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51年,北宋皇佑三年辛卯,在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的一座普通宅院里,一位儒雅的中年人正在與幾位詩友飲酒論詩。談至高興處,其中一位朋友突然建議道:“久聞令郎少年聰慧,何不讓他也來一首,給大家助助興呢!” 中年人聽后,心想:“既然客人要求,那何不讓魯直試一試呢?也可以借機考考他。",于是他就讓仆人叫來了一位小朋友。小朋友滿臉稚氣,頭上還扎著兩個小角,進來以后向中年人及客人作了一個揖,便歪著頭站在堂下,眨著一雙大眼睛打量著眾人。 當(dāng)知道中年人是要他作一首詩后,這位小朋友仍舊站在原地不動,只是把小腦袋略略低了一下,一幅若有所思的樣子。“到底寫什么呢?”只見小家伙抿著嘴,眨了幾下眼晴,立刻拾起頭,向著眾人高聲吟出了一首詩。 這位中年人就是黃庶,而這位小朋友呢,就是7歲的黃庭堅,后來成為北宋著名的文學(xué)家,書法家,江西詩派的開山祖師。這首詩就是《牧童詩》。
黃庭堅自幼便聰慧過人,書讀了幾遍立馬就能記住。他的舅舅李常曾說他有千里之才。這首《牧童詩》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此詩饒有理趣,借題發(fā)揮,具有很強的警世意味,很難想象是出自一個7歲的孩童之手,說它是一篇千古名作,一點也不為過。 詩作明白如話,饒有意味,大意是說:遠遠地,一個牧童騎著牛,悠閑地從村前走過。他坐在牛背上吹著一支短笛。田壟間,風(fēng)輕輕地吹著,笛聲隨風(fēng)飄蕩,悠揚動聽。想想長安城內(nèi)那些人,他們用盡心機追名逐利,一點也比不上你這樣清閑自在的生活。 和宋代很多詩歌一樣,這首詩也重“理”趣。前兩句描寫牧童悠然自得的神情。他坐在牛背上,短笛橫吹,在山野間緩緩走過,這場面宛然如一幅田園畫。“騎牛”與“吹笛”兩詞,不僅準確地抓住了牧童的特點,還生動地描摹出了牧童悠閑灑脫的樣子。 同時,小詩人還把牧童放在“村”與“壟”的背景之下,使詩作顯得“村”味十足,充滿了濃郁的鄉(xiāng)村色彩。在古代,鄉(xiāng)村田園是很多文人逃避世俗,安放心靈的世外桃源。當(dāng)時的黃庭堅雖然只有7歲,卻能夠把這種“隱逸遁世”之情表達得如此自然生動,實屬難得。 后兩句即事論理,將追名逐利機關(guān)算盡的“長安客”與悠然自得的牧童進行對比。在詩人看來,那些在官場上爭名逐利的人,費盡心機,過得還不如牧童自在快樂!這種思想已不僅僅是停留在生活層面的一事一時的看法,而是已經(jīng)上升到了人生哲學(xué)的高度。 對于詩句中表達出的人生感悟,很多人或許到了中年才能夠看得懂。可是一個7歲的孩童卻能夠?qū)⑹朗氯饲榭吹萌绱送ㄍ福娴淖屓瞬坏貌惑@嘆黃魯直的天才。在這一貶一褒之中,作者清高自賞的心態(tài)已顯露無疑。俗語說“三歲知老”,黃庭堅以后能夠在詩壇和政壇做出那樣偉大的成就,名垂青史,由此詩來看,此言果真不虛。 如果,我們將這首詩和那些名家的詩放在一起,也不告訴你這首詩的作者是誰,你會想到它是出自一位7歲的孩童之手嗎?這首詩雖然明白如話,但是情景交融,事理融合,自然貼切。從這首詩中我們不僅可以一窺黃庭堅的天賦才華,更可以看出他此后歷經(jīng)風(fēng)雨而不改其志的堅定性格。 讀了這首詩以后,對于黃魯直,我除了敬佩還是敬佩!親愛的讀者朋友,對于黃庭堅以及黃庭堅的這首詩,你是怎么認為的呢?歡迎留言討論。 傳播中國古典詩詞之美,需要你我的參與!讀完的朋友,記得點贊哦!(注:文中圖片皆來自網(wǎng)絡(luò),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本作者刪除。再次,感謝圖片的提供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