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道以來,他不僅為宮崎駿、北野武作品配樂,也和很多中國導演,比如姜文、陳凱歌、許鞍華等合作,征服無數影迷、樂迷。宮崎駿說,遇到久石讓是一件幸運的事,實在沒有比這更幸運的事了。姜文甚至贊美他為《太陽照常升起》所作的配樂,“真的是比莫扎特好一點。” 在夏天結束前,讓我們好好再聽一次他,回到童年,進入夢境。0 1 Highway Cracker 生于1950年的久石讓,2歲時就在父親的引導下接觸鋼琴,4歲開始學小提琴。4歲到7歲這段時間里,他常常被帶到電影院,平均每年要看300來部電影。音樂和電影,在他幼小的心靈上埋下了未來事業的種子。大學時在東京國立音樂學院學習的經歷,又讓他懂得如何作曲。出道之初,久石讓嘗試了很多電子樂和實驗音樂,發表于1982年的專輯《Information》就是當時的產物。 聽他早期的專輯,你會驚嘆,怎么那么多抖腿神曲?!大叔要是參加樂夏絕對會引領潮流。0 2 風之谷 娜烏西卡安魂曲(童聲版) 來自花邊閱讀 00:00 02:55 1983年,久石讓認識了他的長野老鄉宮崎駿,從此,兩人一步步走上各自事業的巔峰。他們合作的第一部動畫電影是《風之谷》,環境保護主題。久石讓給這部影片的配樂,有戰斗、危險和緊張的開始,又有溫暖廣闊的結局,而最經典的,當屬童聲版的娜烏西卡主題曲。娜烏西卡純真、善良,她用生命守護著王蟲、自然,也保衛著村民。音樂里天真的童聲,透明清澈,未經雕琢,沒那么準確,卻反因此成就了完美,和娜烏西卡正好相稱。這首歌的演唱者,是久石讓時年僅4歲的女兒藤澤麻衣。0 3 天空之城 再大的苦厄,只要心中有愛,互相伴隨,就沒什么可畏懼。提起《天空之城》,我們就會想起飛行島嶼拉普達,想起可以憑借石頭飛翔的女孩希達,勇敢的男孩巴魯,他們所經歷的重重阻礙……音樂傳達出故事主題和人物命運:悲傷抹不去溫暖,邪惡毀不掉純真,挫敗過后,仍會勇往直前。《君をのせて》(伴隨著你)既是希達與巴魯攜手飛往遠方,尋找光明的奏鳴曲,也像久石讓與宮崎駿共同使命的投射:用夢幻般的作品,給糟糕的現實世界撒下一道純真、溫暖的陽光,為我們撥開烏云,看到內心中的“天空之城”,最純粹的自己。0 4 龍貓 狀態再糟糕,心情再壞,只要定下心來,讓整個人沉浸進去,跟著那一對小姐妹、龍貓、小男孩在田野上、大樹下、老房子四處飛奔,抓蝌蚪、鉆樹洞、撿橡木果、趴在龍貓身上……就可以找到童年那種無憂無慮、天真爛漫的感覺。久石讓的配樂,靈氣十足,透明得好像鄉村的空氣,柔軟得有如龍貓的毛發,充滿了夢幻和詩意。周杰倫曾說,“最喜歡久石讓先生的《龍貓》,配樂非常好聽,厲害之處就是聽著這個音樂,腦海里能夠浮現故事的畫面。”房間里的灰塵小精靈散去時,《こわくない》(一點都不可怕) 音樂的開始是倉促緊張的,配合影片主題旋律響起孩子的叫聲,好像灰塵精靈發出的喊聲。龍貓象征大自然的神靈,整張專輯也像童話版本的祭祀音樂,神秘、圣潔,又干凈、悠揚、充滿童趣。0 5 魔女宅急便 就像13歲的魔法少女琪琪,她一個人,來到一個新的城市,生活、交友、打工養活自己。在一路向前的旅途中,我們會失去很多東西,同樣和琪琪很相似,她失去了魔法。“成長是一筆交易,我們都是用樸素的童真與未經人事的潔白交換長大的勇氣。”久石讓給魔女的主題曲《めぐる季節》聽起來像一個芭蕾舞演員的腳尖觸碰著地板,小心翼翼又歡快輕盈。音樂提醒我們身負重擔,不可疏忽,又鼓勵我們,要樂觀,要自信,堅強地走下去。