滿意嗎為豬打算,覺得還不如繼續留在豬圈里吃糟糠,為自己考慮,卻認為活著要榮華高位的尊貴,死了能乘坐雕花的柩車,使用彩飾的棺槨。從豬的角度著想要放棄的,從人的角度考慮卻要去爭取。這樣看,人比豬到底聰明在哪兒呢?

      【點評】這個寓言辛辣諷刺了那些為追逐名利而不惜性命的人們,認為他們所追求的生得軒冕、死得腞楯的尊榮,其實同祭祀的豬沒有什么區別,同樣不過是犧牲品,在價值上同樣是虛妄的。這樣的人,實際上一點也不比豬聰明。

      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莊子·田子方》)

      【原文大意】最悲哀的,莫過于一個人心靈的死亡,即使他的肉體還活著。比起來,人的身死還是次要的。

      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郤,忽然而已。(《莊子·知北游》)

      【原文大意】人在天地之間活一輩子,就像從縫隙中看一匹白馬路過,一晃就過去了。

      【點評】莊子這句話形象地指出了人生的短暫。因此我們就更要珍惜時光,珍惜生命,不要白白地虛度一生。

      莊子將死,弟子欲厚葬之。莊子曰:“吾以天地為棺槨,以日月為連璧,星辰為珠璣,萬物為赍(讀計)送。吾葬具豈不備邪?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烏鳶之食夫子也。”莊子曰:“在上為烏鳶食,在下為螻蟻食,奪彼與此,何其偏也!”(《莊子·列御寇》)

      【原文大意】莊子快要死去了。他的弟子們都主張給老師舉辦一個隆重的葬禮。莊子對大家說:“我有天地來做棺槨,日月來做雙璧,星星來做珍珠,天下萬物來做殉葬品。這樣的葬禮器具還不齊全嗎?還要再增加什么呢?”

      弟子們說:“恐怕烏鴉和老鷹來啄食您的遺體啊!”

      莊子說:“放在地上會被烏鴉老鷹吃,埋到地下會被螻蛄螞蟻吃。從鳥嘴奪下來喂給蟲,何必這么偏心呢?”

      【點評】也許,在生與死的問題上,最能反映出一個人的心理與品格。莊子雖熱愛生命,再三地講到養生,但他也并不畏懼死亡。這段文字生動地表現了一個大智者在死亡面前瀟灑豁達的風度,與開闊自然的胸襟。這種精神境界是那些至死還想要繼續占有大量物質財富的封建統治者們根本不能比擬的。

      生不知死,死不知生;來不知去,去不知來。(《列子·天瑞》)

      【原文大意】人活著不知道死后的情形,死了也不會知道生前的情形。未來不知道過去的事情,過去也不知道未來的事情。

      目將眇(讀秒)者,先睹秋毫;耳將聾者,先聞蚋飛;口將爽者,先辨淄澠:鼻將窒者,先覺焦朽;體將僵者,先及犇(讀奔)佚;心將迷者,先識是非。故物不至者則不反。(《列子·仲尼篇》)

      【原文大意】眼睛快要瞎了的人,先看見纖細的毫毛;耳朵快要聾了的人,先聽到蚊子飛的聲音;口味快要失常的人,先嘗出淄水澠水味道差別;鼻子快要堵塞的人,先聞到焦糊朽爛的氣味;身體快要癱瘓的人,先要急著奔走;心神快要迷亂的人,先要區分是非。所以說,事物不發展到極端就不會走向反面。

      【點評】列子在這里提出了“不至不反”的觀點,認為事物超過正常就會向反面轉化,這無疑是一種辨證的眼光。但如果把這種轉化看成絕對的、無條件的,就不正確了??涓覆涣苛Γ啡沼?,逐之于隅谷之際??视蔑嫞s飲河、渭。河、渭不足,將走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尸膏肉所浸,生鄧林。鄧林彌廣數千里焉。(《列子·湯問》)

