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革命之后,人類知識大爆炸,發展到今天,已經是呈幾何倍數上漲,我們從獲得信息困難到被信息淹沒。怎樣才可以高效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呢?接下來這個結構化的方法可以幫助我們快速準確的獲取并整理信息。結構化思維就是從整體到局部,層次分明,借助一定的框架來解決問題的方法。 我們面對的信息有兩種:你主動要找的和被動接受的。 首先說主動要找的信息,就是搜索關鍵詞語。比如,你想知道怎樣注冊今日頭條并成為一個寫作者。你的關鍵詞就是:注冊,今日頭條,寫作。搜索范圍可以是各大搜索引擎,各個平臺如微信、簡書、頭條、微博等。 在這個搜索過程里,有一個常常會發生的事,就是我們很容易跑題。你在搜索'寫作'這個關鍵詞,可能會彈出'小白入門,如何寫作三個月掙到30萬'之類的題目,你不知不覺就想點進去看看。諸如此類,等回過神來,可能都過了幾十分鐘了。我有一次,要找一張漂亮的配圖,就因為跑題亂翻亂看,用了90分鐘,最后我花了不到5分鐘就解決了。太坑了有沒有,那咱們怎么避免呢? 有一個方法,一分鐘可以讓你回到正題。'sad'法:stop,停下來;ask,問問自己,你的目標是什么,該做什么;do,做你該做的。這個方法正經還可以用來治愈我們的拖延癥。 第二類,被動信息。假如你是個校長,有位老師來找你,說:現在的孩子太難管了,不能打不能說,給家長打電話,也不接,要不就說有事不能來學校,下次一定監督孩子完成作業,可是明天來了作業依然不寫。還有就是孩子的同化心理,覺得人家不學習,我也可以,反正有作伴的,你給家長打電話多了,家長還跟孩子說你們老師事真多之類的,導致孩子更不尊敬老師。我課堂講完以后,尖子生全都聽明白了,其他中下游孩子不會也不問。所以這次我們班成績很差勁,我已經盡力了。 你看,這位老師到底想說什么呢?他比較激動,說話條理也不太清晰。我們從三個方面分析:結論,理由,事實。 結論:結論是什么呢?就是中心思想,一個觀點,從某個角度或者立場出發,對事物和問題的看法。上述事例中的結論是:班級成績差,但是不怨我。 怎么找結論?一般來說,結論可以從開頭結尾處找到;或者有些詞語提示:所以,推斷出,結論是,等等。 理由:理由是用來支撐結論的,帶有主觀性。學生不聽課,并且會互相影響,家長不配合,就是理由。有時候會有首先其次等,有時候需要你去提取。 事實:事實就是已經發生的事,是已經獲取的數據,是客觀的存在。用來支撐理由。上面事例中,你可以進一步詢問,學生不聽課 ,具體表現是什么,他們的成績對比,上次和這次的分數都是多少?受別人影響的又是誰,他是怎么做的?家長不配合導致成績下降的有哪些學生,你們班有多少個等,進一步證實,這位老師所說的這些理由對不對,同時也可以幫他理清班級的問題。 事實用來證明理由,理由用來證明結論。如果一個信息不能有這三個部分的完整支撐,那說明這個信息并不可靠。 寫下這些文字的時候,我想這個方法并不僅僅用于分析問題,用到我們寫文章中也是極好的,結論先行,然后理由支持,擺事實,重復結論。 我們也可以看看那些已經用的很棒的人是怎么做的。比如我這幾天在看的《人性的弱點》,作者是美國的戴爾·卡耐基。 他說在序言中說,(結論)這本書是一本行動之書,它們產生的效果如同奇跡。如果你讀了前三章,都沒有覺得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有所提高,那這本書對您而言就是失敗的。(理由)接下來,我在書的前后封面上看到了作者的簡介,以及《紐約時報》、美國第35任總統,股神巴菲特等人為他寫的背書,進一步證明這本書的價值;銷售人員業績明顯增長,企業家的事業蒸蒸日上。 這個時候,你一定躍躍欲試,想要親自去驗證這個神奇的效果,去尋找書中的“一位富豪說他經過十四周這個課程的培訓后,比在哈佛四年學到的東西還要多”這個事實,以期待自己身上可以發生同樣的改變。 最后,我們來回顧下如何高效捕捉信息。信息有兩類,你主動要找的,被動接受的。主動要找的信息可以搜索關鍵詞,跑題了用“sad”方法,及時拉回注意力。被動接受的信息,從三個方面去抓取:結論、理由、事實,也就是金字塔結構,結論先行,理由和事實分別做上一層的支撐,不但可以讓我們迅速抓住核心內容,還能辨別信息的真偽。 |
|
來自: blackhappy > 《我的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