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上午理論 昨天我們講書寫的結(jié)構(gòu)性分析, 進行的是結(jié)構(gòu)描述, 到現(xiàn)象學(xué)的第二種方法 叫“發(fā)生說明”,就是一個事物如何慢慢長起來的,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從實事本身考察, 一個是從歷史的發(fā)生的過程來考察 。 我們先來把結(jié)構(gòu)描述明確化。那么,“有人在寫字”可以明確出來若干個問題,第一,執(zhí)筆: 三指還是五指,執(zhí)高還是執(zhí)低,執(zhí)深還是執(zhí)淺; 第二,筆毫的狀態(tài): 方還是圓, 鋪毫還是束毫; 第三,筆桿的角度: 正還是側(cè);第四,墨法(舔筆):干還是濕;第五,手的位置:定點還是非定點;第六,落筆的方式:一搨直下還是一側(cè)而入,還是順鋒而入;第七, 起筆 的方式: 切還是逆,還是順 ;第八,運動的方式:樸素還是順性,平動還是跳躍 ; 第九,筆畫連通的方式,外拓還是內(nèi)擫,等等。 在這九種方式 里,還可以做得很多、很細(xì),而且 每個問題里面肯定不是包含著單一的一種狀態(tài), 有的是兩種,有的甚至 三種 。這九個問題,是 書寫的基本結(jié)構(gòu),只要 寫字都會面臨這九個問題,如果你寫字 不考慮這幾個問題,就是一種業(yè)余的狀態(tài),沒有進入到書寫這個事兒、沒有觸碰到書寫。 未經(jīng)反思的書寫,不能夠稱之為真正的書寫。 請大家記住這句話:學(xué)習(xí)書法的最好 方式就是直接去書寫,直接去思考這九個書寫的基本結(jié)構(gòu)問題。 一旦你開始了這九個問題的思考,就能夠比以往更好地去理解書法作品,在寫的過程中不斷地解決這九個問題, 就能理解古代書法作品到底是咋回事。這時,所有的字帖在你面前都會像一堵堵墻一樣轟然倒塌,你的視野就開闊了。這個時候你要多多地臨帖,所以臨帖在后而不是在前。 古今最偉大的書法家,他們試圖解決的是同一個問題,如何能夠獲得自由的書寫,而要獲得自由的書寫,面臨的 同樣是這九個基本結(jié)構(gòu)問題,每一個書法家都試圖解決、思考 這九個問題, 逐一突破、打通 ,從而形成 自己的書寫方式,這個時候,這個人的書寫就會成為書法史級的書寫方式。你如果能夠做到,你也會進入書法史。 02、下午示范 蘇東坡評價張旭說:“長史真書《郎官石柱記》作字簡遠(yuǎn),如晉宋間人。”清簡,很清雅,很簡潔,沒有那么多啰哩啰嗦的用筆動作。董其昌認(rèn)為唐代楷書里邊,這是第一。這樣的一個人,能夠?qū)懛浅?穹诺模儎佑泄砩竦牟輹€能夠?qū)懛浅:嗢o的楷書,這兩極被他給撐開了。 張旭用筆主要是圓筆,他和虞世南還是有區(qū)別的,感覺有一點點像顏真卿。和虞世南有什么區(qū)別呢?其實這幾個人的字,好像都是很簡單,沒有什么啰嗦的動作。你看張旭,杜甫講他的時候,“張旭三杯草圣傳”,喝醉了,“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云煙。”有沒有說他揮毫落紙怎么揮?揮就是很簡單的一揮。揮毫,一揮而就,這些東西包含著書寫的真理,沒有在里面加那么多啰里啰嗦的動作。 張旭在唐代書法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第一個重要的人是虞世南,第二個重要的就是張旭,筆法也是依賴他傳下去的。