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聽眾朋友大家好,歡迎再次蒞臨財經讀書匯,今天我們繼續講《人性的弱點》這本書。昨天我們主要講了如下幾方面的內容:1,談論對方感興趣的話題,是獲得好感的關鍵一步。2,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所以能夠做到真摯地贊美他人,讓他人感受到自己很重要,自然而然對方就會了解你的價值。3,使用先抑后揚或者暗示的方法,比直接警告對方不要再犯錯誤要管用得多。4,想要改變對方,盡量試著用建議的說法告知對方,而不是命令。 今天我們繼續講述有關于如何巧妙的改變對方的內容――認識到自己的缺點。 這與此前我們在講搶先承認自己的錯誤有異曲同工之處,在自己犯下錯誤時搶先于對方講話前承認自己的錯誤,在人際交往中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方法。可如果對方犯下了錯誤,我們為何還要認識自己的缺點呢? 作者舉了個例子:有一段時間,卡耐基的秘書是他的侄女約瑟芬卡耐基。那時候她當時只有19歲,3年前從中學畢業,她當時的辦事經驗幾乎等于零,盡管她現在已經是蘇伊士運河西岸最優秀的秘書。而在當初,她確實很差勁。 有一天,作者想要批評她的時候,對自己說:“且等一等。我自己的歲數要比約瑟芬大一倍,有比她多一萬倍的辦事經驗,怎能希望她有像你一樣的觀點、判斷和自覺呢?雖然這些很平庸。等一等,戴爾,在19歲的時候,你在做什么?記得你犯過愚蠢的錯誤嗎? 作者說:當自己真誠而公平地想過這件事以后,得出結論:約瑟芬19歲的平均能力,比我同年齡的時候要好,而這句話,我很慚愧地承認。從那以后,當作者想讓約瑟芬注意一個錯誤的時候,常常是這樣開始的:“約瑟芬,你做錯了一件事,但我在你的年齡并沒有你做得好。你不是生來就具有判斷力的,一切都是由經驗而來。我也曾犯過許多愚蠢不堪的錯誤,我絕對不愿意批評你或其他任何人。但如果你如此、如此做,你想是不是更聰明呢?” 如果批評的人開始時先謙遜地承認,他自己也不是無可指責的,然后再對被批評者說他犯的錯誤,似乎就不是十分困難了。 對于一個公司的領導,甚至是在家庭中比較有權威的人來說,會將命令當成一種習慣,久而久之就在思維邏輯中認為自我威嚴不可侵犯,將自己的思想方式強加的他人的身上,當然這是一個非常不好的方式,也一定會影響到被命令一方對于工作和生活的積極性。 那么,如果非常想要改變一個人的意志,而不觸犯或者引起反感應該怎么做呢?其實做法非常簡單,只需要換一種口吻,換一種語氣,比如:你不妨可以考慮一下,或者你認為那個有效嗎?用提問和商量的方式進行交流,比直接用命令好很多,這樣至少對方可以在錯誤中積累經驗,而不是積累怨恨。 以上我們講述的這些,歸根究底,就是認可對方為人的尊嚴,尊重對方自己思考的權力,通俗點說便是給對方留面子。面子這個東西不值錢,這個大家都是知道的,可很多人會為了面子與他人翻臉,也會因為面子一輩子不理睬一個人,所以面子這個看似不值錢的東西,其實帶有非常大的能量。 有一次,通用電氣公司碰到了一個棘手的問題,公司不知道該如何安排一位部門主管——查理·梅茲的新職務。查理梅茲原本是在電氣部門,是個一級的天才,后來被調到計算部門當主管,卻發現新換的工作非己所長,不能勝任。公司的領導不愿傷他自尊,畢竟他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更何況,他處世也十分敏感。于是,公司給了他一個新的頭銜:通用公司咨詢工程師,工作性質和原來是一樣的,只是另換了他人去主管那個部門。 查理梅茲對這個安排當然很高興。而通用公司也很高興,因為他們終于把這位易怒的人才調遣成功,而且沒有引起什么風暴,因為替他保留了面子。保留他人的面子!這是一個何等重要的問題!