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03 09:18 如果有機緣在沒走入婚姻之前接觸一些關于婚姻的探討,了解婚姻可能出現的問題,做到心中有數,你的婚姻可能更理智,將來幸福的指數會更高。 對于已經在婚姻中的人來說,對婚姻已經有了自己的體會。你對自己的婚姻滿意嗎?有過生氣、吵嘴、甚至打架等現象嗎?有沒有對自己的先生或者太太不滿意的時候?有沒有過這樣的感受:他怎么這樣呢?真是不可理喻!我們大家想過沒有?我們的婚姻關系為什么是這樣的?雙方的互動模式為什么不讓自己滿意?他到底怎么了?我為什么控制不了自己? 相信我自己的感受和大家差不多,結婚之前,談戀愛的時候,自己是驕傲的公主,被男友追著、捧著、寵著,覺得自己找到了可以托付終生的人,于是,懷著對未來的美好憧憬走進了婚姻,等開始過日子的時候才發現,他怎么這么多缺點?習慣不好、蠻不講理,對自己也不冷不熱,于是,爭吵、生氣、斗爭,甚至懷疑對方不愛自己了。于是,開始嘗到婚姻中的酸甜苦辣。后來,我接觸到心理學,通過這兩年的學習,我忽然明白了,我們的婚姻關系之所以這樣,他之所以那樣讓我不滿意,原來另有隱情。這個隱情就是我今天想和大家探討的問題:婚姻關系與原生家庭。 美國著名“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認為,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而這種聯系有可能影響他的一生,當然也會影響他的婚姻關系。 原生家庭是指自己出生、被撫養、成長的家庭。一般由父母、兄弟姐妹或爺爺(外公)奶奶(外婆)組成。在每個人的一生中,對我們影響最早、最大、最久的就是原生家庭系統。心理學研究發現:原生家庭是個人情感經驗與兩性相處方式學習的最初場所。當我們一出生,我們就開始受到原生家庭系統成員的影響,特別是父母的思想觀念、性格特點、行為方式、夫妻關系、教養方式等更是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再加上上千年傳統家庭觀念和文化的影響,中國人從物質到心理上都非常依戀原生家庭,“四世同堂”、“長幼有序”都是傳統中國人崇尚的家庭境界。因此當我們逐漸長大成人,有一天建立了自己的新家庭時,原生家庭的影響就有可能不知不覺地進入新家庭,影響到新家庭的方方面面,特別是夫妻感情。 前不久,寧波維情婚姻咨詢中心作過一項調查:在150個婚姻瀕臨崩潰的案例中,受到原生家庭影響的有78例,占52%,在這78例中,80后婚姻占70%以上。 在這次調查中,受原生家庭影響的咨詢者中,約有40%的人來自單親家庭,而50%以上的人來自父母常年吵架、酗酒,有外遇、家庭暴力等家庭。 從心理學觀點來看,一個人的婚姻是否幸福,通常在他成長的家庭和他童年的經歷中已埋下了種子。當然,不同的學派有不同的觀點,但從某一個高度來看,本質都是一樣的。 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婚姻有什么影響呢? 一、原生家庭的生活習慣對婚姻的影響。 有一個女士在單位是個中層,工作很忙,經常回家很晚。每次他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家,丈夫自己已經吃過晚飯,碗筷堆了一桌子,在玩游戲,這令她非常生氣。