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書,指的是漢字的六種造字法,分別是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和假借,最早應該是出現于漢代學者許慎的《說文解字》一書中。許慎之前,應該就有六書的說法,但是沒有系統的歸納和整理乃至運用。許慎應該是六書的規范者,集大成者,而不是發明者。《說文解字》是漢文字的第一部字典,是用篆書寫成的。《說文解字》的成書,也可以認為是“六書”理論和運用的成熟標志,也就是說,六書,它的成熟是對篆書造字法的的成熟,是用六書解釋篆書文字的成熟。當其他書體出現的時候,用六書來解釋,并不合理,比如楷書出現時,不同的篆書構字部件可能會表現為同一個偏旁,比如“春”字和“奉”字, “春”字的篆書和楷書對比 “奉”字的草書和篆書對比 它們都是春字頭的字,但是,它們的篆書卻不是同一個字頭,能用六書來同時解釋這兩個字嗎?所以,好多人寫篆書的時候,用楷書往回類推篆書的時候,不小心就會犯“依楷造篆”的錯誤,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有人用六書來理解楷書的造字法出現了問題!再比如草書出現了,里面的文字,有些字極其的相似,差別細微,有的干脆就是符號,比如“卿”字,就是這么一個符號 “卿”字的草書寫法就是一個符號 用六書怎么解釋?再如“頓首”,兩個子就分不開,就是一個符號表示兩個字,怎么用六書解釋? “頓首”兩字草書的符號化寫法 再回到楷書的六書解釋,我們看幾組字。先看一下“上下”這組字, 篆書是用一長橫表示地平面,上面畫一短橫,表示上面, “上”字的大篆寫法 如果下面畫一個短橫,則表示下面,應該是會意字吧! “下”字的大篆寫法 但是,楷書寫成這個上下長短橫的樣子,還能會意嗎?再看“左右”這組字,篆書也是會意字,本來畫個左手表示“左”, “左”字的大篆寫法 畫個右手表示“右”, “右”字的大篆寫法 但是,楷書左右手都變成了一個樣子了,都是橫和撇這兩筆了,只好加個區別符號了,這該怎么會意呢?再看個“泉”字,篆書是會意的獨體字,用《說文解字》的觀點應該屬于“文”,但是到了楷書里面,是合體的,合體就應該屬于“字”了,它該屬于六書的哪一種呢? “泉”字的篆書和楷書寫法對比 再看一些其它偏旁,比如窄玉旁,叫“王字旁”的應該不是少數吧!這說明,用六書解釋發生了混亂,把“玉”和“王”混到一塊去了!也就是說,從楷書的字形上,已經無法解釋漢字了,用六書解釋,只能回復到篆書的狀態!類似的還有“肉月旁”,叫“月字旁”的應該很是不少吧!同樣的“月”字部件,有的表示“月亮”比如“明”, “明”字的“月”表示月亮 有的表示“肉”字旁,比如好多和身體有關的字,像“膽,肘”等等, “肘”字的“月”表示跟身體有關 有的跟“肉”和“月亮”都無關,比如“前”字,“前”字的“月”表示小“舟”。 “前”字的篆書寫法 “前”字的“月”表示小“舟” 你沒有文字學基礎,看到這幾個“月”字部件,能用六書來解釋清楚嗎?都得回到篆書才能解釋清楚!所以,六書是用來解釋篆書的工具,用來解釋其他書體,并不合適。當然,在繁體字里面,好多的字都跟篆書關系密切,有好多的字能跟篆書發生關系,許多的字還是可以用六書解釋的,還不能說繁體字的楷書就不是六書體系。比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說當“悅”講和讀,這是通假,是六書中的形似假借,“蚤”和“早”就是同音通假的假借現象。 古文里“蚤”和“早”常通假 有人說六書是“四體二用”,四個造字法,兩個用字法,假借和轉注沒產生新字,其實有些字沒產生新字,臨時借用了一下,也有些字,屬于“久借不還”,本字反而成了常用的意義字了,而原來意義的字,不得已只能重新造個新字了,這就產生了新字,比如“其”字,本來表示簸箕,讀作“擊”,由于本意用的少了,最初的本意只好再加個竹字頭,寫作“箕”了!