0 6 幽靈公主 《幽靈公主》的戲劇沖突比宮崎駿之前的作品更強烈,畫風也更“黑暗” 。音樂帶我們抵達一個久遠的年代,那里山水遼闊,原野蒼茫,而基調是蒼涼的,濃濃的宿命感。 故事男女主角阿桑與阿西達卡第一次相遇時,蒼涼的主題曲又被轉化成了優美的愛情故事。帶唱詞版本由日本著名的假聲男高音米良美一完成。他的聲音干凈渾厚,像一匹狼,在為森林而悲鳴,又像篝火邊的老婦,將一段遠古傳說娓娓道來。 “到不了的地方都叫做遠方,回不去的世界都叫做家鄉,我一直向往的卻是比遠方更遠的地方。”配樂中《來自東方的少年》一曲還被《天龍八部》等中國武俠影視劇引用,東方英雄的命運總是相通的。0 7 千與千尋 如果說魔法少女琪琪的困難來自外部,那么,千尋則更多來自內心,更深層的惡。故事中的油屋(溫泉洗浴中心),正是人類貪婪、圓滑、麻木的投射,作為闖入者,千尋將怎樣面對?一起變得油膩?還是保持自己?她是所有人中能力最弱的,不經世事,笨拙,經常犯錯,膽怯。可她又是最強的,憑著自己想要活下去,想要拯救父母、朋友的信念,她克服了一切的困難,拯救白龍,拯救無臉男……《夏日的一天》柔弱安靜,千尋剛剛出場,她需要別人的保護;《那一天的河川》響起時,千尋看到變成豬的父母,孤獨無依;而最后一曲《歸日》則由歡欣鼓舞歸于平靜悠揚,千尋救出父母,也完成了個人的成長。這段經典的旋律越往后越讓人覺得孤單、悲傷、遺憾,大概就像每個人的遭際,一切人事,變動不居,最終我們只能一個人面對人生。冒險路上的真情交織,給了我們繼續向前的動力。微小而純凈的心靈互相碰撞,讓我們得以透過油膩看清真相。0 8 哈爾的移動城堡 宮崎駿的動畫里總是有愛,總是有美麗的相遇,這一次也不例外。女主角蘇菲過著一塵不變的生活,她很自卑,18歲被施法變成90歲;男主角哈爾帥氣風流的外表下,是一顆軟弱而孤獨的心。宮崎駿對“愛”反應在音樂上的要求是,整部電影只用一首主題曲,其它全用變奏。要喜悅中有悲傷,還要能呼應人物年齡的變化,久石讓感到亞歷山大。終于,經過不斷推翻重寫,他創作出了經典的 《人生旋轉木馬》。其中最受聽眾喜愛的變奏段落,是男女主角相遇時的《空中散步》。于是,他們跳起空中圓舞曲,手拉手飛越城市上空,飛越紛繁的人群。0 9 那年夏天,寧靜的海 與宮崎駿不同,北野武導演呈現的視聽世界是暴力血腥的、黑色幽默的。不過,他影片中人物冷峻外表下的溫情,卻又那么動人。1991年,北野武拍了《那年夏天,寧靜的海》,講述兩個聾啞人的愛情故事。小人物,平平無奇,沉默,而在東方人特有的內斂背后,是熾熱的火花。影片結尾,輕飄飄的新世紀音樂一層層鋪墊,縹緲,清透。女主把她和男主的合影貼在沖浪板上,切遠景,她走向大海深處,身后留下一串腳印。《Silent Love》的歌詞用英文和日語唱著,沉默的愛,再見。更悲傷的小提琴奏響,如泣如訴。花火寓意速生速朽,光輝時絢爛無比,暗淡時也由不得你挽留。殘酷,美麗,就像人生,短暫而無奈。 主角警官阿西的人生一步步走到谷底, 久石讓選擇用大提琴的聲音,冷靜,沉郁,配合北野武的固定鏡頭,奏出一段沉重的華爾茲。 影片結尾,阿西和妻子在警察的追擊下逃到海邊,窮途末路。主題曲《Hana-Bi (Reprise)》的變奏響起,凄婉,肅殺,預示兩人生命的終點來臨。 當放風箏的女孩出現,在沙灘上奔跑,音樂開始跳躍,希望似乎來臨。可是,沒有翅膀的風箏是飛不起來的。 女孩的“動”與夫妻二人的“靜”形成對比,死亡的氣息從音符中傾瀉而出。 他摟住她的肩膀,兩聲槍響,音樂戛然而止,一切都安靜了。 沉寂。 1 1 菊次郎的夏天 幸運的是,這兩個年齡相差甚遠的小男孩和大男孩找到了彼此,他們一起冒險,相互溫暖。