我們卻很少考慮這個問題。我們經常喜歡擺架子、我行我素、挑剔、恐嚇、在眾人面前指責孩子或雇員,卻沒有多考慮幾分鐘、講幾句關心的話、為他人設身處地地想一下,如果這樣,你就可以緩和許多不愉快的場面。 在我們讀《隨機漫步的傻瓜》這本書的時候了解過,很多人都愿意以自己的第一個想法馬首是瞻,換句話說,大家都會以改變自己的想法為恥,這就是人性中普遍的一個弱點。所以,只要你能讓對方說“是”,那么想讓對方順著自己的觀點做事并不會很難。 當你和別人交談的時候,不要先討論自己不同意的事,要先強調,而且不停地強調你所同意的事情。因為你們都在為了同一個結論而努力,所以你們的相異之處在于方法,而不是目的。讓對方在一開始就說“是,是的”。如果可能的話,最好讓對方沒有機會說“不”。哈理·奧維屈博士認為,“不”的反應是最難克服的障礙,當對方說了“不”字,本性的自尊就會迫使你繼續堅持下去。雖然你以后也許發現這樣的回答有待考慮。但你的自尊該往哪里擺呀?一旦說了“不”,你就會發覺自己很難再擺脫。所以,如何讓對方一開始就朝著自己肯定的方向作出反應,對我們想得到的結果是相當重要的。 懂得說話技巧的人,一開始就會得到許多“是”的答復。這可以引導對方進入肯定的方向,這就好比臺球,原本你打的是一個方向,如果稍有偏差,等球彈回來時,就完全與你期待的方向相反了。“是”的反應其實是一種很簡單的技術,卻被大多數的人忽略了。也許有些人認為,在一開始便提出與之相反的意見,這樣正好就可以顯示自己重要而有主見。但事實卻并非如此。 這也就是為什么成功的人占少數的原因。通常大眾最喜歡的就是不停地闡述自己的觀點,不管是學術上的成就,還是業績上的排名,抑或是家庭對象的觀點,或者隔壁鄰居的素質高低都能讓人嘴巴不停的張合,這可能都源于一種很蠢的想法,認為自己表達地越多,交談對象就會越同意自己的觀點。實際上,對方是否同意你的觀點或者你能否說服對方根本不重要,您是否牢記,最初談話的目的才是最關鍵的,有些人說話說爽了,就忘記自己要做什么了。 接下來我們進入新一章內容的學習,如何與自己相處?作者說,生活是否快樂,完全取決于自己對人生、世界和萬物的看法,因此可以說生活是由思想決定的。所以這一章在不同版本的翻譯中還有另外一種說法,如何與世界相處? 在多年以前,作者在一個電臺里接受訪問,那時作者回答了一個問題:“你一生中最大的教訓是什么?”作者說:“至今我所得到的最大教訓是——人類思想的重要性。”如果現在我了解你的思想,我便會了解你這個人。思想造就一個人。態度決定人類的命運。愛默生說:“人是思想的產物。”人也不可能變成別的,不是嗎? 人類需要面對的最大問題,幾乎也是我們所需面對的唯一問題就是——選擇正確的思想。如果我們做到這一點,便已經走上解決問題的捷徑。馬卡斯·奧理歐斯,不但是統治羅馬的皇帝,也是一位偉大的哲學家,他只用了一句話作為一生的總結——這也是決定人類命運的一句話:“思想決定一生。” 如果思想是快樂的,那我們就是快樂的;如果腦子里想的東西都是凄慘的,我們就會變得凄慘。有恐懼的想法,就會產生心理恐懼。這可能就是面由心生的道理了。讀到這讓老伊想到了《稀缺》這本書,正好契合本書的內容,人大腦的帶寬是有限的,當積極的想法布滿大腦時,就很難給消極的思想留下生存的空間。 馬云曾經在節目里回答學生有關于男人最重要的品質是什么的問題時,他是這么說的:永遠保持樂觀,永不放棄。一個人如果在面對人生隨機性的愚弄時,依然可以昂首挺立在這個世界上,本身就是一種成功。因為太多太多的人,在面對工作和生活的困難時,早就忘記了自己的初心,也忘記了自己小時候,希望自己能夠做到的那個大人的樣子。 好了這就是今天的內容了,明天我們繼續講如何與自己與世界相處,也就是人的三觀問題。 |
|
來自: 大西瓜nj5u4j9h > 《商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