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蘇晚報》 2019-08-18 白居易鐘愛紫薇,自稱紫微翁。唐穆宗寶歷元年(825)白居易由杭州調任蘇州刺史,初夏面對郡齋庭院中的紫薇,詠《紫薇花》詩:“紫薇花對紫微翁,名目雖同貌不同。獨占芳菲當夏景,不將顏色托春風。潯陽官舍雙高樹,興善僧庭一大叢。何似蘇州安置處,花堂欄下月明中。”白居易在唐元和十年(815)被貶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十年后已是五十四歲老翁,見到蘇州紫薇,聯想到潯陽(九江古稱)官舍與長安興善寺的紫薇,浮想聯翩。白居易這首《紫薇花》詩是蘇州紫薇庭院種植的最早歷史記述。 紫薇是我國原產的偉統庭院觀賞樹種。其栽培史始見于東晉王嘉的《拾遺記》:“懷帝(西晉司馬熾)末,民間園圃皆生蒿棘,狐兔游聚,至元熙元年,太史令高堂忠奏,熒惑犯紫微(星名,古代將天體的恒星分為三垣,二十八宿,紫微是三垣之一)。若不早避,當無洛陽,乃詔內外四方及京邑諸宮、觀、林、衛之內,及民間園圃,皆種紫薇,以為壓勝。至劉、石、姚、苻之末(東晉十六國),此蒿棘不除自絕也。”以后在唐宋年間,紫薇種植十分興盛,有“花之圣”之稱。 唐時官衙中遍植紫薇,《唐書·百官志》載:唐玄宗李隆基開元元年,改中書省(朝庭中樞,負責草擬與頒發皇帝詔令)為紫微省,中書令(行政長官)為紫微令,中書舍人(專掌詔誥呈奏之事)為紫微舍人。詩人白居易在長安時曾為主客郎中、中書舍人。唐穆宗長慶元年(821)獨宿官衙,賦詩寫中書省的紫薇:“絲綸閣下文書靜,鐘鼓樓中刻漏長。獨坐黃昏誰是伴,紫薇花對紫微郎。” 蘇州的紫薇,自唐以后,北宋朱長文在詩《蘇學十題·辛夷》中提到州學中的紫薇:“紫薇顏色好,先占鳳凰池。”南宋范成大早年在《續長恨歌七首》中,寫了蘇州庭院紫薇:“紫薇金屋閉春陽,石竹山花卻自芳。”而晚年的《初秋閑記園池草木五首》中,記述紫薇有很長的花期:“薇帳半年春艷”,并注“紫薇一名半年紅”。 明代太倉人王世懋晚年返鄉建澹園,自己種植花草蔬果,并撰《學圃雜疏》,記載蘇州的紫薇品種:“紫薇有四種,紅、紫、淡紅、白,紫卻是正色。”“白薇近來有之”。這是花史上對紫薇品種的最早論述。文徵明的曾孫文震亨,撰造園專著《長物志》,稱紫薇為“薇花”:“薇花四種,紫色之外,白色者曰‘白薇’,紅色者曰‘紅薇’、紫帶藍色者曰‘翠薇’。此花四月開,九月歇,俗稱‘百日紅’。山園植之,可稱‘耐久朋’。然花但宜遠望,北人呼‘猴郎達樹’,以樹無皮,猴不能達也。其名亦奇。” 明代蘇州還有一個紫薇村,吳門畫派的陳淳有一幅《紫薇村圖》,現藏故宮博物院。明代的紫薇村在今上方山治平寺南,茶磨嶼(磨盤山)東。周鼎《重游石湖記》記石湖景色謂:“湖山有楞枷山,桃花丹霞之塢,紫薇有村,綺川有亭,行春、越城二石梁鎮北尾。”蔡羽《石湖草堂記》謂:“吳山、楞枷、茶磨并緣于湖,茶磨嶼為尤美,北起行春橋,南至紫薇村,五步之內風景輒異。”明王鰲編纂的《姑蘇志》列紫薇為蘇州土產。 現今據蘇州古樹名木的統計資料,百年以上的古紫薇尚保存有29株。怡園的古紫薇,樹齡高達640年,主干已枯,中部近年發出兩小枝。洞庭東山光明村馬家巷的一株500多年的古紫薇,生長尚健。相城植物園的一棵“紫薇王”,2008年從四川溫江引進,胸徑在兩米以上,樹齡約1200年。 白居易這首《紫薇花》詩是蘇州紫薇庭院種植的最早歷史記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