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簡稱ITP,是因體液和細胞免疫異常介導的血小板破壞增多、生成不足,臨床以出血紫癜和/或倦怠乏力為主要表現,系常見的出血性疾病。 由于西醫治療方法的局限性,臨床療效不盡如人意,而中醫辨治確有效果,少有不良反應,尤其改善癥狀與生活質量,得到病患的普遍喜歡與易于接受,在我既往診療辨治基礎上,秉承國醫大師經驗,不斷融入調肝扶脾和血療法,期望進一步充實并完善李達大夫辨治經驗體系,有助于服務病患,造福人類。 通過搜集國醫大師辨治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相關資料,加以整理并綜合評述,借“好大夫在線”平臺介紹給諸位病患及其家屬,旨在學習并傳承寶貴經驗,不斷提高辨治水平與臨床水平。
從“虛、實”角度辨治 從實辨治: 以瘀熱立論:周仲瑛認為本病系肝腎虧虛、陰血不足,或脾腎氣虛、統攝無權為基礎,均有瘀熱內蘊而致血失歸藏、血溢脈外導致紫癜病證;周老在遵從《血證論》之學術思想“止血、消瘀、寧血、補虛”的基礎上,提出涼血化瘀之基本治療大法:清血分之熱、散血中之瘀、解血分之毒和止妄行之血;其中涼血化瘀為ITP基本治法; 以熱毒立論:張琪認為ITP初期多為熱毒蘊結、迫血妄行,中后期往往耗傷氣血、損及脾胃,導致脾腎虧虛而統攝無權,相火妄動而熱迫血行的虛實夾雜之候,張老在本病初期治以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中后期多以健脾補腎為法。 從虛辨治: 補脾論:李振華和顏德馨都主張從脾論治;李老認為本病以脾氣虛弱為基本病機:脾氣虛弱,運化無力,氣生無源,氣衰而固攝功能減退,血液失去統攝而導致出血;常以健脾益氣、補血攝血為基本治法;對于病情頑固者,需守法守方,方臻痊愈;顏老認為ITP急性型多由營血熱毒或胃熱灼絡,迫血妄行,治以涼血止血;慢性型多由脾虛不攝,血不循經溢于絡外,治以健脾攝血,亦有腎虛火旺,擾亂營血而離經妄行者,治以滋陰降火。 調肝扶脾論:郭子光認為本病慢性型屬于虛證,主要是肝氣虛損,疏泄不及,加之脾失統血,血溢脈外,瘀滯成斑,因此本病的病機為肝脾虛損,瘀血阻滯;如果肝脾虛損未糾正,纏綿不愈,發展為陰損及陽,病久及腎;郭老采用養肝健脾,活血化瘀法治療本病,還要分清病變是在肝脾,還是在腎精的層次,治療方能更有針對性。 填精調血論:任繼學認為ITP為臨床難治之疾,現代醫學以糖皮質激素為治療該病的首選藥,糖皮質激素相當于中醫理論中的“壯火”,壯火食氣,它可以“點燃”人體中的能源物質——即腎中真精,腎中真精受“激素”激發而虛越于外,故可暫時與邪抗衡,而使疾病假愈;但日久必將耗竭人體的精氣,使人體陰虛火旺,進而陰損及陽,終至陰陽兩虛、精氣枯竭,產生人體的“能源危機”。任老采用填精調血為本病基本治法;具體以填補精髓、養血活血、降氣瀉火收功。填精即是扶助命門正氣以祛邪,調血即是補血活血使好血歸經,配合調理脾胃之藥,使血有化源。
按語評價 國醫大師經驗,本病的發生與肝、脾、腎密切相關,這與筆者多年來探索的經驗不謀而合,通過進一步秉承名醫大師經驗,逐漸從既往調肝扶脾辨治,深化演變為調肝扶脾為主,佐以益腎為輔治療方案;依照病患初始發病、持續減低、慢性難治及其兒童、成人、老年等不同疾病與年齡狀態,予以分層辨證施治,初始調肝為重,持續加大扶脾,慢性難治佐以益腎辨治;兒童健脾扶正,輔以調肝,成人調肝扶脾并重,老年病患積極益腎健脾,輔以調肝辨治;期望逐漸實施臨床辨治,以利于進一步提高療效。