丈夫每次加班,無論多晚,她都要等他回來一起吃飯。丈夫這樣的行為讓她感到不被重視,沒少為這生氣。因為丈夫在他的原生家庭從來就是這樣,誰回來誰就吃,沒有一起吃飯的習慣。而妻子的原生家庭卻非常注重家庭氣氛的營造,一般情況下都要等全家到齊了才開飯。 相信已經在婚姻里的人非常有感觸,兩人經常會為一些細小的事情生氣。比如擠牙膏是從下邊擠還是從中間擠。比如回家是否要先換拖鞋,拖鞋怎樣擺放等。一個女士的原生家庭都非常愛整潔,家里總是整整齊齊、一塵不染,她的這個好習慣卻讓丈夫非常惱火,妻子的嘮叨和指責讓他覺得被控制,在家里一點都不自由,要不回家坐在一個地方不動,要不就很晚回家。夫妻感情亮齊了紅燈。妻子很委屈,說,我多勤快啊,家里本來就應該干凈整齊的。丈夫說,你的本來和我的本來本來就不一樣。 我生活在農村,以前經常聽到一些這樣的故事,說誰家的孩子上了大學非常有出息,找了一個高干家的千金,在家里如何受氣之類的故事。這讓我想起了傳統文化里 “門當戶對”的觀念,這種婚嫁觀念已被現代的思想觀念所批判,但我覺得,老輩人的這些觀念有其一定的道理,我這里指的不是地位、權勢的門當戶對,而是兩個家庭生活習慣的影響。一個沒有任何背景的農村孩子,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他的知識結構、價值觀、生存能力,他的德行、修養都可以通過后天的努力而改變,但在這個家庭里幾十年養成的生活習慣卻不容易改變。當然,類似原生家庭地位懸殊的婚姻不一定都不幸福,這要靠夫妻雙方的接納、理解和包容。 二、原生家庭父母的感情狀況對婚姻的影響 有一個女士非常優秀,無論是相貌還是工作能力,但她相處了幾個對象,無論是能力還是相貌都非常差,也有非常優秀的男士追求她,但總有各種理由無法相處導致分手。連她自己都非常郁悶,我為什么會是這樣? 原來,她6歲的時候父母離婚,母親一個人帶著她生活非常艱難,母親每天要打兩份工,每天回家很晚。小女孩回到嫁,家里一個人也沒有,漆黑一片,沒有任何吃的,老鼠到處亂竄。她非常害怕、孤獨,有一種被拋棄的感覺非常強烈。這種感覺深埋在潛意識里,長大后她內心非常怕被別人拋棄,潛意識指示她一定要找一個不如自己的人,這樣不容易被拋棄。但條件差很多的人和她不是一個檔次,沒能力讀懂她,沒有共同語言和愛好,生活不會幸福。 一個在小的時候頻繁更換撫養人、0到1歲期間沒有得到母親細心地照顧,父母感情不好等狀況都會讓孩子沒有安全感。一個沒有培養起安全感的人,長大后會到處尋找安全感,這會給她的人際關系帶來很多困繞,尤其在婚姻中,由于沒有安全感,她會拼命抓住對方,依賴對方,讓對方有窒息的感覺而想逃開。 在東方衛視的《幸福魔方》里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姑娘叫小方,她一個人離開老家在上海打拼,開了一家飾品店,生意還不錯。她談了一個男朋友,男朋友開始對她還不錯,但漸漸的開始顯露出種種劣跡,男友沒有穩定的收入,一切開支都靠小芳,還經常要一些昂貴的東西,小芳一般都會滿足。由于小芳凡事都順著他,他開始有暴力傾向,小芳身上經常青一塊紫一塊。再后來開始找別的女孩子,甚至當著小芳的面和其他女孩子親親我我。小芳非常痛苦,不止一次鬧分手,但只要男朋友一句軟話她都會原諒對方。女友們非常氣氛,恨小芳這樣軟弱。小芳自己也不明白,我怎么這樣? 