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8-16 腳內踝'太溪’穴上5寸,是'筑賓’穴,這個穴非常實用。咽喉痛,氣逆咳嗽,足跟痛,頭痛,腰痛,都有效。閑坐無事的時候,就可以揉幾下,這個'穴’常易堵塞。 穴位中有一對'神雕俠侶’,是珠聯璧合的絕配。一個是心經的'少海’穴,在肘窩,一個是腎經的'然谷’穴,在腳內踝下前端。'少海’穴,寧心安神,降心火;'然谷’穴,滋陰補腎,清濕濁。在同一時間,交替按揉兩個穴位,可以使'心火’和'腎水’,能量交融,對身體有很大的補益效果。 膻中,是極為重要的大穴。'膻中’如橋五臟通,強身健體'定盤星’,'膻中’不強臟腑弱,臟腑欲強強’膻中'。 足部有'脊椎反射區',包括頸椎、胸椎、腰椎、尾椎,在足弓內側。上面有脾經的四個穴位,依次是'隱白’穴、'大都’穴、'太白’穴、'公孫’穴,還有腎經的兩個穴位:'然谷’穴和'照海’穴。脊椎上的問題,都網絡在這些穴位之中,仔細對應查找體會,找到敏感部位,仔細按摩,都會有效。 強腰就是強腎。坐著就可以強腰,挺胸,兩肩向后背,把腰收緊,堅持20秒,然后放松,反復做幾次,就可以了。'注意力’一直放在腰部,腰會感覺到有點酸。 肺氣不足腎氣虛,常有過敏秋來襲,'天府’'俠白’多敲打,腎經'筑賓’常按揉。 諸'痛’皆與心相關,心經上有一個治痛大穴叫'青靈’,青者,痛也,靈者,靈驗也。穴在肘窩'少海穴’上三寸。 中庭'穴,在’膻中'穴下一寸半,胸骨上。是個通心通腎的穴位。心腎不交,便睡不好,上氣不接下氣。這個穴位,讓心腎相通,使心腎的能量互補。用空拳敲,掌根揉,都可以。可以防脫發,治頭暈,安睡眠,養心養腎。 哽嗓咽喉處,正是一個要穴叫'天突’。通著三焦,專治'氣所生病’。理氣消痰,解郁散結。是一個化解心里'憋屈’的穴位。用拇指和食指'捏揉’此穴。或者輕輕'扽一扽’,反復數次即可。類似中藥'陳皮’的功效 閉目養神。經常把眼睛閉上一會兒,'注意力’集中在兩眼之間的鼻根位置。這個地方叫'祖竅’。是一個觀想的'大穴’。不用按摩,只用'意念’想這里就行。這個'穴’通著五臟,想通了,肚子會咕咕叫。 秋燥,咽痛皮膚癢,首選大腸經的'曲池’穴,養血潤燥,通絡舒筋。屈肘取穴,在'肘橫紋上端’即是。把指甲剪平,用大拇指掐按。 肺開竅于鼻,秋天鼻子易堵,有'兩個穴’通鼻竅最快,一個是膝窩的'委中’穴,一個是臀部骶骨兩邊的'膀胱俞’。哪側鼻堵,就揉哪側穴位。'委中’穴可用拇指或中指點揉拔動,揉'膀胱俞’,可握拳,用食指的拳峰點揉或敲打。通常半分鐘之內可通氣。側臥,點揉效果最好,鼻堵的一側朝上。 咽喉下二寸,叫'華蓋’穴。華蓋,就是華麗的大傘。指的是五臟的肺。像一把大傘護著心臟。平日常用掌根揉揉此穴,或用空拳,敲打敲打,是秋天養護心肺的簡單方法。 小腳趾,通著膀胱經。小腳趾痛,多與受寒有關。腳外踝后窩,有個大穴,叫'昆侖’。專去寒癥,上驅頭頸之寒,下治腳寒。用大拇指,點到此穴位,或許隱隱能按到一根筋,拔動點揉都可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