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跟朋友帶孩子出去玩,一路上我家臭兒子都在鬧著說熱,吵得我很焦躁。而朋友家的小姑娘,雖然也熱得滿頭大汗,可一句抱怨都沒有。我問她怎么不發發牢騷?小姑娘說:“阿姨,你跟媽媽要照顧我們,還要拿大包小包的東西,更熱更辛苦。我要是再吵鬧,你們不是更熱了嗎?” 小姑娘幾句話,立馬把我的煩躁一掃而光,不得不說她這情商高、會說話的表現,真是甩我家臭兒子幾條街。相比我家腦瓜聰明、學習好的臭兒子,我倒是覺得這小姑娘長大更有出息。因為,有時情商比智商更重要。 哈佛大學教授曾做過研究:一個人的成功,20%靠的是智商,而80%靠的是情商。情商,包含了會與人良性溝通、會處理各種復雜的社交關系,更包括了人們:情緒認知管理能力、自我激勵能力和抗挫能力。而這3種能力,是人們取得成功的關鍵。對于孩子來說,情商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后天的培養。 0-5歲是培養孩子情商的關鍵期,而父母是最好的老師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丹尼爾戈·爾曼表示,人的情商(EQ)開啟得很早,嬰兒時期就已經能夠感受和學習,童年時期逐漸形成。而0-5歲,是孩子腦部發展一生中最快速的時期,尤其是在情感能力的學習方面。 他與同事進行的一項研究表明,在孩子5歲之前,父母就開始訓練他們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那么在孩子8歲時,身心狀態會更好,其學習能力、社會交往能力也會更強。 英國一項持續50年的情商研究也發現:孩子在幼年時期表現出高情商,成年后往往更容易事業成功、生活幸福。而孩子5歲前,學習高情商最好的老師是父母,最佳的學習氛圍就是家庭氛圍。 以下3種家庭,更容易養出高情商的孩子,奧秘源于父母“懂合作” 1.父母相愛的家庭 鄰居家小姑娘,給人的感覺特別愛笑,特別溫暖,與小朋友相處情商也特別高。之前,我以為是她父母教育的好,后來才發現是她父母相愛又“懂合作”,言傳身教的好。有一次,鄰居夫妻買菜回來,妻子發現買的一兜雞蛋忘在了超市,正想埋怨丈夫粗心。沒想到,丈夫卻一臉微笑,舉舉懷里的女兒說:“你看,我懷里有一只可愛的'小雞’,我只想把她抱回家,怕走丟了,就忘了拿一兜雞蛋的事了。別急,我再去買。” 簡單的幾句話,就讓妻子破涕為笑,避免了一場“你粗心大意”、“我手里抱著孩子”的相互指責式的爭吵。在這樣的氛圍中,即便夫妻倆鬧矛盾,也能溫和化解,孩子潛移默化也學到了高情商的處理方式。 父母相愛的家庭,二人相處日常大多是親親、抱抱、相互贊美、彼此欣賞的暖人表現。在這種家庭氛圍中,如果父母發生矛盾,首先不會肆無忌憚地發泄情緒,而是會認知和管理自己的情緒,用更加溫和的方式婉轉表達出來。因為相愛,彼此還會顧及對方的感受,凡事會站在對方的立場考慮問題,進而會找到一個讓彼此都舒心的方式解決問題。 所以,在父母相愛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更容易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進而掌握情緒認知和管理的能力,性格會更好,情商也會更高。 2.父母懂得反思、自省的家庭 哈佛大學研究學院的發展心理學家Nancy,在長期調研實驗中發現: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方式,會影響孩子的表現。但孩子未來究竟會變成什么樣子,取決于父母是否懂得“對癥下藥”,也可以說因材施教。 比如:外向的孩子適合引導和共情;內向的孩子,適合鼓勵和贊美。但是,人不是生來就會做父母的,總有在教育上南轅北轍,走錯路的時候。所以,此時若父母懂得反思、自省,對孩子來說影響深遠。而,其中一方面的影響,就在情商。 父母相互配合,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相互探討、糾錯、反思、自省,可以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真誠與尊重,也能讓孩子坦然接受自身的不足、發現自我的優勢,進而自我激勵,不怒不燥。這,就是高情商的表現。 3.爸爸參與度高、懂得配合媽媽的家庭 現代育兒,大多是“喪偶式教育”,爸爸們總缺席孩子的成長。但是,世界衛生組織的一項研究指出:一個孩子,若每天平均能與爸爸共處2小時以上,會比其他孩子情商更高,男孩更像男子漢,女孩長大更懂得如何與異性相處。 哈佛大學一項連續進行了12年的研究也證明:爸爸參與度高的家庭,孩子一般情商較高,而且性格上更加勇敢和堅強,抗挫能力也強,人際交往方面也不會太差。 畢竟,男女在行為處事的表現上各有不同,有時候爸爸在孩子情商上的影響,是媽媽做不到的。所以,一個家庭里,若爸爸參與度高、懂得配合媽媽,那么對孩子的情商培養會有很大影響。 家長們,你家屬于哪種家庭呢? |
|
來自: 雅博學苑 > 《親子教育,蒙以養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