比如智永《千字文》中的“極”和張旭《郎官石柱記》中“極”相比較,張旭字里邊的鉤都很寬,這些空白都很大,而墨跡本的千字文里邊都寫的比較小,“口”都是收進去的。這里邊的白和黑相比,小于一根線條,他就緊。張旭字里面的白,第一是開口的,第二是和黑的線比較,空白大,所以它很透氣。然后再看框放在這里邊,“口”放進去,中間這個“口”可以在這里邊旅游一番,上下左右都可以動一動。墨跡本《千字文》中這個“口”在這里面能動,一動就撞墻了,所以這內(nèi)部比較緊。張旭的就比較的松,寬綽,讓人看著就透氣,心里舒服。 這樣慢慢就明白了什么叫妍潤,什么是閑雅,什么是風(fēng)神,什么是齷齪。通過比較,對作品的深入程度就會有所提高。張旭這個字寫得好像有一點點散的感覺,很閑適,好像就是那么信手寫一寫,閑庭信步的感覺。 我們再來解析一下張旭的點畫。他和鐘繇、虞世南有一點區(qū)別。比如說它的橫畫,落筆的時候還一停,這個地方有一個動作,然后收筆,比如說收筆走到這邊一壓,回去就行了。然后豎畫也是一壓回上去了。本來是一個往外去的,只要回頭回到里邊來了,同樣,豎畫也是如此。折筆是一個橫加一個豎,兩種加法,一種是重疊的,一種是并到一起的。鉤畫在出鉤前停住一帶,越自然越好。高手寫字就是不讓你感覺到有那么多的動作,好像就是信手揮灑。所以就是要把可有可無的動作去掉。就像魯迅先生講的,改文章就是把可有可無的字去掉,寫字也是如此,能做到這樣,你的字就差不多了。 03、晚上作業(yè) 1、寫一篇文章,從鐘繇的小楷到張旭的楷書,按照上午所講的“九條”,把他們的技法整理出來。 2、通臨《郎官石柱記》,要求:按照字帖的原章法做成一個作品的形式(如冊頁)。 【我在魔營】 01、觀察日記 【觀察員 陳安源】魔營從7月13日開營至今六天,熬夜寫作業(yè)已經(jīng)成為“常態(tài)”。經(jīng)過幾天的觀察,小伙伴們今天腦洞大開,找到一個不再熬夜寫作業(yè)的“妙方”。 “魔頭”于鐘華老師的上課規(guī)律一般是這樣的,上午講述主體理論課,下午分析講解字帖,然后示范,示范后讓大家精臨,晚上十點半左右才布置“熬夜”作業(yè)。而這份“熬夜”作業(yè)一般都是通臨下午分析講解的字帖。比如,昨天分析示范的是智永《千字文》,“熬夜”作業(yè)即布置通臨千字文,前幾天講解鐘王小楷,“熬夜”作業(yè)就是臨寫鐘繇、王羲之、王獻之的小楷。于老師今天下午分析講解的字帖是張旭的《郎官石柱記》!小伙伴們似乎有所悟,于是提前準(zhǔn)備了,利用課間休息,吃晚飯時間,爭分奪秒······· 于老師來布置作業(yè)的時候,很多小伙伴們已經(jīng)把郎帖快臨寫完了。就等著于老師來教室布置作業(yè),甚至還有些期待,因為作業(yè)布置完之后,隨便寫寫就“歐克”啦,然后馬上回賓館睡個好覺,畫面想想都很美。 晚上十點半左右,于老師如期而至,如同以往“未見其人,先聞其聲”。 “咖啡的味道好香啊,一進屋我就聞到了,你們喝了幾杯?” 伴隨著于老師敦厚的男中音傳進教室。小伙伴們有些緊張,又有些期盼。緊張的是會不會自己被提問,期盼的是盡快布置作業(yè),然后可以早點開工,也就能早點回去休息。 十點四十分許,于老師終于布置作業(yè)。第一個作業(yè)是寫一篇文章(作業(yè)要求見上文),第二個作業(yè)是大家預(yù)想的——通臨《郎官石柱記》,但是要求:按照字帖的原章法做成一個作品的形式(如冊頁)。把作業(yè)做成冊頁的形式!這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怎么辦?