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屆茅盾文學獎評獎辦公室8月16日發布公告,根據第六輪投票結果,梁曉聲《人世間》、徐懷中《牽風記》、徐則臣《北上》、陳彥《主角》、及李洱《應物兄》(按得票數排序)5部作品最終獲得本屆茅盾文學獎。 鳳凰網文化第一時間連線了本屆茅盾文學獎評委楊慶祥。這是楊慶祥第二次參與茅獎評選,他希望大家更多地關注提名的十部作品,因為它們更加全面反映了這四年長篇小說的成果,和當代文學的多種可能性。他認為在目前中國的文學獎里面,茅獎應該是公信力最好的一個獎,在公平公正方面,它已經做到了最大化。 楊慶祥 以下為對話實錄: 鳳凰網文化:剛剛茅獎公布結果了,您怎么評價這個結果? 楊慶祥:我覺得這個結果是一個集體討論的結果。我們評獎用了十幾天,是在全國的征集、遴選以后的200多個作品里面,我們互相的比較、交流、討論,最后形成了這樣一個結果。 鳳凰網文化:茅獎最后的結果和您個人的投票有沒有什么區別呢? 楊慶祥:其實評委的個人意見,也不能代表評委的個人趣味,這是兩回事情。因為評獎是根據茅獎的條例和要求來的,和評委的個人趣味是兩件事情。 比如說提名作品里面的葛亮的《北鳶》和葉舟的《敦煌本紀》,我覺得這兩個作品是非常重要的,能夠代表過去四年長篇小說水平的一個作品。獲獎的五部當然也能代表。 鳳凰網文化:這次獲獎的五部作品里,有沒有您最喜歡的?或者特別想談一談的? 楊慶祥:我其實更會建議大家關注提名的十部作品,那十部作品可能更加全面反映了這四年長篇小說的成果成就,還有它多種的可能性。 在前十里面的,比如說葉舟的《敦煌本紀》,我覺得這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大書。關于西部、關于中國文化的起源,這部作品我覺得是非常重要的。 還有一部是葛亮的《北鳶》,我覺得將中國古典小說的這種神韻,完全把它轉化成一種當下的表達,我覺得這也是非常有特色的一部作品。 獲獎作品里面,徐則臣的《北上》,我覺得也是青年作家的一部代表作。還有李洱的《應物兄》,是很重要的,有可能是我們很多年以來很重要的一部社會小說,而不僅僅是一部知識分子題材的小說。我覺得如果把它當成一個知識分子題材,就把它看小了,它是一部非常重要的社會小說。 鳳凰網文化:《應物兄》網上的爭議還蠻大的。 楊慶祥:這個爭議是每個人都會對文學發表看法,但是在這上面,我是站在《應物兄》一邊。因為我在認真地閱讀和分析過程中,我感覺這是一部經得起歷史檢驗的小說。 鳳凰網文化:您今年是第二次作為茅獎的評委,您覺得這次的評選精神跟上屆有沒有什么不同?因為這屆恰逢建國七十周年,會不會有主旋律的考量? 楊慶祥:茅獎每次都會考慮主旋律,這是不用問的,因為它是一個國家的獎。 鳳凰網文化:那今年有沒有特別重視這方面? 楊慶祥:這個好像倒是沒有特別提出這種要求。 鳳凰網文化:獲獎的五部作品里,有沒有哪一部是評委之間分歧比較大的? 楊慶祥:評委好像沒有特別大的分歧,他們意見都是比較一致,沒有什么有爭論的作品??赡茉u委們和讀者不太一樣,評委大部分是專家,而且都是在文學的專業里面,所以對很多問題的看法是比較一致的。但這是好事還是壞事?不好說。 我舉個例子,如果把我們60個評委換成60個讀者,結果肯定完全不一樣。如果換成豆瓣上面閱讀的網友來評,肯定又不一樣的結果出來。 鳳凰網文化:那您覺得現在茅獎評選結果和標準,和當代文學的發展趨勢相較,是更前瞻的,還是相對滯后的? 楊慶祥:我覺得茅獎一方面是帶有總結性的,也就是說它是根據茅獎的評獎條例和評獎精神,評判出來的過去四年中國長篇小說里面的成就。