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頸動脈斑塊是頸動脈粥樣硬化的表現,多發于頸總動脈的分叉處,目前認為與老年人缺血性腦卒中的發生密切相關。其引起缺血性腦卒中的機制可能是斑塊增大,導致頸動脈管腔狹窄,引起顱內低灌注以及斑塊脫落,形成栓子,導致顱內動脈栓塞。臨床上通過對頸動脈的狹窄程度,以及斑塊的形態學測定來對頸動脈斑塊進行評價,從而判斷其危害性。治療主要包括生活方式的改變、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 第一、生活方式的改變,包括戒煙,加強鍛煉,控制體重,低鹽、低脂飲食。 第二、藥物治療,包括控制血壓、血糖和血脂。抗血小板治療:預防性的使用抗血小板藥物,可以顯著的降低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的發生率。可以每天口服阿司匹林或者氯吡格雷。強化的降脂治療:多項臨床研究均證實,他汀類藥物可以穩定斑塊,顯著降低心腦血管事件的發生率和病死率,可以根據患者的情況,酌情使用他汀類藥物控制血脂,服用的時候需要定時、定期監測肝酶和肌酶的變化。 第三、手術治療,手術的目的主要是預防缺血性腦卒中的發生。臨床上根據頸動脈斑塊導致血管狹窄的程度、斑塊的穩定性,結合患者的癥狀,決定是否手術,以及采用何種的手術方式。手術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頸動脈的支架植入術,一種是頸動脈的內膜剝脫術。 第二篇: 動脈粥樣硬化是全身血管的疾病,頸動脈超聲是反映動脈硬化的一個窗口。近年來,隨著人們對健康的重視,越來越多的患者和健康體檢者接受了頸動脈超聲篩查。頸動脈超聲篩查出頸動脈斑塊和頸動脈狹窄后,很多人擔心這個問題,并且為此過度焦慮擔憂。如果體檢報告顯示頸動脈內膜增厚或頸動脈斑塊形成,則提示全身動脈粥樣硬化形成。 頸動脈斑塊的出現明顯增加心肌梗死、卒中以及周圍血管疾病如下肢動脈硬化癥的危險。研究表明,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每增加0、1毫米,心肌梗死危險增加10-15%,卒中危險增加13-18%。尤其是超聲顯示低回聲的軟斑塊即不穩定斑塊,更容易脫落導致腦卒中。實際上絕大多數較小的頸動脈斑塊都不太可能脫落的。只有比較嚴重的斑塊(尤其是軟斑塊)有發生破裂、繼發血栓形成、血栓脫落導致腦卒中的風險。 理論上說,長期嚴格的控制各種危險因素,經過超聲監測隨診觀察,發現有些患者的斑塊可以縮小(也稱為“逆轉”)。但是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實際治療中,只要達到斑塊穩定和不隨著年齡進展即可。 1、積極控制危險因素: 如高血壓患者應將血壓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建議使用長效降壓藥物,最好是一天口服一次的降壓藥物,尤其不主張使用短效硝苯吡啶(心痛定)長期降壓;糖尿病患者應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圍;根據個體的情況使用降脂藥物,將血脂降到理想水平等。 2、改變不健康生活方式: 飲食上每天保證400克的蔬菜和水果,多吃谷物和豆類食品,盡可能減少含脂肪多的食品如雞蛋、肥肉等的攝入,每天食鹽量應小于5克,尤其對高血壓患者目前主張每天食鹽量應小于2、3克。 3、戒煙、控制飲酒: 男性平均每天飲酒量不應超過20-30克酒精含量,女性不應超過10-15克酒精含量。 4、通過減少飲食: 熱量和增加體育運動減輕或控制體重。堅持每天至少30分鐘的體育鍛煉如散步、慢跑、太極拳、上樓梯、騎自行車等;此外保持良好的心態也十分重要,要保持積極樂觀、豁達和輕松的心情,正確對待自己和他人,知足常樂。 5、藥物治療: 可選擇抗血小板藥物,如阿司匹林預防心腦血管疾病。亦可使用控制和減緩頸動脈斑塊進展的藥物,如他汀類降脂藥物,以及普羅補考等。 6、如發現血管狹窄: 選擇進一步更加積極的治療方法,比如發現頸動脈重度狹窄者進行頸動脈內膜切除術或支架術治療。但是血管重度狹窄者畢竟占極少數。更多數情況是發現有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此時干預那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治療相應的疾病危險因素可能更重要。 發現頸動脈斑塊和狹窄的患者應定期復查頸動脈超聲,定時查體可觀察斑塊的大小和性質,調整藥物,以控制病情發展。 第三篇: 我們人是怎么活下來的呢?因為我們全身遍布血管,不管哪一部分的血管出了問題都要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頸動脈斑塊是頸動脈粥樣硬化的表現,常發于頸總動脈分叉處,有單側及雙側病癥之說,而頸動脈斑塊與腦中風的發生關系密切!非常密切!你想象不到的密切! 頸動脈斑塊是由于多重危險因素導致的頸動脈血管壁損傷、血流中的有形成分聚集所形成的團塊狀結構。這有點像家里廚房下水道中積存的油污,時間久了,就會導致下水道堵塞。也就是說其實斑塊存在的本身不會有太大威脅,但是斑塊破裂后形成血栓卻能在頃刻之間奪走一個人的健康,甚至是生命。所以,我們就要在它爆發之前及時清理~ 哪些因素會引起斑塊呢? 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患者以及肥胖、抽煙、壓力過大、脾氣暴躁、有家族病史的人都是高危人群,應該定期到醫院進行檢查,防患于未然。如果發現就要及早治療,防止心肌梗死、腦梗塞或猝死的發生。 頸動脈斑塊如何判定? 頸動脈是為腦部提供血液供應的主要動脈,因其位于頸部、位置較淺現已成為反映“動脈粥樣硬化程度”最常用的檢查部位。正常情況下,頸動脈內-中膜厚度約為0.8-1.0 mm,當其數值大于1.5 mm則稱之為頸動脈斑塊。50歲以上老年人或多或少都會出現頸動脈斑塊,只是程度不同。建議大家關注自己的身體,堅持體檢。 頸動脈斑塊如何治療? 頸動脈斑塊是動脈硬化在頸動脈的局部表現,頸動脈斑塊的形成,標志著全身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就目前的醫學水平來說,動脈粥樣硬化是不能逆轉的,所以,無法消除斑塊。但我們可以通過口服阿司匹林,穩定斑塊,抑制其發展。 頸動脈斑塊在中老年朋友中非常普遍,大家不要過分擔心,這是為什么呢?斑塊是頸動脈硬化狹窄的早期,暫時不需要放置支架或手術剝除。但這并不意味著大家就可以毫不在意,我們需要改善我們的生活,控制斑塊的形成及發展。 注意事項清單: 1、積極控制危險因素:如高血壓患者應堅持長期服用降壓藥物;糖尿病患者應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圍;高脂血癥患者根據個體的情況使用降脂藥物,將血脂降到理想水平等。 2、健康飲食:低鹽、低脂飲食,堅持每天蔬菜、水果、谷物及豆類食品的攝入。 3、堅持鍛煉身體,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 4、堅持服用阿司匹林,如果有胃潰瘍或其他胃病,建議加用保護胃粘膜的藥物。 5、定期檢查:半年~1年復查1次頸動脈超聲,看看斑塊情況。 6、定期檢查血脂,調整降脂藥物,同時不要忘記查肝功,許多降脂藥物影響肝臟功能。 7、患者平時不要用手撫摸或揉頸部,以免斑塊脫落導致腦梗、心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