原來,在小方三歲的時候父母感情破裂離婚,父親有了新歡拋棄了他們母女,小方覺得,都是因為自己不乖才導致父母離婚,她想,只要我聽話,父親就會回到我身邊。有了男友之后,她把對父親的感覺投射到了男友身上,潛意識里總有一個聲音告訴她,只要你聽話,男友就會對你好。 這兩年學習心理學,聽到過很多類似的個案,許多婚姻里出現的問題都和小時候父母感情不好、家庭不幸福有關。事實上,原生家庭里的很多東西像在我們身上施了魔法一樣,在我們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操控著我們的一切。不幸家庭里種下的惡果會在我們成年后毫無征兆地不一定在什么時間、一什么方式爆發。 因此,我總是忠告那些還沒有走進婚姻的人,找對象看什么?不是看他的學歷、收入、有沒有房子,最重要的是要看他的原生家庭是否幸福。沒有學歷可以學,沒有錢可以掙,沒有房子可以買,但不幸家庭給一個人帶來的傷害會跟他一輩子,并且會以不同的方式展現在婚姻里。 當然,我的意思不是說單親家庭里長大的孩子一定不好,很多單親家庭里長大的孩子更知道自強自立,更知道疼人,只是說,出現問題的概率比較大。如果你找了一個單親家庭里長大的孩子作伴侶,要有思想準備,要學會理解和包容,讓他缺失的東西在婚姻里得到修復,一樣會幸福。 三、原生家庭里的互動模式對婚姻的影響 每個家庭里都有自己的互動模式,這些互動模式同樣對我們產生著深遠的影響。有這樣一句俗話大家都很熟悉:龍生龍,鳳生鳳,老鼠兒子會大打洞。誰家孩子像誰,這句話除了說相貌、脾氣秉性像之外,我們會發現說話的語氣、處事的方法等都很像。有些成年人也有這樣的感受,他很討厭父親的某些做法,自己長大會偏偏和父親一樣。在互動模式上,我們不是模仿原生家庭中的行為就是反其道而行之。 比如:父親脾氣暴躁,在家里經常有暴力行為,他有兩個兒子,兩個兒子的性格不同,會有不同的結果。如果一個孩子性格內向,膽小怕事,他會順從父親,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減少被暴力。這樣的孩子感情豐富,比較敏感,他能充分體會家有暴力父親的那種痛苦感受,從心里可能就會有一個內在誓言:長大了我一定不能這樣對待我的孩子。這樣的人長大后可能性格比較懦弱,沒有主見,膽小怕事,缺少男人的陽剛之氣。如果一個孩子性格比較外向,脾氣倔犟,他內心里會認同父親的行為,青春期和父親對抗比較厲害,長大后也會用暴力解決事情,因為是父親教會了他如何解決沖突。 有的家庭里母親比較強勢,母親當家作主,說了算。一個強勢的母親往往會培養出一個懦弱的兒子和強悍的女兒。男孩是需要放養的,他要頂天立地,他要敢闖敢干,需要承擔責任,這些寶貴的品質是需要機會鍛煉的,他在不斷自己做主、自己選擇的過程中才能學會。一個強勢的母親,控制過多,照顧過多,剝奪了孩子成長的機會,因此,男孩就缺少陽剛之氣。因此,如果你想培養一個敢作敢當的男人,作母親的要學會示弱,要對兒子說:父母老了,這個家就靠你了。要然讓孩子早參與家庭事務的管理,孩子自己的事情要讓他自己決定,不要干涉太多。 一個女孩是需要跟自己的母親學會作女人的,母親強悍,女兒長大了也沒有女人味,婚姻也會出現問題。因此,要想培養一個淑女,母親就做給女兒看,什么是善良,什么是溫柔,什么是體貼,什么是善解人意。 父母的互動模式也會影響子女的婚戀觀。在這方面,異性父母的影響較大。也就是父親影響女兒,母親影響兒子。 父親對女兒的影響:如果夫妻關系是和諧的,父親是和藹可親的,女兒就會找像父親一樣的人做伴侶,相反,如果不喜歡父親,就不會找和父親一樣的人。