      【原文大意】從前有個名叫夸父的巨神,不自量力,想要追上太陽的影子,一直追到太陽落山處的峽谷附近,又累又熱,覺得口渴極了,就跑到黃河、渭河邊上去喝水。喝干了黃河、渭河還不解渴,又想要到北方的大湖里去痛飲。還沒走到,半路上就渴死了。他臨死丟下的手杖,受到尸體脂膏和肌肉的浸潤,生長成一片茂密的森林,這就是鄧林。鄧林的蔭蔽廣達幾千里。

      魏人有東門吳者,其子死而不憂。其相室曰:“公之愛子,天下無有。今子死不憂,何也?”東門吳曰:“吾常無子,無子之時不憂。今子死,乃與向無子同,臣奚憂焉?”(《列子·力命》)

      【原文大意】魏國有個人住在城東門附近,姓吳,人們都叫他東門吳。東門吳的兒子死了,他卻并沒有憂傷的樣子。他的管家問:“你對兒子的寵愛,是天下少有的?,F在兒子死了您卻不憂傷,這是怎么回事呢?”東門吳說:“我從前沒有兒子,沒有兒子的時候我并不憂傷?,F在兒子死了,就跟從前沒有兒子的時候一樣。我有什么憂傷的呢?”

      東方有人焉曰爰(讀元)旌目,將有適也,而餓于道。狐父之盜曰丘,見而下壺餐以補(讀補)之。爰旌目三俌而后能視,曰:“子何為者也?”曰:“我狐父之人丘也。”愛旌目曰:“譆!汝非盜邪?胡為而食我?吾又不食子之食也。”兩手據地而歐之,不出,喀喀然,遂伏而死。(《列子·說符》)

      【原文大意】從前東方有一個人名叫爰旌目,他出門要到某地去。由于饑餓,走到狐父附近,就昏倒在半路上。狐父地方有個有名的強盜,名字叫丘。他看見了餓昏的爰旌目,就解下自己攜帶的水壺,泡飯喂給他吃。爰旌目吃了三口,才能睜開眼睛,一看有人在喂他飯,忙問:“先生是什么人?”強盜回答說:“我是狐父地方的人,名叫丘?!彪检耗空f:“哎呀!你不是那個有名的強盜嗎?為什么給我吃東西?我是決不吃強盜的食物的?!闭f罷,就兩手撐地,使勁地往出嘔吐。吐不出來,腳口喀喀地響。就這樣折騰了老半天,終于趴在地上死去了。

      【點評】盡管狐父之丘是強盜,但他的食物卻并不帶有強盜的屬性,他哺喂饑者的行為也并非強盜行為。而且就是吃了強盜的食物,也并不就等于與強盜一起為非作歹了??墒请检耗繀s因堅持不與強盜來往的“原則”,而喪失了生命。這當然只是一個寓言故事,但在現實生活中,像這樣的名實不分,固執偏激,迂腐僵化,不近情理的行為,卻還并沒有絕跡。不久前所謂市場經濟到底姓“社”還是姓“資”之類的爭論,不就是明顯的例子嗎?昔人言有知不死之道者,燕君使人受之,不捷,而言者死。燕君甚怒,其使者將加誅焉。幸臣諫曰:“人所憂者莫急乎死,已所重者莫過乎生。彼自喪其生,安能令君不死也?”乃不誅。(《列子·說符》)

      【原文大意】從前有一個人,自稱懂得長生不死之術。燕國的國王聽說了,就派使者去向他學習。還沒有學成,那個自稱懂得長生不死之術的人就死了。國王大怒,便要把使者殺掉。有個親近國王的大臣勸道:“人所憂慮的莫過于死亡,人所重視的莫過于自己的生命。那個自稱懂得長生不死之術的人,自己都不能免于死亡,又怎么能使您長生不死呢?”國王聽了他說的話,這才沒有殺掉那個使者。

