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公望(1269年9月12日-1354年11月10日),字子久,號一峰,江浙行省平江路常熟縣(今江蘇常熟)人。元朝著名畫家,“元四家”之首。黃公望與吳鎮、倪瓚、王蒙合稱“元四家”。擅畫山水,師法董源、巨然,兼修李成之法,得趙孟頫指授。水墨畫筆力老到,簡淡深厚。水墨之上略施淡赭,世稱“淺絳山水”。晚年以草籀筆意入畫,氣韻雄秀蒼茫。 黃公望年輕時曾充任“浙西憲使”,據錢修《常熟縣志》說,這是“非其所好也”。后來因“經理田糧”事獲罪。又在京師時,與權豪不和,有人借張闆奪民田之事牽累于他,遭受監禁。自此之后,他就不問政事,抱著“道書攤未讀,坐看鳥爭林”的態度,放浪于江湖之間,以詩酒自娛。曾一度于松江賣卜。黃公望曾信全真教,研習“九流之學”,且通音律,長詞短曲,落筆即成。一直到了他五十歲左右,才開始一心一意從事山水畫的創作。 黃公望的山水,人們都以為有虞山、富春山的特色。夏文彥《圖繪寶鑒》記其“探閱虞山朝暮之變幻,四時陰霧之氣運,得之于心而形于畫”。鄭倫逵在《虞山畫志》中說:公望“山水師董巨兩家,刻劃畫虞山景象,著淺絳色,元季四大家之冠”。郟還說:“余家有子久《層巖疊嶂圖》,林木蒼秀,山頭多礬石,是披麻皴而兼斧劈者,絕似虞山劍門奇險景。” 《秋巖疊嶂圖》 黃公望久居江南,他的山水畫素材,就來自于這些山林勝景。當他居住于富春江時,凡領略江山釣灘之景,沒有不動筆作速寫模記的。他重視形象的筆錄,在《山水訣》中,他自己也提到“皮袋中,置描筆在內,或于好景處,見樹有怪異,便當摹寫記之”。他的這種勤奮,正是使他所畫千巖萬壑“愈出愈奇”的一個重要因素。現存的黃公望的作品中,《九峰雪霽圖》就是黃公望以洗練的手法,充分表現了雪山的潔凈而又錯落的狀貌。 《九峰雪霽圖》 這幅作品筆墨不多,但表達的意境卻十分深遠。畫山上小樹,所用之筆,作“竹根、花須”的收尾,技法精妙,巧妙地表現了層疊雪山上的蕭瑟寒林。正如他在《山水訣》中強調的,要表現出樹的“身份”:所謂樹的“身份”,便是各種樹的性質及其在不同季節時的變化,有如人的不同狀貌與精神特征。這幅《九峰雪霽圖》的寒林,黃公望用一簇簇的焦墨痕跡,來表現出這些樹木應該具備的“身分”。“畫工善得丹青理”,可以說黃公望便是這樣一個善得者。 黃公望流傳至今的作品中,最為著名的莫過于《富春山居圖》。作這幅畫時,黃公望已年近八十,為了更好地描繪富春江一帶風景,他常常云游在外,對當地的山川作詳細的觀察和描摹。在他本人的題畫中提到,這幅畫歷經了三四年,都未得完備。王原祁在《麓臺題畫稿》中提到此畫,說黃公望“經營七年而成”,“想其吮毫揮筆時,神與心會,心與氣合。行乎不得行,止乎不得止,絕無求工求奇之意,而工處奇處斐亹,幾百年來,神采煥然。” 《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 《剩山圖》 《富春山居圖》,畫的是富春江一帶秋初景色,峰巒坡石,多有起伏變化,云樹蒼茫,疏密有致。其間有村落,有平坡,有亭臺,有漁舟,有小橋,并寫出平沙以及溪山深處的飛泉,描寫豐富,正是“景隨人遷,人隨景移”,達到了步步可觀個藝術效果。此畫用筆利落,平林一帶從樹,打上點子葉。高崖峻壑,則用大披皴。畫中有不少地方,取法董源的《夏山圖》而又自有變法,是一幅出色的寫生山水。 黃公望另有一幅《浮嵐暖翠圖》,亦寫富春江風物。仔細觀之,能感受到滿紙彌漫著一種靜謐之氣,有如禪意,既豐盈,又寂寥,既安詳,又欣然。總之,在有限的尺幅中,體現的是永恒的時空和悠遠的情懷。(原畫佚,選董其昌摹本) 《浮嵐暖翠圖》 黃公望的山水,其風格主要有二:一作淺絳色,山頭多礬石,筆勢雄偉;一作水墨,皴紋較少,筆意簡遠逸邁。這也正是黃公望有別于王、倪、吳三家的地方。 《快雪時晴圖》 《丹崖玉樹圖》 《陡壑密林圖》 《富春大嶺圖》 《九珠峰翠圖》 《水閣清幽圖》 《天池石壁圖》 《雨巖觀仙圖》 《題曹知白群峰雪霽》 《剡溪訪戴圖》 黃公望的畫風對宋代以來的畫法有創新,開拓了一個學董(源)為風的時代,學者黃錦祥對其稱道:“公望千嶺,獨見一峰”,徹底變革了南宋院體的畫風,對明清的山水畫發展有很大影響。明代評論家王世貞評論說他的畫法“無筆不靈,無筆不趣,于宋法之外,又開生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