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頭冷痛,天熱也得戴帽子,患者頭部特別怕冷,一年四季都要戴帽子。病因為虛癥,炙百會穴上星穴。 02、 頭冷痛,前額痛,受寒時疼痛加重,頭部畏風怕冷,常要戴帽子,天冷鼻塞呼吸不利,可分辯氣味,天熱時癥狀消失.病因為氣虛血瘀,炙百會穴,上星穴,撥揉風府風池穴。 03、 頭目昏沉,精神不振,全身無力,病因為心理壓力過大,休息不到位,點揉后溪穴3分鐘,后溪為督脈之會穴,上通頭部可使人精神振作。 04、 偏頭痛,為少陽膽經循環不良,取小腿外側,陽陵泉穴至光明穴,刮痧法或撥法(瀉法)。 05、 酒后頭痛,點搡率谷穴,盧息穴,百會穴,撥揉后頭斜方肌起止點心,淺拿肩井穴。 06、 視物不清,好象被云霧庶住,病因為肝虛引起的癥狀,點揉太沖穴300次 07、 聲音嘶啞,病因為感冒咳嗽起因咽痛,捉拿法,強刺激大椎穴,定喘穴,天突穴用捏揉法。手三里用擦法。 08、 落枕,手部落枕穴,人中穴、風府穴強刺激。 09、 背痛,直取大椎穴旁開5分處,后溪穴,外關穴強刺激。病因為寒凝后背。 10、 急性腰扭傷,直取承山穴雙側上臂扭傷穴,太沖穴強刺激.活動腰部。 11、百會——諸陽之會! 頭為“諸陽之會”、“百脈之宗”,我們頭頂的百會穴,是各經脈氣血匯聚之處。其穴屬陽,又陽中寓陰,故能通達陰陽脈絡,連貫周身經穴,對平衡肌體陰陽意義重大。 12、肺俞——補肺氣! 心臟主血,肺臟主氣,肺俞穴對氣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它可以調理人的肺氣,補虛清熱,特別適合呼吸系統及與氣有關的疾病,比如咳嗽、氣管炎、哮喘、嘔沫、癲疾、喉痹等。 13、脾俞——調脾氣! 脾俞穴是足太陽膀胱經中的穴位,位于人體的背部,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左右旁開兩指寬處。脾腧穴的名字,顧名思義,當然與脾臟很大關系,但它為何會跑到膀胱經上去了呢? 14、膻中——平心氣! “膻中者,為氣之海”,膻中穴容納人一身氣機,于胸悶、咳喘、吐逆、心悸等癥狀均有立竿見影的緩解效果,同時還有助于調理慢肝病及性支氣管炎,經常艾灸此穴,可助人體打開“氣閘”,讓全身之氣通行無阻。 15、氣海——氣之源頭! “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人要補氣,氣海穴就不得不提,就像它的名字一樣,氣海穴是匯聚人體一身之氣的地方,是人體中央,是生氣之源,道家常說的下丹田,實際上就是指以氣海穴為中心的一片區域。 16、關元——壯元氣! 關元穴在下腹部,臍直下三寸,三寸的取法并不是要用尺子量,而是用自己的手量。將拇指之外的四指并攏,以中指中間一道橫紋為準,四指總共的寬度即為“三寸”。 17、足三里——長壽氣! ![]() 中醫認為,人體最多氣多血的經絡是胃經,而足三里又是胃經的主要穴位,它具有調理脾胃、補中益氣、通經活絡、疏風化濕、扶正祛邪之功效。艾灸足三里,可激發氣血的生化與運行。 18、懸鐘穴——調和血氣! 懸鐘穴位于小腿外側,在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緣,屬足少陽膽經。懸鐘又叫髓會和絕骨,顧名思義,它與骨、髓關系密切,負責人體骨髓的匯集,對骨及髓方面的疾病有調理之效。 19、太溪——養腎氣! ![]() 太溪穴是腎經原穴,腎臟元氣居住的地方,具有滋腎陰、補腎氣、壯腎陽、理胞宮的功能。