所以它首先是對過去四年的總結。但是在這個總結的過程中,我們也希望能夠為未來的文學發展提供一個參考性的東西。把未來的可能性也展示在這個名單里面,讓作家們看到這個名單以后,能夠感覺到未來的中國當代文學,還有多種的可能性,這也是評委們的一個訴求。但最后能不能達到,還要接受歷史的檢閱。 鳳凰網文化:那這次這個評獎是全封閉的一個環節嗎?大概是從哪天開始的呢? 楊慶祥:是,是全封閉。7月30號報到,十幾天的時間。 鳳凰網文化:這幾天全封閉的生活和評選流程,大概是什么樣子的? 楊慶祥:去年有一個采訪,我回答的特別詳細,在網上能找到。其實每年的情況是一樣的,就是閱讀、討論、吃自助餐、爬八大處。晚上吃完晚飯以后,大家爬個八大處,回來接著看小說,看完了第二天要討論,要投票,非常的枯燥。 鳳凰網文化:茅獎以前是非常重量的長篇小說獎,但是近幾年感覺公眾對茅獎的關注度有點下降了,好像茅獎對作品的加持力度也有點下降,不知道您怎么看待這樣一個現象? 楊慶祥:我覺得這個不應該是茅獎關注度低了,而是公眾對文學都沒有什么關注了。因為公眾根本就不太關心文學,我在評獎現場的時候,跟大家討論的時候,我也開玩笑說了這個話。我說我們主要是對我們的文學良心,還有對于我們作為一個以文學為職業的人,對我們職業的尊重和負責。 我說至于公眾,其實說實話,除了我們這個圈子里面,沒有幾個公眾會關注茅盾文學獎。而且我還舉了個例子,前一年去上海書展的時候,不要說茅盾文學獎了,就是我們那些認為經典作家的展位,也沒有幾個人去看。最后是一個非常年輕的,在我們看來完全不能稱之為作家的一個寫手,他好像是在網上有很多粉絲,他那前面排得人山人海地,去買他的書。這個就是這么回事。 鳳凰網文化:茅獎有個征集規定,得要作協的會員單位、出版社之類的單位申報。在文學創作日益個人化個性化的今天,為什么還要堅持單位申報制? 楊慶祥:我也沒注意到這個問題,不知道當時制定這個評獎條例的時候是怎么考慮的。如果覺得它對將來文學的發展不利,這種評選規則,將來可能會實現改革。什么東西都在根據情況的變化一步一步改革的。你這個說的很有道理,現在的寫作確實越來越個人化了,但是你也要同時注意到另外一個趨勢,你難道沒有覺得,這幾年我們的寫作也變得越來越體制化了嗎?好像這兩個是同時發生的。 鳳凰網文化:是有一些。 楊慶祥:好奇怪,對。 鳳凰網文化:其實參評的條件里還有一個,評獎年限里沒有成書出版的作品是不能參評的,對吧? 楊慶祥:是的。 鳳凰網文化:這會不會有可能是因為出版門檻的原因,把一些底層的寫作者,直接拒之門外了。 楊慶祥:你提的問題都很尖銳。也會有這種情況,但如果一個作品連出版都不能出版,它還能評上獎嗎? 只有兩種情況。這個作品是完全不入流的作品,出版社都不愿意給他出。還有一些像卡夫卡,他是天才的作品,大家還都看不明白,要等到歷史給他一個公正的裁決,但我覺得這都跟茅盾文學獎沒什么關系。是吧? 鳳凰網文化:網上有很多對茅獎結果的預測,整體感覺公眾對國內文學評獎沒有足夠的公正性上面的信任。您覺得茅獎在這方面有足夠的自信嗎?比如說在評選的時候,會不會因為一些單位之間的利益平衡,或者人情的東西,來影響它的結果呢? 楊慶祥:我想說的是,在目前中國的文學獎里面,茅獎應該是公信力最好的一個獎,我覺得在目前的這個環境下,在公平公正方面,它已經做到了最大化。 當年鳳凰網文化也曾經問過我,你對這些作品怎么看?我后來回答了一句話,這個話今天依然有效。“既然完美的作品只存在于上帝那里,那我們就只能達成世俗的妥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