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總難免有點刻板印象,比如談到老上海的一些區,有人喜歡談上只角、下只角,好像說到上海的人文歷史,總離不開原來的租界區域。還有談到弄堂建筑的美學,一般認為民國建筑在品味上更高一點,1949年以后的建筑更注重實用性,在裝飾上不太考究。大的方面來說,這種刻板印象還是準確的,但具體到個案,似不能一概而論。前兩天坐車經過寶山路天目東路口,我就被寶山路東側一條弄堂吸引了:頤福里。
頤福里的區域在寶山路東側,南到東新民路,北到東華路。沿街是三層的樓房,弄內是石庫門住宅。吸引我的是弄堂口的匾額,“頤福里”三個字,和民國時代用毛筆書法撰寫的匾額不一樣,用的是美術宋體,從左向右寫,但“頤”字用的是繁體字。弄堂口的頂部,和民國時很多建筑一樣,標明了建筑的建造年份:1958年。我的好朋友蔡小犇老師曾說:上海幾乎所有民國建筑的雕花和刻字基本都被破壞過,大多數是改革開放以后重做的。但我想“頤福里”這三個字和頂部的“1958年”應該是原物,從細節分析,還是很有歷史感的。
用的是繁體字,但左邊好像寫錯了
比較少見 頤福里建筑的歷史遠比1958年要來得早,應該是二十年代建造的。但北站這一帶因為在“一二八”和“八一三”兩次戰爭中都是戰場,建筑被戰火毀壞的很多,根據我的推測,頤福里弄堂里保留的石庫門建筑是二十年代的原物,歷史大概在九十多年。沿寶山路的街面房在1958年經過重建,加高到三層樓,裝飾具有新中國美學特征。
墻上寫著“監控” 頤福里已經動遷,絕大多數房子的門窗已經封閉。我推門從弄堂口進入,穿過過街樓下貓咪警惕的眼神,想拍幾張照片留念,忽然冒出來一條彪形大漢,一邊警惕地問我干什么,一邊上下打量我。我回答:“拍幾張照片留念”,大漢不耐煩地說:“不拍,這里不好拍”,一邊把手上正在玩的手機裝進了褲兜。我知道多說無益,這位老兄也是奉命行事。“文明靜安”,有名氣的,我就不要敬酒不吃吃罰酒,給人家添亂了。“好的,謝謝”,擺擺手我離開了貓咪和彪形大漢的領地,不妨周邊再看看吧。
小時候經常坐18路電車,轉9路去五角場。電車拐個彎到寶山路,跨過滬寧鐵路的軌道,虹口公園就快到了,漫長的旅途“曙光在前”。自從有了“新客站”,老北站不再具備客運功能,天目東路寶山路這一帶也沒再來過。既來之則安之,不妨走走看看好了。寶山路東華路這里,原來是滬寧鐵路的終點,現在已經改建成地鐵(其實是在地上運行的)三號線的車站和軌道。東華路和西華路是兩條平行的道路,怎么看怎么怪,因為它們不是東西平行,而是南北平行的,西華路在北邊,東華路在南邊。按照一般道路命名的規律,比如蘇州河邊的“北蘇州路”和“南蘇州路”,這兩條路應該叫北華路和南華路才對,東西華路是怎么回事呢?
西華路和東華路,原來都是寶山縣江灣鄉的水浜和荒地(天目路原為上海縣和寶山縣的界浜,筑路后成為租界和華界的界路,天目路以南屬租界,天目路以北屬華界)。西華路一帶因為靠近火車北站,居民住房逐漸增多,1932年“一二八”事變中,此地被炮火所毀。1934年上海市工務局填浜整地。筑了一條泥路,用河南省西華縣(現屬周口市)的名字命名。東華路二十年代時是條小弄堂,同樣在“一二八”事變中毀于戰火,同樣在1934年開拓成路,因為北面先有了條“西”華路,為了對稱,所以命名為:“東華路”。東華路北側的音像城,原來是淞滬鐵路寶山路站,東華路也是旅客進出車站的通道。后寶山站封閉,這里曾經是鐵路分局、客運服務公司等。
現在還能看到綠皮火車 從東華路往東走還能看到不少老建筑,這些建筑的“命”可以說非常硬,經過“一二八”和“八一三”兩次戰爭,中國民族資本以及國民黨政府在閘北十年的經營毀于一旦,原來熱鬧的街市淪為瓦礫場。這些從二十年代生存至今的建筑,是戰爭活的見證。但隨著城市的發展,這些老建筑終于也要迎來拆遷的命運。
建于1924年的樂安坊
中國人的小理想
顯然是居民自建
查證相關資料,龔家宅路以南,羅浮路和中州路之間的新華初級中學所在地,抗戰勝利后曾作為國立上海市商學院(上海財經大學的前身)的校舍。龔家宅路上這塊雕花和紋飾是否和當年的國立上海商學院有關?只能是猜測了。 1946年時的中州路國立上海商學院 (圖片來自上海財經大學校慶網)
圖中的建筑原為國立上海商學院宿舍
東新民路東起羅浮路,西抵河南北路寶山路,總長只有220米,原來是新民路的東段,1927年改為東新民路。來安里的歷史比東新民路還要早,系1916年由方姓商人所造,以“來(居)此者安”取名。1937年“八一三”戰火,弄內203幢房子中的22幢遭炮火所毀。從此“來安里”失去了以往的安樂,根據老版《閘北區志》的記載,直到上海解放之前,這里主要是攤販和賣雞者的聚居地,“里弄內外當鋪和押頭店相間,暗娼與放高利貸者雜處,大煙館與賭臺遍布”,是“三山”、“十八股黨”等地痞流氓藏身之所,因為近北站、鄰租界,是舊上海有名的賭窩、大煙窩。1949年以后,政府對里弄進行整頓,“來安里”重新恢復安寧。
原泰山電影院
民國時代是隆德香煙廠 后為居委會等
因為天氣炎熱,我只是走馬觀花地拍了幾張照,就匆匆告別了。前兩天是“八一三”淞滬會戰和“八一五”日本投降紀念日,“勿忘國恥、自強不息”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北站一帶在抗日戰爭爆發之前曾經是繁華的鬧市,經過兩次戰爭,總算遺留一點歷史建筑,和之后來上海的難民建造的棚屋簡房交織在一起,形成非常獨特的歷史風貌。在我看來,這不失為抗日戰爭的歷史見證。但城市的發展注定是泥沙俱下的,沒有達到文物保護標準、但有一定歷史價值的老建筑,和自搭自建的危棚簡屋一起,成為彪形大漢和貓咪的領地,之后推平,建起全新的高樓大廈……這是相當可惜的。吾輩所能做的,只是在建筑還在時,盡量保留一點點記錄,如此而已。 |
|
來自: 昵稱Ha3PDtiL > 《了解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