實踐潛方用藥體會 清熱祛邪: 周老在臨床上將涼血化瘀貫穿疾病治療始終,常采用經驗方“丹地合劑”(水牛角、生地、丹皮、赤芍、大黃、山梔、紫珠草等)作為代表方劑,方中水牛角、大黃為君,水牛角清熱涼血解毒,大黃清熱瀉火,涼血逐疲,二藥相合互補,更能加強該方的涼血化瘀作用。生地、丹皮、赤芍為臣,生地滋陰清熱,涼血止血,丹皮瀉血中伏熱,涼血散疲,赤芍涼血活血,和營泄熱,三藥相互協同,可以更好地發揮君藥的功效;佐以山桅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取紫珠草為使合諸藥以加強涼血止血作用;諸藥合用,具有涼血而不凝澀、活血而不動血、解毒不傷正、止血不留疲的特點;周老方藥中好用腫節風、花生衣,經現代醫學研究此二物有調節機體免疫功能、治療血小板減少之作用,可以收到桴鼓之效。 張老針對ITP初期血熱妄行,常用犀角地黃湯加味:紫草、牡丹皮、生地黃、側柏葉、仙鶴草、小薊、蒲黃、當歸清熱涼血,活血散瘀;焦梔子、金銀花、連翹清熱解毒;茜草、海螵蛸、蒲黃止血;以桂枝、白芍、玄參、麥冬、當歸、甘草以酸甘化陰,養血生津;如此相伍,則熱毒得解、血止瘀散,中后期虛實夾雜治以健脾補腎,兼以涼血收斂止血;調脾不可過用香燥之品,以免傷津耗液,影響氣血生化;補腎不可過用滋膩礙脾之物,以免造成脾氣呆滯。
按語評價 上述二老經驗,強調清熱涼血、解毒化瘀辨治,筆者在秉承國醫經驗之時,不是一味照搬,而是結合自己多年來的臨床體會與用藥感悟,區分外感之熱、內蘊之熱,外感有風熱、濕熱等之分,內蘊之熱有毒熱、瘀熱等之分,諸如此類之別,分而辨治于疏風清熱、清熱利濕、清熱解毒、活血清熱等等,在應用腫節風、生地黃、紫珠草、牡丹皮、商陸等方面形成經驗并獨具特色等;至于花生衣,由于臨床不易找到,建議病患煲湯中加入紅皮花生。 扶正補虛: 李老常以健脾益氣、補血攝血為基本治療大法。喜用歸脾湯加減,白術、茯苓、黨參、山藥炙甘草健脾益氣,使脾健以統血;合紅參、黃芪大補元氣,取“陽生陰長”之意,互相資助,使氣充足以攝血;當歸益氣生血;熟地黃、白芍、阿膠、枸杞、杜仲補血生血,補精益髓;川芎、雞血藤、丹參行氣活血消斑,仙鶴草、黑地榆止血。陳皮理氣開胃,使補而不滯。補氣而不傷陰,養血而不滋膩,使脾氣旺盛、形神得充,血循經脈而紫癜痊愈。顏老針對慢性型以補氣益損、引血歸脾,常用黨參、黃芪、白術、茯苓、當歸、龍眼、熟地、白芍、炙草、棗仁、升麻等,病甚可加入人參,以防血脫,酌加炮姜、牛角腮、白及等,或以滋陰降火、涼血散血,常用熟地、龜甲、知母、黃柏、茜草、地骨皮、丹皮、阿膠、女貞子、旱蓮草、銀柴胡、升麻等。 郭子光提出ITP以肝脾虛損為主的觀點,常用調理肝脾為基本治法。喜用薯蕷丸合清熱地黃湯加減(甘草、山藥、大棗、阿膠、水牛角粉、丹皮、生地、雞血藤、旱蓮草、仙鶴草、黨參、枸杞、桂圓肉、谷芽)調理肝脾、養陰清熱,雞血藤、大棗、阿膠、仙鶴草等有促進血小板生存與釋放的作用;水牛角粉、甘草、丹皮、山藥等有一定的抑制免疫抗體形成的作用,常較大劑量施用。 任繼學采用填精調血為本病基本治療大法;以填補精髓、養血活血、降氣瀉火收功。填精調血常用方藥:①岷當歸
按語評價 上述國醫強調補虛治療,多從健脾益氣、補腎填精角度辨治為主,配合調肝,常用歸脾湯、地黃丸為基本方藥加減施治;筆者秉承學習國醫經驗,有機融入既往經驗之中,對于體弱年老、慢性病久者,需要注重扶正補虛之力,主要在于健脾益氣與補腎養血,常用黃芪、參類、仙鶴草(既有收斂止血,又具扶正補虛效果,筆者常常大劑量應用),棗類及其甘草等藥味促進補益健脾;如果補腎藥味有膠類,為防補膩,脾腎雙補,亦即在滋膩補腎之中,加入健脾和胃之味有益。
討論 國醫大師耕耘數十載,積累豐富經驗,是在大量臨床實踐基礎上產生的,以辨病為基礎,結合病患臨床表現的不同隨癥加減施治,療效顯著,已使不少的ITP患者受益,獲得不錯的生活質量和血小板穩定。 對于ITP治療的策略,現代醫學已由既往“免疫抑制”為目的轉變為“提高生活質量”方面。國醫大師治療ITP的臨證經驗,無疑是極其寶貴的源泉。筆者指導研究生曹遠芳通過搜集、復習、綜述、總結相關文獻撰寫的論文“國醫大師辨治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已經發表在《新中醫》雜志,在此基礎上,加以簡略,并附上筆者點評按語,僅供病患及其家屬得以感受中醫大家們博大精深辨治思想與經驗,筆者不斷學習、感悟、秉承國醫大師經驗,融入自己既有的經驗之中,期盼進一步幫助病患提高臨床效果。
溫馨提示: 上述文章涉及治療用藥經驗,不宜盲目照搬采用,建議在當地中醫醫生指導下辨證加減應用,如果方便,歡迎來診,幫助調理。 衷心期望病患早日康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