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元節】 每年的農歷七月十五,是我國很重要的一個傳統節日—中元節,也就是民間俗稱的鬼節。中元節是道教的說法,佛家稱之為“盂蘭盆節”。 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中元節的地位一度相當重要。中元節的內容之一是祭祀,而祭祀是我國得以幾千年傳承不斷的根本。中元節與清明節、寒衣節并列中國傳統的三大祭祖節日,與除夕、清明節、九九重陽節并稱四大祭祖節。民間則多是在此節日懷念逝去的親人,并對未來寄予美好的祝愿。 中元節不僅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也是流行于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2010年5月18日,中國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名單(新入選香港特別行政區申報的“中元節(盂蘭勝會)”入選),列入民俗項目類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然而,現代人對中元節知之甚少,更談不上重視,因而中元節活動也就日漸衰落式微,以致難以同清明節、寒衣節并列了。為此本刊在中元節到來之際,編輯了此篇專稿,向大家介紹中元節的相關知識和文化,希望對幫助大家了解中元節民俗文化方面有所裨益。 農歷七月十五日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中元節。這個節日又被佛教稱為“盂蘭盆節”。 中元節的說法源于道教。道教有“三元”的說法,以正月十五日為上元,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十月十五日為下元。道教又有“三官”的說法,即天官、地官、水官;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官分別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為誕辰。中元節為地官誕辰。相傳七月十五這天,地官出巡人間,分辨善惡,并察看人鬼劫數。 漢族民俗中將正月十五稱上元佳節,乃慶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稱中元節,祭祀先人;十月十五稱下元節,乃食寒食,紀念賢人。又將中元節與清明節、寒衣節并稱三大鬼節,與除夕、清明節、九九重陽節并稱四大祭祖節。民間則多是在此節日懷念親人,并對未來寄予美好的祝愿。 中元節絕大多數地區在農歷七月十五日,也有少部分地區在七月十四日。東漢時道教定下三會五臘日,其中七月七日為道德臘,又是中會即固定的道民到治所接受考校的日子。七月的這一祭祖日期后來隨著道教將中元地官的生日和相應祭祀日期定于七月十五日,而固定于這一天。 中元節是中國民間最大的祭祀節日之一。每到中元節,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時行禮如儀。凡有新喪的人家,七月十五要上墳掃墓,而一般人家則在適當的地方上進行祭奠,不僅要祭拜祖先,還要祭孤魂野鬼,讓他們也能分一杯羹。 中元節時值初秋,有的地方農作物成熟,民間祀祖時便用新米等祭供,有向祖先報告秋成之意。傳說該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享受人間祭奉,所以民間普遍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因此這個節日基本上是以祀鬼為中心的節日。 古人對于祭祀的重視程度可以說是至高無上的!我國自古以孝治國,家族的傳承到國家的傳承,導致我們的文化千年不滅,如若祭祀的意義淡了,家族的意義輕了,盡孝的推崇恍惚了,我們的文化傳承,我們的血脈力量就會有危機。 中華文明”作為世界歷史上唯一的、從未中斷過的文明得以傳承,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祭祀!中國有“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觀念及適宜的氣候、高產量的平原、先進的耕作方式。