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長期的臨床治療觀察,小編發現腦中風的發病率越來越高,且有年輕化趨勢。中風,是令大家懼怕又不得不關注的事。而中風后遺癥—偏癱,則又嚴重困擾著許多年齡較低的患者。面對中風后遺癥,我們該怎么辦?五個治療中風偏癱特效穴,可以幫助患者減輕痛苦,提高生活質量,下面請聽我們一一道來~ 1.偏癱穴 (1)定位:耳尖上3厘米。 (2)局解:布有顳肌和顳淺動靜脈額支,耳顳神經分支,枕大神經吻合支。 (3)功能:益氣壯骨、化痰祛風、醒腦開竅、調節內臟、調節神經、調節平衡、擴張血管、解除痙攣、消炎止痛、降壓將脂。 (4)操作:按摩偏癱穴時,左癱按摩右邊的穴位,右癱時按摩左邊的穴位,以產生酸脹感為宜。 2.肩痛穴 (1)定位:位于腓骨小頭與外踝連線的上1/3處。即足三里穴下兩寸,偏外一寸。 (2)解剖:在腓骨長肌與趾縱伸肌之間,深層為腓骨短肌,布有脛前動靜脈肌支和腓淺神經。 (3)功能:消炎止痛,降壓,醒腦,擴張血管,調節內臟,調節胃腸,內分泌。 (4)操作:按摩肩痛穴時,左癱按摩右邊的穴位,右癱時按摩左邊的穴位,以產生酸脹感為宜。 3.臀痛穴 (1)定位:臀痛穴位于肩關節腋外線的中點,即肩峰至腋皺壁連線的1/2處。 (2)解剖:臀痛穴位于局部解剖,布有旋肩胛動靜脈,臂外側皮神經和第一、二肋間神經,深層為橈神經。 (3)功能:活血化淤,理氣散結,消炎止痛,調節神經。 (4)操作:按摩臀痛穴時,左癱按摩右邊的穴位,右癱時按摩左邊的穴位,以產生酸脹感為宜。 4.踝痛穴 (1)定位:位于前臂掌側,腕橫紋正中,即橈側腕屈肌腱與掌長肌腱之間。 (2)解剖:布有腕掌側動靜脈網,及前臂內側皮神經雙重分布,正中神經掌皮支,深層為正中神經干。 (3)功能:鎮靜安神,消炎止痛,調節內臟,調節心律。 (4)操作:按摩踝痛穴時,左癱按摩右邊的穴位,右癱時按摩左邊的穴位,以產生酸脹感為宜。 5.膝痛穴——曲池穴 (1)定位:手心向下,上臂伸直于肩關節于腕關節連線的中點。 (2)解剖:淺層有頭靜脈的屬支和前臂后皮神經。深層有橈神經,橈側返動靜脈和橈側副動靜脈間的吻合支。 (3)功能:退熱抗過敏、消炎止痛、增加機體免疫力。 (4)操作:按摩膝痛穴時,左癱按摩右邊的穴位,右癱時按摩左邊的穴位,以產生酸脹感為宜。 中風后遺癥的治療是漫長的,對待這類患者,除了生活照顧與手法治療之外,更要鼓勵他們勤加肢體活動練習,樹立生活信心,堅持下去會取得很好的效果! |
|
來自: 荊簪芒鞋 > 《中醫推拿振腹療法付國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