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02復旦大學醫(yī)學科普研究所 IMSPFU本文將向大家講述高血壓隨訪的目的、內(nèi)容與間隔時間等問題。 全文要點 1、高血壓隨訪的目的是評估降壓治療效果與可能的副作用,明確血壓控制是否穩(wěn)定達標,分析血壓控制不佳的原因及其他危險因素的變化。 2、高血壓隨訪的內(nèi)容包括: (1)測量血壓和/或動態(tài)血壓,明確血壓水平及達標狀態(tài); (2)詢問服用藥物的依從性,根據(jù)血壓的波動和藥物的不良反應進行降壓藥物的調(diào)整,并強調(diào)按時服藥,不得隨意停藥; (3)詢問患者生活方式改變情況,指導改善生活方式。 3、高血壓隨訪的間隔時間根據(jù)患者的血壓水平、心血管總體風險以及共存疾病決定。 (1)正常高值和白大衣高血壓者,每3個月隨訪1次; (2)高血壓1級、危險分層屬于低位、中危或僅服1種藥物治療者,每1-3個月隨訪1次; (3)新發(fā)現(xiàn)的高危及病情較復雜者隨訪間隔時間應較短,其中高危患者血壓未達標或者臨床有癥狀者,可縮短至2-4周隨訪1次; (4)血壓達標且穩(wěn)定者,每1-3個月隨訪1次; (4)服用至少3種降壓藥物,血壓仍未達標者,應考慮至高血壓專科進一步評估,排除繼發(fā)性高血壓與藥物依從性差等原因,調(diào)整降壓治療方案。 高血壓是我國乃至全世界最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也是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左心室肥厚、心房顫動、腦卒中、認知功能降低-癡呆、終末期腎病、外周血管疾病等心血管疾病重要且可治療的危險因素;但高血壓防治的重點與難點在于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長期有效控制。 目前,我國高血壓患病人數(shù)約2.7億,但高血壓的知曉率、治療率和控制率分別僅為51.6%、45.8%和16.8%。這預示著高血壓防治工作任重而道遠,而高血壓隨訪是提升高血壓有效防治率的重要手段。 1、高血壓隨訪的目的 高血壓隨訪的最終目標是通過提升高血壓的知曉率、治療率和控制率,從而促進高血壓的有效防治,達到降低腦卒中、冠心病等心血管病發(fā)病率與死亡率。 而高血壓隨訪的具體目的是評估降壓治療效果與可能的副作用,明確血壓控制是否穩(wěn)定達標,分析血壓控制不佳的原因及其他危險因素的變化。 高血壓隨訪的內(nèi)容 對于正常高值和白大衣高血壓者,隨訪內(nèi)容主要: (1)測量血壓和/或動態(tài)血壓,明確血壓水平是否達到高血壓診斷標準; (2)評估高血壓心血管風險; (3)詢問患者生活方式改變情況,指導改善生活方式。 通過上述隨訪,提升高血壓早期診斷率,并實現(xiàn)早期預防與早期治療。 對于高血壓患者,隨訪內(nèi)容包括: (1)測量血壓和/或動態(tài)血壓,明確血壓水平及達標狀態(tài); (2)詢問服用藥物的依從性,根據(jù)血壓的波動和藥物的不良反應進行降壓藥物的調(diào)整,并強調(diào)按時服藥,不得隨意停藥; (3)詢問患者生活方式改變情況,指導改善生活方式。 高血壓患者通過上述隨訪,提升高血壓治療率與有效控制率,降低高血壓帶來的心血管病危害。 那對于患者而言,自己也需要做四件事情: (1)家庭監(jiān)測血壓; (2)按時服藥,不能隨意停藥; (3)堅持生活方式干預; (4)定期至醫(yī)師那進行高血壓隨訪。 高血壓隨訪的間隔時間 高血壓隨訪的間隔時間,根據(jù)患者的血壓水平、心血管總體風險以及共存疾病決定。 (1)正常高值和白大衣高血壓者,每3個月隨訪1次; (2)高血壓1級、危險分層屬于低位、中危或僅服1種藥物治療者,每1-3個月隨訪1次; (3)新發(fā)現(xiàn)的高危及病情較復雜者隨訪間隔時間應較短,其中高危患者血壓未達標或者臨床有癥狀者,可縮短至2-4周隨訪1次; (4)血壓達標且穩(wěn)定者,每1-3個月隨訪1次; (5)服用至少3種降壓藥物,血壓仍未達標者,應考慮至高血壓專科進一步評估,排除繼發(fā)性高血壓與藥物依從性差等原因,調(diào)整降壓治療方案(見表1)。 表1:高血壓患者隨訪管理 如果你的血壓偏高或者已有高血壓,請認真做好三件高血壓隨訪事情: (1)家庭監(jiān)測血壓; (2)按時服藥,不能隨意停藥; (3)堅持生活方式干預; (4)定期至醫(yī)師那進行高血壓隨訪。 關注、正視血壓,也更需要堅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遠離高血壓、降低自身心血管病風險! 關于高血壓那些事兒,我們將在后續(xù)的高血壓系列科普文章中一一展開,敬請關注。 參考文獻 1. 《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修訂委員會. 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8年修訂版).中國心血管雜志,2019,24(1):1-46. 2. Bryan Williams, Giuseppe Mancia, Wilko Spiering, et al. 2018 ESC/ESH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rterial hypertension. European Heart Journal, 2018, 39(33):3021-3104. 本文來源:復旦大學醫(yī)學科普研究所 IMSPFU 本文作者:劉明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yī)院 本文校稿:姜紅,潘志剛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yī)院 《復旦大學 醫(yī)學科普研究所》專欄 · 第七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