所以在任何時期,對于盡孝去繁衍后代!祭祀祖先,讓家族傳承的意識深入骨髓!盡孝和祭祀的地位越高,對于家族的傳承就越有利! 歷代古人都把傳承和孝道放在家族教育的首位,在每年的中元節,都要履行祭祖的儀式,并要求子孫后代將此習俗一代一代延續下去。《朱子治家格言》強調:“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古人認為,祭祀祖宗愈真誠,后代兒孫便愈孝順,也愈有出息。所以,中元節的祭祖做得好不好,就不僅是一代人的事,而是影響后代兒孫,關乎家族興旺發達的一件大事。 中元節民俗活動中元節俗稱鬼節,聽起來似乎很可怕,但是這個節日其實挺溫馨的,是活著的人給去世的親人們過的節日。因為平時我們都很忙碌,根本顧不上思念去世的親人。而到了這一天,不管我們有多忙,還是會想起他們。我們可以借這個機會向他們寄托一份哀思,表達一份念想。 中元節的時候,民間流傳有多種多樣的傳統活動。由于我國地域遼闊,各地習俗不盡相同,而且可能有較大差異,這里盡僅擇要介紹一些供大家參考。 1、[放河燈] 河燈也叫“荷花燈”,照佛門的盂蘭盆會儀規來看,放河燈只是其中的一個小節目,并不顯得多么要緊。而在民間的中元節俗活動中,放燈則是比較重要的。河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燈的原始用意,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希望能藉由「荷燈」引領,讓亡魂們得以返回陽間享用祭品。放河燈,尤數黃河里放燈蔚為壯觀。 2、[點天燈] 鬼節這天放天燈有兩個說法:其一,據說是為在陰間的先人們照亮升天的路,希望自己逝去的先人能夠飛升極樂世界;其二,據說鬼節這天放天燈是把藏在自己家的小鬼用天燈放出去,把霉運帶走,帶的越遠越好,讓這些小鬼永遠也回不來。這時候就很忌諱別人家的天燈落在屬于自己家的地方,如果落下來,就要重新放飛出去。 3、[燒街衣] 也稱燒街紙,是鬼節傳統習俗最重要的一個環節。一踏入農歷七月,人們都會于入黑后,帶備香燭、金銀衣紙和一些祭品如豆腐、白飯在路邊拜祭一番。人們“燒街紙”的目的是讓那些無依的孤魂有衣物御寒,有食物裹腹。 4、[燒袱紙] 與燒街衣同為鬼節傳統習俗最重要的一個環節。中元祭祖燒袱紙。即將紙錢一疊、封成小封,上面寫著收受人的稱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數,化帛者的姓名及時間。俗傳七月十五鬼門關閉,各家都要“施孤送孩”。 5、[祭祖] 祭祖節在陰歷七月十五日,所以簡稱為“七月半”祭祖。民間相信祖先也會在此時返家探望子孫,故需祭祖。祭拜的儀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時分舉行,并不局限於特定的一天。 6、[上墳] 凡有新喪的人家,七月十五要上墳掃墓,而一般人家則在適當的地方上進行祭奠,不僅要祭拜祖先,還要祭孤魂野鬼,讓他們也能分一杯羹。 7、[拜門口] 七月初一,「鬼門」一開,所有獲準可以返回陽間探親的孤野鬼,將會自陰間一擁而出,四出搶食供品。 因此,在鬼月的第一天下午,家家戶戶都要在自家門前擺供祭祀,稱之為「拜門口」。由於只是讓途經的好兄弟小歇吃食,祈別入求它們屋侵擾家人,所以不用提供太過豐盛的供品,通常只需做到下列的幾件事即可: <1>供拜五味碗、糕、粿。 <2>在供品上各插一炷香,并祝禱好兄弟們享用后繼續上路。 <3>焚燒若干銀紙及經衣。 8、[入廟祈福] 準備素齋果品去寺廟,施佛及僧,誦讀地藏王經卷和咒語,報答父母恩情,為去世的先人祈福。 9、[祈豐收] 中元節施祭孤魂與祈望豐收又常聯系在一起。施孤之夜,家家戶戶要在自己家門口焚香禱祝稻谷豐收,并把香枝插于地上,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征著秋收稻谷豐登。 10、[祭祀土地和莊稼] 七月十五,民間還盛行祭祀土地和莊稼。將供品撒進田地。燒紙以后,再用剪成碎條的五色紙,纏繞在農作物的穗子上。傳說可以避免冰雹襲擊,獲得大秋豐收。一些地方同時還要到后土廟進行祭祀。定襄縣民俗將麻、谷懸掛門首。 11、[蒸面塑] 七月十五節前,民間婦女盛行面塑活動,晉北地區最烈。一家蒸花饃,四鄰來幫忙。