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的學者曾經做過這樣一項研究,得出了一個很多人意料之外的結論: 跟蹤那些從小愛干家務和不愛干家務的孩子發現,成年后,前后者的就業比例為15:1,犯罪比例為1:10,且前者離婚率更低,心理疾病的患病率也低。 另外,也有專家指出:在成長發育的過程中,做家務與孩子的動作技能、認知能力和責任感培養,有著緊密聯系。 小時候做不做家務,對孩子將來的人生,影響真的很大,家長們不能忽視。 盡管國外的月亮不一定圓,但美國孩子在家庭中應當負起的責任,確實值得中國父母學習,取其精華學習。 美國孩子的家務清單: 9-24個月: 此時的孩子已經能聽懂一些簡單的指令,且能做易行的家務,家長可以讓孩子把自己用臟的尿布扔到垃圾桶里。 點擊加載圖片 2-3歲: 這時孩子能在家長的指令下把相應的垃圾丟進垃圾桶,或幫家長取東西。 具體家務有:幫媽媽把洗完的衣服掛在衣架上,獨立使用馬桶、刷牙、澆花,整理自己的玩具。 3-4歲: 對馬桶的使用程度更進一步,對上一個年齡階段的事情完成度更高。 還可以開始喂寵物、自己鋪床,飯后把盤子收拾到水池里,將媽媽疊好的衣服收進衣柜等。 4-5歲: 這個階段的孩子需要能熟練掌握前幾個階段的家務,并能自己準備第二天想穿的衣服。 5-6歲: 已經可以幫媽媽擦桌子、換床單,把房間里亂放的東西撿起來放回原處等簡單的整理家務。 6-7歲: 能在父母的指導和幫助下刷洗碗筷,并獨立收拾干凈自己的房間,保持整潔。 點擊加載圖片 7-12歲: 可以做簡單的飯菜,并清掃洗手間,會用洗衣機等簡單的家具。 13歲以上: 基本大多數家務都可以參與了,即使父母不在家也能獨立生活得很好。 為什么要教孩子做家務? 如果父母包攬孩子的一切,自然會助長其惰性,好吃懶做的孩子長大后多半也不能吃苦,無法獨自在社會上謀求好的發展。 既然望子成龍,就要從小為他營造一個自律性高的生活環境。 何況,書本上的知識永遠比不上實際體驗帶來的深刻,這也是孩子更好地認識這個社會和世界的途徑之一。 孩子尚小,根據不同年齡做不同的家務是沒有問題的。 難度高的事情,父母可以幫忙,但孩子能做到的,父母一定要退一步,盡量讓孩子自己完成,這樣孩子才能獲得真正的成長。 點擊加載圖片 如何讓孩子養成持久做家務的習慣? 1)讓孩子感知到自己在家庭中的重要性 在孩子做家務的過程中,父母可以跟他強調,孩子的辛苦工作給家庭帶來了很大幫助,也給爸爸媽媽節省了很多時間,建立其主人翁意識。 另外,節省出來的時間家長可以帶孩子一起玩,勞逸結合,也能增強親子間的聯系。 2)給孩子自主選擇的權利 家長可以給孩子提供一份他這個年齡階段能做的家務清單,讓孩子自己選擇其中的一到兩項。 孩子如果能感覺到自己選擇和控制的權利,在做家務的過程中也就會心甘情愿,能動性更高。 3)將家務細化,給孩子做示范 這就像目標,一個“大餅”可能會讓孩子望而卻步,家長可以將家務進行細分,之后一步步給孩子做示范。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不僅能保有極高的興致,也能從中獲得成就感。 點擊加載圖片 家長需要注意以下事項: ①忘記自己的“完美主義”,即使孩子一開始做不好,也不要指責,鼓勵為上。 ②不強迫孩子,否則會讓孩子對此產生抗拒情緒。 ③適當提供獎勵,且要遵循變換獎勵原則,精神表揚和物質獎勵相結合,否則容易讓孩子失去初心。 ④給孩子足夠的發展空間,比如逐步根據孩子目前的掌握情況擴大家務范圍。 家長應該明白,讓孩子做家務不是為了幫自己省心,是為了鍛煉孩子的獨立能力,因而不用舍不得,選擇適合孩子的就好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