凡由腎虛引起的癥狀,如腰酸痛、頭暈、耳鳴、脫發、齒松、哮喘、性功能減退、習慣性流產等,艾灸該穴均有立竿見影的效果。 20、涌泉——補腎氣! ![]() 《黃帝內經》中說:“腎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涌泉穴是腎經之氣的源頭,腎氣從這里出來,涌向人體周身各處,涌泉穴可益精補腎、滋養五臟六腑,在人體養生、防病、治病、保健等方面均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經常按摩此穴位,可活躍腎經內氣、固本培元、延年益壽,特別對于神經衰弱、精力減退、倦怠無力、婦科病、失眠、嗜睡癥、高血壓、暈眩、焦躁、糖尿病、過敏性鼻炎、更年期障礙、畏冷等疾病,均有不錯效果。 21、感冒初期,流鼻涕,全頭刮痧,點揉合谷穴,風府風池穴。 ![]() 22、腹瀉,病因為受寒引起腹瀉,大便如水,一天幾次,體溫正常,隔鹽炙,神闕穴,神效。 23、腹瀉,食物中毒,足部反射療法。腎、腎上腺、腹腔神經叢,脾胃,結腸肝膽反射區,加補糖水鹽水。 ![]() 24、夜尿多,腎虛,刮捏手小指,炙或點揉夜尿點。(小指末節中間) 25、痛經,點揉昆侖穴,太溪穴,撥揉踝后大筋,病因寒瘀肝脾、任沖脈。 ![]() 26、手指麻木,病為風寒瘀阻手指經絡,灸少商穴外關穴。 ![]() 27、手腕以下至手指稍麻木,病因為風寒如表絡,炙太淵穴,全肘以下至指稍刮痧。 ![]() 28、肩周炎,手臂不能上抬,取條口穴,承山穴,強刺激,病因為寒入陽蹺。 ![]() 29、肩周炎,人老體衰,筋脈失養,致使肩關節運動障礙,刮痧活血肩周,點揉強刺激天宗穴3分鐘。 30、打隔,因暴飲暴食造成隔肌驚攣,取足反射區腦垂體,胃食道,胸膈反射區。 31、眼袋穴——承泣 32、魚尾紋穴——瞳子髎 33、噩夢穴——厲兌 34、肚子痛穴——下巨虛 35、胃腸炎穴——天樞 ![]() 36、膀胱炎、前列腺炎、腎炎穴——水道 37、嗓子失聲穴——大鐘 38、黑眼圈穴、皮膚增白穴——四白 39、減肥穴——帶脈 40、月經不調穴——水泉、帶脈 41、腦供血不足穴——解溪 42、糖尿病穴——腕谷 43、扭傷穴——大包 44、厭食、脫發穴——太溪 45、便秘穴——帶脈 46、過敏性鼻炎穴——迎香 47、腦血管穴——瘛脈 48、網球肘穴——少海、肘髎、尺澤 49、手麻穴——支正 50、坐骨神經穴、脊椎病——后溪 51、腰椎盤突出穴——筋縮 52、美容穴——天容 ![]() 53、急性咽喉腫痛穴——少商、關沖、涌泉 54、慢性咽炎、咳嗽穴——天突、尺澤 55、急性扁桃體炎穴——中渚 56、咳喘穴——中府 57、夜間 咳嗽穴——魚際 58、補氣穴——經渠、氣海 59、感冒、白內障穴——肩髃 60、明目穴——中渚 61、乳腺炎穴——天池 ![]() 62、白發穴——浮白 63、膽囊炎穴——日月、肝俞 64、暈車穴——關沖 65、疲勞穴——液門 66、急性胃痛、急性腸炎穴——曲澤 67、高血 脂穴——環跳 68、腰酸穴——風市 69、化痰穴——豐隆 70、慢性肝炎穴——三陰交 71、 抽筋、扭筋穴— —陽陵泉 72、消化不良穴——率谷穴 ![]() 73、蕁麻疹穴——太沖、風池 74、鼻出血穴——內庭 75、痛經穴——蠡溝、帶脈 76、口腔潰瘍穴——間行 77、瘙癢、調節血液穴——血海 78、腰背痛穴——委中 79、肌肉萎縮穴——大都 80、心臟供血不足穴——神道 ![]() |
|
來自: 老王r3bwfkume5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