首先根據家庭實有人數(包括出嫁的女兒及女婿、外孫,另過的兒子及媳婦、孫子等等),給每個人先捏一個大花饃。送給小輩的花饃要捏成平型,稱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雙膝下跪,希望小輩不要忘記父母的養育之恩;送給老輩的花饃要捏成人型,稱為面人,意喻兒孫滿堂,福壽雙全;送給平輩的花饃,要捏成魚型,稱為面魚,意喻連年有余。 12、[做茄餅] 民間認為,茄餅可以成為已故祖先前往盂蘭盆會的干糧。每到中元節這天,老南京人家家戶戶做茄餅,也就是把新鮮茄子切成絲,和上面粉,用油煎炸。其實,茄餅如今已是一道再尋常不過的家常菜,想吃的話隨時可以做一盤解解饞哦。 1、[吃扁食] 江浙一帶很多鄉民在中元節當天都會吃扁食(一種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現在也有人把扁食叫做餃子,其實扁食和餃子大不相同。扁食和餃子的區別,首先在皮,其次在餡。以皮而論,餃子皮較厚,而扁食皮薄如蟬翼,晶瑩剔透。餃子餡少,小到只有大拇指那么點,因此餃子的個頭也比較小,一碗餃子雖說也有十多個,但在碗中卻只占到三分之一,其余全是湯,并且餃子的餡較為單一,多為豬肉加些素菜和調料。而扁食就大不一樣了,不僅肉類、菜類均可入餡,連雞、鴨、魚、蟹、馓子、嫩黃豆等等都可入餡,且特別講究搭配,雞脯配芹菜,豬肉配薺菜,雞蛋配韭菜等等。 2、[吃花饃] 晉北地區七月十五節前,民間婦女盛行面塑活動。一家蒸花饃,四鄰來幫忙。首先根據家庭實有人數,給每個人先捏一個大花饃。送給小輩的花饃要捏成平型,稱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雙膝下跪,希望小輩不要忘記父母的養育之恩;送給老輩的花饃要捏成人型,稱為面人,意喻兒孫滿堂,福壽雙全;送給平輩的花饃,要捏成魚型,稱為面魚,意喻連年有余。 3、[吃“餃餅”] 江浙一帶有中元節吃“餃餅”的習俗。“餃餅”是一種類似于春卷的食物,相傳是濟公留下來的。濟公在國清寺為僧時,見每一餐都剩下許多菜,覺得很浪費,就把這些菜裹在糊拉汰皮里供下一餐再食用,這種做法受到了眾僧的喜愛,便流傳至民間。 制作餃餅筒,要先將餡炒好放在一邊備用。常見的餡有豬肉、豬肝、雞蛋絲、豆腐皮、冬筍、豆面、芹菜、豆芽、海帶、魚干等。再將事先準備好的面粉往“鏊”上糊,糊成一張薄薄圓形的皮(糊拉汰皮)。最后將食材按順序裹在糊拉汰皮里,要做到不能裹得太“胖”,也不能裹得太“瘦”,否則就不好看了。餃餅筒包好了也要放在“鏊”上煎一煎,一直要煎到外表皮呈金黃色并油光發亮。 另外,在山東的獨陵縣,中元節被當地人稱為“掐嘴節”,家家都有吃粗茶淡飯的習俗。 4、[蒸面羊] 華北地區的農村,民間流行七月十五由外祖父、舅舅給小外甥送活羊的習俗。傳說此風俗與沉香劈山救母的傳說有關。沉香劈山救母后,要追殺虐待其母的舅舅二郎神,二郎神為重修兄妹之好和舅甥之誼,每年的七月十五都要給沉香送一對活羊,據說這是取二郎神和沉香之母“楊”姓的諧音,以重結兩家之好。從此民間留下了舅舅送活羊的習俗,后來逐漸演變為送一對面羊。 這一民俗的另一說法是,母親為出嫁的閨女用白面塑一雙羊,當然還要蒸熟,而且羊頭還要纏掛上紅布條。娘家要組成一支小型送羊隊伍到新姑爺家,由新姑爺動手切開面羊,并將切下的第一塊用紅繩拴掛在客廳中,這塊“面羊肉”等到第二年的七月十五送來新面羊時才能取下來。這其中的講究是“陳羊見新羊,年年有余糧。”新姑爺切完羊后,要吃羊頭,出嫁的閨女則吃羊腳,其他的分送男方長輩鄰里,以表和和美美,共享喜慶吉祥。 5、[吃鴨] 農歷七月十五中元節這天,全國很多地方都會選擇吃鴨子。為什么呢?原來“鴨”就是“壓”,取其諧音,吃鴨子是為了壓住鬼魂。況且雞爪呈耙狀,易把鬼的衣服抓掉(大概怕積下惡怨,不肯回到原處),所以選腳掌扁平的鴨子也在情理之中了。東莞人一般會吃蓮藕煲鴨。 中元節吃鴨是因為傳說去世的祖先會在中元節這一天回家探親,要過奈何橋,但沒有船過不了。于是,活著的人要送些鴨子下去,好讓鴨子游泳載他們回來,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傳統,一到鬼節就吃鴨子。 6、[吃瀨粉] 廣東東莞在中元節那天有吃瀨粉的習俗。瀨粉是東莞人壽宴的傳統食品,寓意長長久久,多福多壽。 東莞最出名是燒鵝瀨。燒鵝瀨,最講究的是一鍋美味的高湯,那得用整只雞、大塊肉、大塊骨,加許多特種藥材和香料熬制。