      禹南省方濟于江,黃龍負舟,舟中之人五色無主,禹乃熙笑而稱曰:“我受命于天,竭力而勞萬民,生寄也,死歸也,何足以滑和?!币朂埅q蝘蜓,顏色不變,龍乃弭(讀米)耳掉尾而逃。禹之視物亦細矣。(《淮南子·精神訓》)

      【原文大意】大禹到南方去巡視,在乘般橫渡長江時,忽然從波浪中游出一條黃龍,用脊背把船頂了起來。船中所有的人都很驚慌,這時禹卻微微冷笑,指著黃龍說:“我奉天帝的使命,竭盡心力為天下民眾操勞,活著不過是寄托,死了不過是回歸,你豈能擾亂天和!”他看黃龍就如同看一條蜥蜴那樣不放在眼里,神色一點也沒有改變。于是黃龍垂下耳朵拖著尾巴逃走了。禹看待黃龍這樣的龐然大物也是很輕蔑的啊!

      【點評】這個故事表現出大禹視死如歸的曠達態度,這種曠達又不是莊子那樣單純的精神解脫,而具有積極進取的精神與“竭力而勞萬民”的崇高品格。

      昔舜葬蒼梧,市不變其肆;禹葬會稽之山,農不易其畝,明乎生死之分,通手侈儉之適者也。(《淮南子·齊俗訓》)

      【原文大意】從前舜死在蒼梧,不讓市場店鋪為此而停止營業;禹死在會稽山,不讓農民為此而影響種地,因為他們明白生與死的區別,通曉奢侈與儉樸的適度。

      康將刑東市,太學生三千人請以為師,弗許??殿櫼暼沼埃髑購椫唬骸拔粼⒛釃L從吾學廣陵散,吾每靳固之。廣陵散于今絕矣!”(《晉書·嵇康傳》)

      【原文大意】嵇康將要受刑于東市,有太學生三千多人請求免除他的死刑,讓他去做老師,當局堅決不允許。臨刑前,嵇康要來一張琴,看著夕陽的落影,最后一遍彈奏了古曲《廣陵散》,邊彈邊感慨地說:“從前袁孝尼曾想向我學《廣陵散》,我因為吝惜,沒有肯教給他。如今《廣陵散》就要成為絕響了!”

      【點評】嵇康在生命最后關頭對于《廣陵散》失傳的感慨,充分表現了他在死亡面前平靜從容的瀟灑氣度與藝術化人生的高雅境界。從此這一段典故長久流傳于士林,被視為名士風度的典范。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一本色道久久东京热| 国产色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真实国产老熟女粗口对白| 男女扒开双腿猛进入爽爽免费看| 又爽又黄又无遮掩的免费视频| 永久免费AV无码国产网站| 在线播放深夜精品三级| 亚洲国产五月综合网| 大地资源免费视频观看| 在线中文字幕亚洲日韩2020| 婷婷久久综合九色综合88| 免费人成网站视频在线观看 | 日本道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欧美在线一区二区三| 桃子视频在线播放WWW| 精品999日本久久久影院| 性奴sm虐辱暴力视频网站| 任你躁国产自任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大尺度无码专区尤物| 真实国产老熟女粗口对白| 午夜成人无码免费看网站| 国产乱妇无码大片在线观看| 老色鬼在线精品视频| 天堂中文8资源在线8| 三上悠亚久久精品| 国产啪视频免费观看视频| 久久国产精品波多野结衣AV | 日韩免费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噜噜综合亚洲av中文无码|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亚洲成在人线AV品善网好看| 美女自卫慰黄网站| 成人午夜福利视频镇东影视| 成人做受视频试看60秒| 国产不卡在线一区二区| 上课忘穿内裤被老师摸到高潮| 乱人伦无码中文视频在线| 国产精品普通话国语对白露脸| 免费又大粗又爽又黄少妇毛片| 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日韩专区| 国产乱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