之前的休息間隙臨寫的都白費了,一位二十出頭的小伙子沮喪的說“我都快臨完, 還要重寫,虧大了!”我想告訴小伙子的是,年輕人,吃虧是福,重寫吧! 02、學(xué)習(xí)心得 做學(xué)問先做最基礎(chǔ)的訓(xùn)練 周然 今日跟隨于老師第一次接觸“永字八法”,具體了解了書寫“永”的八種筆畫對應(yīng)的書寫方法,結(jié)生出點-側(cè)、橫-勒、豎-努、提-策、撇-掠、短撇-啄、捺-磔、鉤-趯。看著撇撇、撇捺之間千絲萬縷的關(guān)系,想象王羲之書寫一撇一捺時的情景,深刻體會到漢字有其自身的結(jié)體規(guī)律,同時又具有在規(guī)律性的有限范圍內(nèi)的無限可為性和可塑性。“一側(cè)而入”的背后還蘊藏著一顆懶惰的心,配合上無意識、定點自然書寫的狀態(tài),這樣的書寫或許才是真正達到“在書寫中獲得自由”! 梁武帝評價:王羲之書字勢雄逸,如龍?zhí)扉T,虎臥鳳闕,故歷代寶之,永以為訓(xùn)。又聯(lián)想到之前所學(xué)舊知“一筆書”,王羲之的“一蹴而就”不僅僅成全了自己也成全了書法史上偉大而隱秘的“筆法”。特別想擁有這般“神技能”,所以更不能忘記背后通往最高殿堂的路——善于觀察、勤于思考。書法如果說是做學(xué)問,提筆書寫的無數(shù)次練習(xí)就是做學(xué)問的最基礎(chǔ)訓(xùn)練。 探尋書法的秘密 楊詩苑 大概接觸書法的每一個人,五歲稚童到古稀老人,都聽說過“永字八法”,那么永字八法到底是什么呢,“八法”即代表八種筆畫的書寫方式。 我們知道,漢字在誕生之初是沒有筆畫的,甲骨文、金文、小篆等等都是只有線條沒有筆畫。但到了隸書,筆畫開始產(chǎn)生,有了一定的筆畫形態(tài)和書寫方向,只有到了楷書階段,八法具備“永字八法”,筆畫最終形成。今日課堂上,看到于老師由隸書“永”字引題,邊講邊一點一點將筆畫簡化擦去,仿佛看到了楷書和隸書相互交錯,走向一個嶄新的書寫方式,這不僅是筆畫的縮減,書寫速度的加快,更是一個時代的重大變革。 提起永字八法,于老師提到一個定點書寫的概念,即手腕固定于一個點,由這個點出發(fā)或圍繞著這個點出發(fā)來寫。怎么“寫”呢?四個字“去遠(yuǎn)拉近”,“去遠(yuǎn)拉近”源于我們的生活,是最為基層的運動。 一個小小的“永”字中,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這個字本身,更多關(guān)于書法的秘密等待你我去探尋。 ![]() 永字八法是楷書誕生的通道 侯亞靜 中國漢字形形色色,但構(gòu)成楷書的基本筆畫卻很簡單。我們在書寫的過程中,對象和目標(biāo)是“字”,從鐘繇到王羲之再到王獻之,是以筆法來完成變革,要適合日常實用,自由書寫,減少筆劃。古人在書寫的過程中是沒有思考的,但卻有很多粗細(xì)變化,訣竅就在于“永字八法”。 永字八法是無意識的,是自然的,在定點書寫的狀態(tài)下完成,撇捺是一體的,源于定點書寫,由粗到細(xì),由細(xì)到粗,去遠(yuǎn)拉近。在今天的課堂上于老師用隸書的“永”字引題,一邊講一邊將筆畫擦去簡化,這不僅是筆畫的縮減,書寫速度的加快,更是一個時代的重大變革。王羲之是天下第一“懶漢”,正因為他的“懶”,才讓我們看到今天的“永”。永字八法是楷書誕生的通道,化有意識為無意識,是我們要一直研究的重要課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