女孩希望找擁有父親優點但排除父親缺點的人做伴侶。這些影響都是意識層面的東西,主觀上我們會是這樣的,但有些時候,一個家庭他對孩子的影響遠比意識到的東西更多。曾經聽到這樣一個案例。 一個女孩擁有這樣一個父親:抽煙、喝酒、暴力,經常打她的母親和她,她從小恨透了父親,心想,長大后我一定不會找父親這樣的人。后來長大了,到了談婚論家的年齡,有人介紹對象,她先問:抽煙喝酒不?找到一個不抽煙喝酒的人,結婚了。奇怪的是,結婚2年后,丈夫開始抽煙喝酒,開始打她。她非常氣憤,后來離婚。經人介紹,又找了個,不抽煙不喝酒,結婚不久,丈夫也開始抽煙喝酒。這個女士非常痛苦,她無法解釋這種現象,就說,我就是這樣的命啊。這是命嗎?不是,其實,是她在潛意識里已經認同了她父母的互動模式,人有一種神奇的力量,你會讓別人怎樣對你,所以,從某種程度上講,一個妻子能把老公培養成一個什么樣的人。這種現象,有的是受我們意識控制,能意識到,有的是受我們的潛意識控制,自己意識不到。 母親對兒子的影響:如果一個母親比較強勢,或者對兒子照顧過多、溺愛,兒子就會形成對母親的依賴,沒有主見,習慣被照顧。他將來找對象他就容易找和母親相似的,在婚姻中繼續尋求照顧。有些男士喜歡找比自己大的,比如姐弟戀,還有個別的找和自己母親年齡差不多的,這些人很多是有戀母情結。 現在,每家只有一個孩子,大人對孩子關愛有加,有的家庭對孩子溺愛,尤其是母親,導致孩子不會負責任。這樣同樣有可能會給孩子的婚姻帶來影響。 案例: 27歲的小林剛結婚兩年,現在很想離婚,可肚子里有了3個月的寶寶,使她對未來感到一片迷茫。 小林想離婚的理由是:丈夫不管家務。她想不出這樣一個甩手掌柜的丈夫日后能承擔起什么家庭重任。丈夫小周,今年28歲,公務員。不抽煙、不賭博,有空的時候會和朋友泡泡吧,或者在家玩電腦、看電視。如果不是小林突然提出想分手,他從來沒有感覺自己有什么不妥。周媽媽一直和這對小夫妻生活在一起,幫助兩個孩子做家務、燒飯。小林懷孕后不能干重活,丈夫就讓老媽忙進忙出,自己卻端坐在電腦前玩游戲。 小林有時看到婆婆忙得滿頭大汗,就會指責小周。周媽媽馬上就把小林拉開:“讓他玩吧,男人只要賺錢養家就可以了,家務我會做的。” 這種現象導致的婚姻問題不是少數,尤其在80后婚姻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是角色轉換不及時、角色扮演不到位、責任感缺失。究其深層次的原因,和他們的原生家庭密不可分。一個成熟的人是由可以控制自我和可以自食其力支撐起來的,這兩點就像“人”字結構的一撇和一捺,缺少了一樣,這個“人”字就立不起來。小周就是因為母親的溺愛而缺少了自食其力的能力。 我們也常說,父母不能跟孩子一輩子,所以,一個負責任的母親不是過度包辦,而是給孩子一個天空,讓他自己去飛。 母親同樣會對女兒的婚姻也產生影響。因為母親是女兒接觸的第一個女人,她跟著母親學會如何做女人。看到過這樣一個故事。剛剛結婚半年的一對小夫妻鬧著要離婚,丈夫的理由是妻子對他控制太死,尤其是金錢。丈夫的工資要如數上交給妻子,而妻子拿住錢就不輕易意出手,每個月給丈夫500元生活費,要列出清單給妻子過目。再需要許給妻子打報告。一次,丈夫請朋友吃便飯,妻子給了30元,妻子說:2個人吃點便飯30元還不夠啊?類似的事情很多,弄得丈夫非常沒面子。妻子管錢很死,偏偏不會持家,要不一分錢都不出,要不亂花錢,弄的婆婆也非常惱火,婚姻到了崩潰的邊緣。