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就已有金器,歷經各代王朝,金銀器的制作和使用久盛不衰。在中國古代,黃金曾是重要的流通貨幣之一,也是稀缺的貴重金屬,用它制作的器物、飾品,雍容華貴、富麗典雅! 金器在中國古代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顏色華麗莊重,一直被歷朝歷代的統治者們視為財富與權力的象征。鏨(zàn)花、錘鍱(yè)、鎏金、掐絲、累絲、炸珠、花絲鑲嵌、錯金銀,這中國古代八大金工藝,更是精美絕倫,為黃金增添了華麗、細膩的美感! 古代八大金工藝 1 鏨花 鏨花是使用一整套具有各種基本圖形的鏨子,通過錘擊鏨子,使金屬表面呈現凹凸花紋圖案的一項工藝。鏨花是一項古老的工藝。此種工藝始于春秋晚期,盛行于戰國,至今依然為匠師們沿用。與鐫刻和雕刻不同,在鏨花過程中并無金屬材料被削掉。 2 錘鍱 錘鍱,這個詞乍聽上去很怪,但其實不難理解,是用薄金屬片覆蓋模型之上,再捶打而成。此法乃利用金、銀極富延展性的特點,錘打金、銀塊,使之延伸展開呈片狀,再按要求造成各種器形和紋飾。而那個難以理解的鍱,其實就是薄金屬片的意思。 3 鎏金 鎏金即是通過在器物表面涂抹金汞混合物,再蒸發掉汞,以此鍍金。《本草綱目·水銀》就明確記載了鎏金工藝的理論方法:水銀能消化金銀使成泥,人以鍍物是也。 4 掐絲 將金銀或其他金屬細絲,按照墨樣花紋的彎曲轉折,掐成圖案,粘焊在器物上,稱為掐絲。是景泰藍制作中最關鍵的裝飾工序。掐絲工藝技藝巧妙,全憑操作者的一雙巧手和純熟的技藝,才能掐飾出妙趣橫生、神韻生動的畫面,這可絕非易事,但成品也極為高雅。 5 累絲 累絲工藝是有記錄可查的最早的珠寶制造技術工藝之一。用一根根的金絲編織成一件件的小器件或是小飾品,也叫“累金”。金屬本是片狀材質,將它們處理成花絲,再進行各項精巧的編織造型,且細節處理到極致,難度之大,令人拍案。其成品金碧輝煌,玲瓏剔透,奢華絕倫,清朝上流人士對此工藝甚為喜愛。 6 炸珠 炸珠是古代金工傳統工藝之一,指將炸好的黃金溶液滴入溫水,形成大小不等的金珠,通常用于焊接器物,以作裝飾。炸珠通常和掐絲編織鑲嵌一同使用,古稱金粟,漢代這種工藝就已經出現并成熟,唐代仍很流行。 7 花絲鑲嵌 花絲鑲嵌,又叫細金工藝,是一門傳承久遠的中國傳統手工技藝,為“燕京八絕”之首。有道是:采金為絲,妙手編結,嵌玉綴翠,是為一絕。 在我國古代,花絲鑲嵌一直罕見地由皇室專供,并未在民間傳開。原因無他,唯過于奢華繁復而已。它是“花絲”和“鑲嵌”兩種制作技藝的結合。花絲采用掐、填、攢、焊、編織等技法。鑲嵌則用挫、鎪、捶、悶、打、崩、擠 、鑲等技法,最后再鑲以珍珠、寶石,人工成本極高,制作效果也極奢華。 8 錯金銀 錯金銀,即為金銀錯,此工藝是中國古代金屬細工裝飾技法之一。最早始見于商周時代的青銅器,主要用在青銅器的各種器皿,車馬器具及兵器等實用器物上的裝飾圖案。 《后漢書·輿服志》記載漢代官吏的佩刀制度為:“佩刀,乘輿黃金通身貂錯,諸侯王黃金錯。”可見當時它也是權力和身份的象征。 現在傳世的大多數做工精湛的金器,都出自皇家貴族,代表了古代金銀器制作的最高水平,都是實打實的奢侈品! 真正的中國傳家寶 明 嵌寶石花形金飾件 南京市博物館 古代聘禮與嫁妝種類繁多、樣式豐富。據晚清光緒時江南民間富裕人家的一份嫁妝清單記載,其中首飾就有:金柿底、金珠寶簪、金珠寶鈿、金釵、金指環等25對之多!可見金器在眾多古代嫁奩中無可取代的重要性。 ![]() 清 累絲宮燈形金耳墜 首都博物院藏 ![]() 清 累絲嵌珠寶蝦形金飾 首都博物館藏 ![]() 明 累絲嵌寶石金鳳簪 首都博物館藏 ![]() 清 金累絲嵌珠寶鳳鈿 故宮博物院藏 作為傳家寶的器物,必須擁有經久不衰的物理品性,金不懼水火、氧化的穩定性,足以讓其傳世萬代,相對于銀器、珍珠而言,金的天然屬性更能在歲月的變遷中保持渾然天成的美。 ![]() 宋 金藕蓮花簪 ![]() 明 樓閣人物紋金簪 ![]() 明 樓閣人物紋金簪 金是有品性的,所以中國婆婆會把它作為聘禮,送給兒媳,寄托對小夫妻婚姻生活的美好期望,而金子般經久不變的品質也是長輩希望他們日后面對婚姻時應有的品性。故一件重量級的金飾、金器代代相傳——既擁有傳世的不菲價值,又傳承了中式文化、家族感情! ![]() 清 伏牛望月金釵 首都博物館 ![]() 金鑲寶石香爐 北京故宮藏 ![]() 金手鐲 北京故宮藏 |
|
來自: 品謀圖書館館藏 > 《故宮博物院寶藏知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