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的高考結束,高三一年緊張的備考狀態告一段落,學生和家長們又投入到選擇專業的忙碌中。如今2019的招錄工作也基本到了尾聲,2020屆學生和家長接過了接力棒。 隨著眾多高?!耙訟I之名”特設專業,今年高考學子們又多了一項新鮮的選擇。在AI技術浪潮改變的求職市場的時代,如何明智地選擇大學專業,成為能把握良機的有準備的人?面對眾多高校開設紛繁多樣的AI類專業,又當如何謹慎地做出選擇呢? 01 AI與職業危機:積累從選大學專業開始每次新技術的浪潮都會帶來危與機。 隨著AI時代到來的,既有創造或新興的新職業,比如AI科學家、算法工程師;又有即將被AI取代的職業,比如股票交易員、打字員。且被AI取代的職業將遠多于創造的職業。 短期來看,選擇AI相關的職業將有助于獲得高薪和更有利的職業發展,尤其是在技術領域;長期來看,如果不能選擇合適的職業、培養自己相應的能力,甚至將遭遇被AI取代的危險。 如下圖所示,不同類型的職業被AI取代的幾率不同,而剩下的人類能夠較好保留的職業將主要分為三類: 綜合決策類:公司或組織的領袖,跨領域決策的頂尖專家。 創造類:各行業的頂尖專家,創意型人才,善用AI的人才。 服務類:應對AI無法處理的人際問題的工作者。越是綜合決策性的、創造性、人性化的工作越難被AI取代,越是重復性的、常規性的工作越容易被AI取代。 在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的時代,不僅軟件工程師獲得了很好的職業發展、并從中誕生了眾多創業領袖,也有大量適合各種專業背景的熱門業務崗位產生,包括產品經理、產品/用戶體驗/UI設計、運營、市場、新媒體、商務拓展等等。 在AI時代,新的技術浪潮、新的商業挑戰,也一定會創造出各種新的職業機會。 職業的積累,最好從大學專業選擇就開始;機會只會留給有準備的人。 02 AI專業就業前景可觀,文理科皆有機會來自不同渠道的統計中,有的稱中國人工智能技術人才缺口超過百萬級、有的稱缺口超過500萬。而2018年,中國高校每年畢業的AI技術人才僅有1萬多本科生以及1千多碩士博士,無論按照哪種口徑,缺口都顯得尤為巨大。 AI技術人才的搶手使得隨處可見高薪搶人的消息,并且這種情況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都不會改變。GMIC北京2018大會發布的《AI人才競爭力報告》顯示,AI平均年薪約33萬,穩超互聯網行業IT工程技術類年薪的平均水平。并且隨著AI技術的進步,AI相關的應用型人才以及非技術類人才的需求將會以更大規模的爆發。人工智能會在未來15到25年不斷成長、改變世界,它的整個產業鏈也會從CV(計算機視覺)走進NLP(自然語言處理),走向新的領域。 如果有志于在理工科發展,一定不要錯過學習AI相關技術;如果更喜歡文科或藝術,也一定要保持對AI應用的關注,積極尋找在AI領域公司非技術崗位中發揮自己專業特長的機會、或者更好的利用AI為自己的專業發展助力。 03 清北領銜35所高校增設“人工智能”專業2019年5月18日,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分別舉辦校園開放日活動,配合高招咨詢,推介大學和專業,備受矚目的人工智能專業成為兩校的宣傳重點。 據報道,開放日當天,清華大學人工智能學堂班(簡稱“智班”)宣布成立。由姚期智院士作為首席教授,2019級招收30名學生。低年級階段重點學習通過數學、計算機與人工智能等課程,高年級將通過交叉聯合AI+X課程項目的方式,使學生有機會將人工智能與其他學科前沿相結合。 同時,北大也宣布,將在2019級啟動“機器人工程”的本科生教育和培養。專業課程以培養學生掌握典型機器人動力學與控制、仿生結構設計、智能感知、人機交互、微納操作等技術開發應用為重點,培養未來面向機器人、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領域的人才。 清北作為國內頂尖學府,在AI專業領域投入了大量精力。與此同時,國內35個高校已經把人工智能作為新增審批本科專業。既有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這樣的雙一流名校,也有安徽工程大學這樣專業特色鮮明的地方高校,此外還有華南師范大學和長春師范大學2所師范類高校入選。 04 AI類專業填報三大考量:師資、升學、地域除了2019年這些“以AI之名”的特設專業之外,能跟AI產業打擦邊球的專業更是不少。根據教育部《2017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2018年新開設“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的高校達250所,獲批“機器人工程”專業的高校有60所。 面對眾多高校開設的AI或近似專業,有意填報這類志愿的學子和家長在選擇學校時要綜合考量一下三個因素: 1.師資力量。 AI是一門具有高度綜合性和交叉性的學科,在國內缺乏完整的學科教學體系和統一的教材、標準。且在國際化、產業端的高端人才搶奪態勢下,有能力從事人工智能研究的教師資源并不容易快速到位。眾多高校近一兩年新設AI類專業,可能只是把電子信息類和自動化類重新排列組合。所以在擇校時應優先選擇有人工智能技術研究歷史的高校,比如南京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西安交通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等,在課程設計、任課教師和教學質量方面比較有保障, 2.升學潛力。 2019年新設立的這一批人工智能四年制本科專業大多是為了培養應用型人才而設立的,但目前國內很多AI公司的核心崗位學歷依然要求碩士起步,本科畢業后繼續深造往往是大部分學生的畢業選擇。因此,就讀那些聯盟型或教育資源豐富地區的高校,自然能在考研時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以教育部直屬高校為主體的九校聯盟(C9)、卓越大學聯盟、北京高科大學聯盟中的院校,這些聯盟型高校相互之間的交流活動很多;雙一流、985、211等對體系內院校的認可度也更高。 3.地域區位。 產業基礎深厚、AI企業密集的地區能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與就業選擇。中國產業信息網的資料顯示,2018年中國人工智能商業落地100強企業企業總部位于北京的企業最多,達到49家;其次是上海,企業有22家;第三是深圳,企業為11家。其后依次是廣州、廈門、杭州、南京、蘇州、武漢、青島、重慶、成都。大學的選擇不僅決定了今后四年在哪里學習,也對事業的起點,人脈的積累有影響,所以如果要填報AI類專業,大學所在地的經濟活力也是要考量的一大因素。 AI時代的到來,不只是AlphaGo戰勝圍棋世界冠軍,不只是各國紛紛制定AI發展戰略。接下來幾年內,AI技術與應用將會以更快的速度廣泛而深入地影響年輕人的學習、擇校與求職。 對于有志于計算機類的同學來說,AI相關專業將是你最好的選擇,就像當年選擇做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技術。對于其他理工科類、以及文科和藝術類的同學來說,AI+X將會是你最有利的發展方向,因為AI行業將會在各行各業中應用、并創造出各種延伸崗位。 希望即將面臨填報志愿的學子與家長們,能夠在這個重要的岔路口,作出明智、謹慎的選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