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不久前那則新聞嗎?有個年輕人因為在微信里對客戶和領導僅回復“嗯”而被辭退。當時,關于微信禮儀的討論曾如火如荼。 如今,你的微信社交圈情況有好轉嗎?相信大多數人仍在微信里收到各種“不懂事”回復,也不時無意發過令人抓狂的信息。 除了不要只過分簡略地回復“嗯”之外,你還記得什么微信禮儀嗎? 職場中用微信溝通的主要圖的就是高效方便,可總有人會用“在嗎”開場然后就沒有下文。這種QQ時代流傳下來的打招呼方式,在微信時代已然成為最讓人反感的短語之一。 微信不像QQ那樣有隱身功能,當代人基本上隨時微信在線,不存在“用隱身裝沒看見”的問題。一時沒看到或者不便回復需要稍等的情況下,只發一個“在嗎”這種浪費時間的問題,毫無具體內容的表述,反而更增加了雙方來回來去溝通的次數,降低溝通效率,對方在有其他事情需要處理時可能還錯過了你真正的重要內容。 退一步說,如果別人真的是看到了卻不想回你,那單純問一個“在嗎”,不是更給了別人不回復的理由嗎? 如果實在非常急于確認對方是否看到留言,可以在最后追加一句“看到麻煩您反饋一下,有什么問題隨時找我,謝謝。” 微信的移動端和PC端都有非常便利的截圖發送功能,這讓一些人養成了截圖交流的習慣,殊不知很多時候這樣給對方造成了不便。 比如,我們在工作對接時常會需要發送電話號碼、證件號碼等,如果發截圖,那么對方在收到截圖后往往還要將圖中的文字、數字等內容重新抄寫下來,而不能一鍵直接引用,既麻煩,又容易出錯。這種時候,自己復制粘貼把信息內容直接發給對方,比截圖受歡迎得多。 再比如,工作中還經常需要發送表格,如果只是供對方查閱參考一下部分數據,不太涉及引用其中內容的問題,那么截圖就沒多大問題,比發送文件還省卻了打開的步驟。但是如果對方有較大可能需要復制粘貼數據或修改表格內容,那么就不要光發截圖,盡量發送文檔。 03 別只發截圖,說清你的意思 令人不快的截圖交流還有一種情況:沒頭沒腦只發一張跟其他人的聊天記錄、郵件記錄之類的截圖,沒有其他解釋說明,很久之后才想起來問一句你有沒有看到。似乎是想讓對方自己從圖片信息中提煉你想表達的信息和你的要求。 對方由于不清楚你跟別人溝通的前因后果,也不一定能從你和別人的交流對話中梳理明白,很可能一頭霧水不清楚你要表達什么。 職場溝通中,發語音微信音(特別是長語音)或者動不動就發起語音或視頻聊天,是一種典型的顧著自己方便而令人抓狂的大殺器。 首先,現代職場中很多人是對著電腦工作,微信溝通很多時候也是通過PC端,發語音很多時候需要對方再拿起手機去聽,額外增加麻煩;其次,有時候開會或者其他事情,對方也不便收聽語音;再次,含有重要信息的長語音,可能需要對方反復去聽,再記錄重點,容易產生錯漏,不如文字信息那樣一目了然。 所以,大家同是上班狗,互相體諒,多為對方考慮,能打字就盡量打字,不要不分情況就發語音。如果自己這邊實在不便打字,也盡量跟對方解釋一下情況,請對方體諒自己只能發語音。 另外,有些人會覺得,反正現在語音也可以轉成文字,影響不大。對于這種人,我們只想呵呵一聲,“請問你普通話考試是幾級啊?”——普通話不標準或者說的內容特別個性化,都會導致文字轉化的準確率下降,請不要太依賴文字轉換功能喲。 以及,在沒有事先約定或征求他人同意的前提下,直接向別人發起視頻通話也是不大受歡迎的行為。畢竟,視頻通話在很多人心中被微妙地視為一種“打擾”,而且對方當時的工作環境、工作內容很可能并不方便接聽。 慎用語音聊天功能,也別隨便發起視頻通話——除非你是領導,或者你是有錢的甲方爸爸。 這是一種職場人之間約定俗成、心照不宣的微信禮儀。 05 別隨便外傳聊天記錄,尊重自己和他人 背后碎嘴嚼舌是職場中一大禁忌,在線下交往中如是,在微信溝通中亦如是。 然而,微信中互相傳播聊天記錄卻是職場中比較常見的行為。甲乙兩個人對某項工作或者某件事情發表看法,其中甲截圖再發給第三個人丙繼續聊。這無形中可能就傳播了某些帶有私密性質的信息,而且由于第三人丙對截圖信息的理解可能存在偏差,容易導致丙對于未直接溝通的乙產生歧見。 這種互聯網時代的“傳話”,可能給工作和人際交往帶來不必要的麻煩,也可能造成別人對自己的誤會,或者給別人留下一個“不能守密”的印象。 因此,尊重隱私和商業秘密,別隨便外傳聊天記錄,既是對自己的保護,也是對他人的尊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