主持人問妻子:你為什么這樣做?她說:女人管錢是天經地義的啊!我媽說,男人有錢就變壞,他要那么多錢干嗎?我還不都是為這個家好。 問到妻子的原生家庭,原來,女孩的父親曾經有外遇,母親就用卡經濟收入的方法對付父親。還經常對她說:男人有錢就變壞,要不是你爸爸現在能掙錢了,他就不會在外邊找女人。女孩從母親哪里學會了夫妻互動模式,用同樣的方式對待自己的丈夫,結果把自己的婚姻弄到了崩潰的邊緣。 我想起這樣一句話,在農村里,或者在過去,女人找對象叫找婆婆,現在想起來非常有道理,女人不單是找丈夫,也是找婆婆,一個好婆婆會養一個好兒子,找到一個好婆婆將來婆媳關系就好相處,婚姻幸福的概率就大。想起自己年輕的時候,很單純也很愚昧,覺得自己有了點文化就對一些傳統的東西,或者對老人的一些觀念很叛逆,覺得那是封建思想,過時了,對那些門當戶對的觀念很不齒,我找的是丈夫,只要這個人好就行,跟他的家庭有什么關系?非常鄙視那種找家庭條件好,找父母地位高的人,崇尚靠自己的努力。現在想起來真是幼稚。因此,我想對還沒有走進婚姻的人說:老人的觀念不一定都過時,老人的話不一定沒有道理,“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父母畢竟是過來人,有很多人生經驗,很多事情,不妨聽聽老人的意見。 原生家庭里如何表達愛、如何感受愛也會影響婚姻的和諧。一個妻子,家里很窮,她從小就會勤儉持家,買東西總是買最便宜的、最實惠的。一次,丈夫到外地出差,買了一個名貴項鏈給她做生日禮物,丈夫本想妻子一定會非常驚喜和高興,沒想到被妻子臭罵了一通,弄得非常掃興。 另一個妻子發現,結婚后丈夫從來不記得自己的生日,令她非常惱火,懷疑丈夫是不是愛她。其實,丈夫在他的原生家庭里從來沒有過生日的習慣,大人孩子都不過,他自然記不住別人的生日。而妻子的家庭,無論誰的生日家人都非常重視,一定會有所表示的。 其實,如果你了解彼此的原生家庭,了解了對方愛的表達方式,你就不會有受傷的感覺。 當你沒有感受到愛的時候,并不代表愛不在身邊,因為,每一個人表達愛的方式不同。當你受傷的時候,并不代表別人故意傷害你。因此,一個智慧的人要清楚自己的需求,也清楚對方的需求,給對方想要的,你的婚姻一定會幸福。 原生家庭的價值觀也會婚姻產生影響。 四、原生家庭的親屬密度對婚姻的影響 案例25歲的小楊是銀行職員,從小到大都很聽父母的話,用她的話來形容,就是家庭氛圍很“民主”,爸媽要去什么地方,都會如實告訴小楊,而小楊要做什么事,也都會和父母商量。而丈夫小蔣的性格卻和小楊截然相反。小蔣是她的大學同學,父母都是商人,平時沒時間管兒子,兒子小學時就被送到寄宿學校去學習,這讓小蔣養成了凡事自作主張的個性。連考大學填志愿,他都沒有和父母商量。在大學里談戀愛時,小楊自己功課也忙,對小蔣獨立的個性很欣賞,但結婚后,小楊下班回到家,經常莫名其妙就找不到小蔣了。為此,小楊和小蔣吵了好幾次,小蔣說:“自由了20多年,她突然規定我事事要向她匯報,我實在受不了,而且也沒這個必要,我連自己爸媽都不匯報,干嗎要向老婆匯報?” 這是原生家庭的親疏關系對婚姻的影響。(互動:兩根繩子) 雙方的原生家庭都沒有什么明顯的問題,可兩人結合后還是會產生矛盾。當兩個孩子相戀之后,繩子短的那戶家長立刻察覺到孩子被牽著走了,而繩子長的那對父母甚至還不知道孩子已在戀愛。這兩個孩子都是80后的典型代表,一個來自緊密型的原生家庭,即短繩子的一家。