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19章分享暨八月開放月祝福》連載11 第一,即“絕圣棄智”的“棄”。 這個“棄”就是老子要讓我們“放下”——放下自己架子,放下自己身段,放下自己名聲,以人民為師,以百姓為本。 老子認為,老百姓得益的幸福指數遠比圣智得益的幸福指數重要千百倍!老子的“棄”是為生民安康立命,為家庭幸福立命,為企業長青立命,這才是老子所希望的“民利百倍”! 這里的“絕”是卓越的意思——卓越的仁愛,是沒有條件的仁愛,是從本性中流淌出來的仁愛。這是建立在平等自由、相互尊重基礎上的真正的愛,是“生而不有,長而不宰”的愛。 這與老子在《道德經》第三十八章中所說的“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中的仁與義是一樣的。 為什么卓越的“仁”就不需要“義”了呢?因為與沒有人我之分的仁愛相比,“義”的層面就太低了。義,僅是小范圍內的人情關系——有時為了感情,很容易喪失正確的是非觀、大局觀而感情用事,最后迷失了返璞歸真的本源之路。 比如父母對孩子,如果是真正的愛,則是希望孩子能夠得到完全、獨立和自由;孩子真正愛父母也一樣,是希望父母能生活在完全、獨立和自由之中。 愛,不是占有而是彼此成全,是從更長遠的角度、更高的格局中,讓他人得到更加豐盛、圓滿、幸福的生命體驗。所有真正懂得愛的人都是如此。 此處所說的“絕巧棄利,盜賊無有”中所謂的巧與利,就是“貴難得之貨”。本章老子告訴我們:人們需要的不多,但想要的太多,這就是煩惱的來源。 在這里,我們可以隱約發現:老子倡導的是人類的大愛而非家族之愛;倡導的是物質為精神服務而非物欲享樂主義。 老子說這些話,就是希望讓我們不斷思考:人類到底需要什么?人與人之間到底什么最重要?人的一生到底什么才是頭等大事?厘清這些,才不會讓我們本自具足的天性被淹沒于時光荏苒之中。 道德經學用編輯部于2019年8月11日第554天 (作者授權代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