《Summer》的旋律是他們內心深處的柔情,久石讓再次用音符揭示未經北野武直接表達的那一部分。曲子里那股明亮、向上、歡快的力量,不僅伴隨著正男和菊次郎成長,也溫暖了很多或孤單沉默、或吊兒郎當的男孩。他們回憶小時候和小伙伴游泳爬樹,暗戀小女孩,回憶起父親,想象自己將會成為什么樣的男人,還有人排隊發誓考上好大學……從一個調皮搗蛋,好動的小男孩,到負起人生責任,又從封閉情感到慢慢學會面對,過程漫長、艱苦。抬起頭,笑一笑,向前走,不用害怕,我們并不孤單,總有人在照看著我們,或遠或近。1 2 太陽照常升起 有人說,姜文在電影配樂上太會“省錢”了,久石讓為《太陽照常升起》而作的主題曲就被他多次使用于不同的電影。符合電影主題,也像是久石讓對姜文本人的描繪:浪漫、驕傲、激昂、雄渾、絢麗,陽剛硬朗的氣質里藏著溫婉柔情。 電影《太陽照常升起》 的結尾,女主大喊“阿廖沙,別害怕”,音樂隨太陽一同升起。“青春會成長,迷惘會散去。黑夜過后,太陽照常升起”。海明威說。1 3 入殮師 電影《入殮師》曾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男主小林本來是大提琴手,失業后再次找到的工作是幫助死者整理儀容,讓他們體面離去。主題曲《Memory》第一次出現,是在小林接觸第一個死者后。心緒難平的他坐在黑暗中,拉起了大提琴,回想逝去的媽媽,和多年未見的父親。 第二次是工作漸入佳境后,小林在田埂上拉起大提琴,期間穿插他日常工作的畫面。小林似乎明白了,入殮師是一份連接生命記憶的工作,不臟,更不簡單。第三次出現在小林在為逝去的父親入殮之時,他發現臨死前的父親手中竟握著小時候的信物,萬千記憶隨音樂涌來,小林淚如雨下。父親,原來沒有忘掉自己,原來是愛自己的。因原生家庭而產生的心結,都被這段畫面和音樂融化,催成了眼淚。在這里,主題曲《Memory》是一段挽歌,也是一首贊美詩。莊嚴、凄美、憂傷,短短4分鐘的旋律,濃縮了一個人一生的華彩。四季變換,萬物輪回,只愿“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1 4 姨媽的后現代生活 導演許鞍華提供了一個寶貴的視角,讓我們走進中國中年女性的內心。人到中年的知識青年姨媽,依然懷著少女般的幻想,心比天高。你可以說是不切實際,也可以說那是熱愛生活。久石讓給姨媽配的樂器是古琴,有中國和上海的味道,優雅別致,婉婉動人,似乎世事練達,卻又透著一絲幽怨。小市民的精明和善良,中年女性對愛情的輕信和渴望,最終都成夢一場。姨媽不得不離開上海,別了,高架橋、梧桐樹、閃爍的霓虹燈;別了,倫敦腔和上海話;別了,青春,最美好的時光。 她回到東北農村,坐在市場上啃饅頭,不再是那個充滿活力的姨媽,不再對身邊小攤販收音機里的京劇有什么感覺。影片結束, 《后現代生活》曲子里象征她的那段古琴旋律依然不斷地在耳邊響起,令人唏噓。常常有人被他的音樂感動,為聽到那么優美的旋律而落淚,久石讓為此感到很光榮,但他一直都強調:他一直堅持自己的創作和表達,就算是電影配樂,也沒想過要迎合導演,而是從電影內容、畫面出發去思考合適的音樂。在《感動,如此創造》一書中,他提到畢加索,希望自己也能和他一樣,90歲仍不斷吸收新事物,不斷挑戰自己。 “今日的我要超越昨日的我,明日的我要勝過今日的我,以創作出更好的音樂為目標,不斷地超越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