而另一個來自長繩子的家庭。當這樣兩個年輕人相遇后,雖然他們都認為自己沒錯,卻產生互相不能容忍的矛盾。 為了讓大家清楚地看到這種關系,我們看這樣一個圖表。橫軸為親密軸,縱軸為彈性軸。過度疏離的家庭里,各干各的事,誰也不關心誰。在過去的家庭里,這種情型較多,那個時候,家庭孩子較多,生活困難,父母只顧養家糊口,根本顧不上照顧孩子很多,只要孩子凍不著、餓不著就行了,至于孩子學習怎樣?每天都干些什么都不管,什么時間做好飯了才會找孩子回來。農村這樣的家庭多些,父母由于比較辛苦,或者說文化層次低,對孩子不太關心。我見過一個極端的案例。一個11歲的女孩被人強奸,有了孩子,挺著大肚子都快生了,和孩子天天生活在一起的父母競然全然不知,可見這個家庭疏離到什么程度。過度疏離的家庭里,孩子容易感受不到大人的關心和愛,愛的缺少會給孩子造成很多影響。過早卷入早戀的孩子一般都與愛的缺失有關,每個人都渴望得到別人的理解和關心,如果一個孩子在原生家庭里沒有得到父母的關愛,等他到了青春期,別人一句關心的話都可能讓一個女孩以身相許。這樣的孩子走進婚姻,會把對方當成情感稻草,緊緊抓住對方,讓對方有窒息感而想逃離。 過度親密也不好。尤其是父母和孩子之間,過度親密是雙方都產生分離焦慮。一些單親家庭里長大的孩子,尤其是母親獨自養育兒子,由于母親沒有夫妻感情的寄托,又可能因離姻受到打擊,把一切情感都寄托到兒子身上,當兒子長大成家立業,母親忍受不了母子分離,會不自覺纏呼到孩子的家庭生活中,干涉兒子的生活,婆媳關系緊張。也看到過一些過激的案例,一對小夫妻,每次晚飯后出去散步,婆婆都要跟著。更有可笑的,兒子新婚之夜,母親幾次找借口進去打擾,弄的兒子在客廳沙發上睡了一晚。在婚姻里,父母過度參與孩子的生活,大多與分離焦慮有關。 所以,家庭成員之間過度親密和過度疏理都不好,在中間陰影部分剛剛好。同樣,過度放縱和過度掌控也不好,過度放縱使孩子不懂得邊界,結婚后不會照顧對方的感覺。過度掌控使孩子失去自我,婚后唯唯諾諾,沒有主見。 所以,一個人越了解自己的家庭文化,將來進入婚姻越容易和對方相處。同時我們也要了解對方的家庭文化。有專家建議說:結婚前就要先對父母婚姻對自己的影響做個評估,分析一下哪些是可能影響自己的不正確方式,衡量一下自己進入婚姻后,可能有哪些不恰當的行為模式會影響自己現在的婚姻,避免重蹈覆轍。揚長避短,不斷完善自己的人格。重新組建自己的家庭之后,應盡量脫離原生家庭的影響。主動告訴對方,自己原生家庭的背景,并希望對方給自己修正的時間。即使每次爭吵,之后都要做一個小結,這樣有利于提高夫妻間的溝通。 了解了這些后,有的人可能會說,這不是我的錯,我的原生家庭就是這樣的,我不能改變。這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說法,每個人都帶著自己原生家庭里的很多東西,兩個人要想重新組成一個幸福的家庭,必須學會理解、包容,同時要學會改變,共同磨合出屬于自己的一種新的相處模式。在夫妻雙方發生沖突時,不要用原生家庭當借口,因為你自己的幸福、快樂掌握在你自己手中。原生家庭發生的事情不需要你負責,但從今天開始,你所做的每一個選擇都要自己負責,請記住,你現在的家庭是孩子的原生家庭。作為父母,你要給孩子怎樣的未來?你要給孩子做出怎樣的榜樣?需要每一個家長認真思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