其字的最初讀音反而成了化石讀音了,存在于人名的“酈食其”,現代漢語詞典的“擊”字讀音就標注了個人名讀音!轉注產生的新字倒是比較少,都用于文字互訓,比如“老”即“考”,“考”即“老”,考、老互訓;蒲桃,就是葡萄。 文字的發展,是朝著簡單化,符號化,規范化發展的,目標是便捷,唯一,以便于交流和不產生歧義,所以,簡化和規范一直伴隨著文字的發展。新中國成立后,對漢字進行了兩次簡化,第二次簡化的字叫做“二簡字”,已經停止使用,也不好說就是廢止,因為停用的時候沒把話說絕對,說不定那天還會啟用。第一批簡化字現在成了規范字。 鑒于六書的歷史局限性,簡化字的生成方法也就不局限于六書了,而是用了部件造字法,所以,簡化字的好多漢字,用六書是解釋不通的,要解釋這些漢字,得回到繁體字乃至篆字才可以,因為那才是文字的源頭,是六書的發源之地。 當然,現在的漢字系統也不是完全拋棄了六書系統,而是不局限于六書,也就是用六書造字,也用其他方法造字,新中國的造字方法基本上是部件造字法,部件有偏旁,有的不是偏旁,或者說,偏旁都是部件,部件不一定是偏旁。比如“盡”字、“棗”字和“寒”字,下面兩點是部件,但不是偏旁。 “盡、寒、棗”字兩點的含義各不相同 偏旁、部首和部件的含義是不同的。“鳳、樹、雙、圣,觀”等這些“又”字,基本上是個符號,是構字部件,沒有六書含義, 部件“又”就是作為造字部件使用 “風、趙、區”的小叉子,都是同一個部件。 “小叉子”作為造字部件使用 也有利用讀音造字的,很少,“羥”、“烴”,就是各取原來字的表音部件,合成新字連讀,表示新字是由讀音而來的合“音”字,而不是合“體”字。合音現象古代也有,比如“諸”,就是“之于”的和音。由合音產生的漢字就用六書就不好解釋了!漢字合音連讀的現象比較少,方言里有,比如邯鄲一帶的“弟兄們”合讀為“丁們”,但這樣的合讀沒有專門的字來對應。 總結一下我們現在使用的規范漢字的來源,大致有如下幾種:1,傳承原先已有的漢字。2,簡化原來的漢字。3,合并原來幾個漢字為一個,并簡化。如:蓬松的“松”和松樹的“松”,頭發的“發”和發財的“發”。4,草書的楷化。5,對漢字進行細致分工,規范每個漢字的使用,如“早”字和“蚤”字。6,根據六書理論創造新字,如發現了新元素,比如“锝、釹”等字。7,政府規定。使用那些字和不使用那些字,政府進行規定。比如使用“她”字卻不使用“妳”字,使用“您”字卻不使用“怹”字,地名“盩厔”改用“周至”。8,使用約定字,比如“砼”字。10,改造使用俗體字,比如“體”字,本來時“笨”字的俗體字,改讀為“提,三聲”,不再讀“奔”,意義和讀音都進行了改變。11,符號化簡化漢字,比如“蘭”字,“兩點一橫”時草書楷化的符號,兩橫表示草字頭下還有東西,是個減省符號。12,給有讀音沒對應字的讀音指定一個規范漢字,就時利用讀音造字。比如“烴”字時“碳氫”的合音字。再如群眾中讀音字形各異的“莙荙(蔬菜名)”。13,對書寫字形進行規范化。比如“梁”字的右上角的“刀”字左右各一點,不是“刃”字。14,部件化造字。有些部件只是為了字形的相對完整,并沒有六書的實際意義。15,基本不再使用六書中的“轉注”和“假借”造字法。比如“葡萄”就是規范用法,不再使用“葡桃、蒲桃、葡陶”等詞語。“考”和“老”各自進行細致分工,不再互訓。另外,六書雖然是傳統的造字法系統,但是,既然是作為“字”的系統,字是有讀音的,自然六書還有一個很重要卻被人們忽略的一個很大的組成部分:讀音部分。六書系統中,讀音的標注用的是切音法,到民國時期到解放初期,用的基本就是注音法,現在我們用的是拼音法。六書系統下的漢字檢索基本上是部首檢字法,我們現在的漢字系統中,漢字的檢索有好多種,保留了部首檢索,增加了現在很常用的拼音檢索,漢字科學系統中還有一個很常用的區位碼檢索系統,當然還有其他的檢索方法,比如四角號碼等等。 你還認為我們現在使用的漢字是傳統的“六書”系統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