吃的時候,將瀨粉在熱水中燙一燙放入碗中,然后加上一大勺高湯,粉面再鋪上一層皮脆肉嫩的燒鵝。 農歷七月俗稱「鬼月」。這段時間,陰間的鬼魂會放回陽間來接受親人的祭奠,陽間的陰氣因而加重。在此期間,忌諱也特別多,有些禁忌更是萬萬不能觸犯。現將一些主要禁忌提示于下,讓大家有所了解,庇佑大家平安度過此一特殊時段,趨吉避兇,永保安康! 1、忌說鬼 中元普渡這一天,鬼魂幾乎傾巢而出,無所不在,尤其是普渡法會的現場,肯定是「鬼」滿為患。 所以在中元普渡時,最好謹言慎行,除了忌說與「鬼」相關的話題外,還要注意不要口不擇言胡亂說話,小心犯忌招來鬼魂邪祟! 2、忌把玩、踩踏冥紙供品 冥紙是獻給鬼魂的祭品,買回家時要切記防止家里小孩拿著冥紙把玩,這可是大忌。在焚燒時,對余火不要用腳踩踏,以防對自己不利。 3、忌野泳 中元節期間,不要到野外的河段、池塘野泳。一些河段、池塘可能藏有尋找替身的水鬼,不慎入水者可能會被水鬼纏上。 4、忌在墓地拍照 很多人應該都知道,墓地、廟宇這些地方是不能拍照的。中元節如有上墳者,須注意不要隨意在墓地拍照留念。 5、晚上不要在外面晾衣服 濕衣服容易讓游離電波黏著在上面,不容易脫身。在鬼魂四處出沒的鬼月里,晚上將衣服晾在外面,可能會沾惹邪氣。 6、忌披頭散發睡覺 婦女如果在晚上洗頭,應將頭發吹干梳理好再睡覺,不要披散著頭發入睡。因中元節鬼魂四處游蕩,如果遇到披頭散發者,小心被它們誤認為同類,硬要叫你起來聊天。 7、忌半夜慶生 生日在七月中旬者,慶生要避開晚上,安排到白天中午慶祝比較好。 8、忌捕捉蜻蜓及螽斯 民間認為這兩種昆蟲是鬼魂的化身,胡亂捕捉它們,小心引鬼上門。 9、忌買鞋 中元節期間應該避免買鞋。因為鞋同“邪”,買鞋也就寓意著買“邪”,會帶來不好的運勢。 10、忌議論逝者 中元節參與祭祀時,親友們聚在一起,千萬注意不要在這個時候談論已逝親人尤其是先輩的事情。要記住,不管是對生者還是逝者,我們中國人都有一個約定俗成的規矩,就是要“為尊者諱”,不能口不擇言,議論先人,惹他們生氣,對自己帶來不利。 11、夜間勿拍他人肩膀、直呼他人名字 這項禁忌跟民俗有關:民間認為每個人身上都有三盞燈,燃在兩肩及頭頂上,會讓鬼魂不敢近身。因此,在鬼魂最多的中元普渡時,尤其是晚上,切記不要隨意亂拍他人肩頭,直呼他人名字!這樣可能會導致被拍或被呼者回頭時護身燈熄滅,讓鬼魂找他的麻煩? 12、孕婦和正在生理期的婦女忌參加祭祀活動 民間認為婦女同胞在生理期間身體不潔,諸如動工、祭祀等事情都不宜在場觀看,以免觸犯神靈,導致不幸,或使得工事無法順利進行。 姑且不論這種說法有無根據,但女性同胞在生理期間真的會因為身體狀況導致自身磁場不穩定,容易受到其他強大磁場的影響,所以還是要多謹慎。 附錄1>【中元節民俗禁忌】 農歷七月,是民俗上的“鬼月”,在一般人眼中總有幾分神秘色彩,尤其家里有長輩的話,對于農歷七月更有百般禁忌。除過上面所述禁忌外,在日常行為舉止方面,還有以下一些禁忌: <1>吃飯時不可以將筷子插在飯碗之上,其形狀如同香插在香爐上,會招來好兄弟來與你分享食物; <2>晚上不可吹口哨,當心好兄弟喜歡你; <3>不可去危險水域戲水,傳說中“水鬼”會找人當替死鬼,以便投胎; <4>不可偷吃祭拜的祭品,與鬼爭食,恐遭來厄運; <5>床頭不掛風鈴,因風鈴會招陰; <6>夜晚無事盡量少去荒郊野外或偏僻的地方,八字輕的人怕會撞見好兄弟;何況,如果當地治安不是太好,有時人類的兇神惡煞比鬼還來得可怕! <7>半夜勿曬衣服(半夜衣服的影子,很嚇人的); <8>地上的零錢及紅包袋,不要隨便撿起來; <9>路經喪事場所,嘴里及心里不可有不敬的念頭或言語; <10>忌亂踩冥紙或亂燒冥紙。 總而言之,鬼節期間民間禁忌甚多,有些過于繁雜不及備載。其實,只要不影響正常生活作息,倒是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對于許多人來說,不論靈驗與否,至少也能求個心安。 附錄2>【中元節祈福——請斗燈】 中元節到來時,民間有請斗燈的祈福儀式。斗燈又稱元神燈,相應于天上星斗,代表各信眾的元神,有趨吉避兇的功能。 具體作法是: 在米斗內置白米(大地生生不息)、涼傘(蒼天作育萬物)、銅鏡(照妖)、寶劍(誅妖)、剪刀(翦除怪物)、尺(測量)、秤(權衡)、油燈(光明)、銅錢(富貴)等法器,希望祈福避邪,吉利長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