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眼里有小人,小人眼里無君子” 兼論為什么“偽君子斗不過真小人” 俗話說得好:“君子眼里有小人,小人眼里無君子。”正因為君子眼里有小人,對小人始終飽含善意,小人才會不打自倒,君子才能不戰而勝。原因絕非陰謀詭計,而只在于小人就是小人,他的“能量”層級決定了他必定要自己折騰自己、自己打倒自己。“上帝無言,百鬼猙獰。”此話甚好,充分彰顯大道君子的氣勢。 ——題記
你越把他當人,他越不把你當人 你或許關愛某個人,但如果這個人還沒有承認你的話,他可能不會認為你在關愛他,而是認為你有求于他。
你或許尊重某個人,但如果這個人還沒有承認你的話,他可能不會認為你在尊重他,而是他本來就比你牛。
你或許對某個人十分謙虛,但如果這個人還沒有承認你的話,他可能不會認為你真的謙虛,而會認為你本來就不懂。
你或許對某個人以誠相待,但如果這個人還沒有承認你的話,他可能不會認為真的誠實,而會認為你幼稚可欺。
你或許與人為善,待人仁和,但如果這個人還沒有承認的話,他可能不會認為你真的仁善,而會認為你懦弱無能。
你或許娓娓道來,亂石鋪街,但如果這個人還沒有承認你的話,他可能不會認為你真的“形散神不散”,而會認為你又散又雜又亂。
……
我想,每個人或多或少會有這樣的經歷或體驗,極端的,你越把他當人,他越不把你當人。
永恒的是且只是價值的博弈 這樣的經歷或體驗印證了從“注目禮”推演出的第一條定理:人與人的基本關系是承認的斗爭——“注目禮爭奪戰”。就像臺灣作家吳若權曾說到的,窮人戴鉆石,人皆以為是玻璃;富人戴玻璃,人都認為是鉆石——一個人的價值若不被對方認可,戴鉆石也會被認為戴玻璃;一個人的價值若已被對方承認,戴玻璃也會被認為戴鉆石。這絕不是什么杜撰,如果說杜撰,老百姓杜撰了一大堆:
名人酗酒稱“豪飲”——凡人多喝叫“貪杯” 名人做蠢事稱“軼事”——凡人做錯事叫“犯傻” 名人發脾氣叫“個性”——凡人發脾氣叫“劣根” 名人的空話謂“指導”——凡人的實話叫“嘮叨” 名人強詞奪理為“雄辯”——凡人據理力爭叫“狡辯” 名人用過的東西叫“文物”——凡人用過的東西視為“廢物” 名人略上年紀稱“某老”——凡人年歲再高也叫“老某” 名人的無稽之談謂“名言”——凡人的謹慎之言叫“廢話” 名人蓬頭垢面謂“藝術氣質”——凡人不修邊幅叫“邋里邋塌”
同一個事理,承認還是不承認,結果截然不一樣。在談到人與人的基本關系時,不是以恨來概括,就是用愛來總結。其實都失之偏頗,古今中外的無數事實表明,在這個世界上,沒有絕對的愛,也沒有絕對的恨,永恒的是且只是價值的博弈。
即便商品交換,也首先是承認的斗爭,如果交換雙方互不承認對方商品的價值,買賣不可能成交。另一方面,如果價格根本不對稱,甚至天淵之別,但只要交換雙方認可對方的價值,亦可以成交。注目致禮在先,商品交換在后。
“君子眼中有小人,小人眼中無君子” 人首先都是自己,“我”好,“我”美,“我”牛,“我”了不得,總而言之,“我”的價值比對方高——所以博弈不可避免,因為對方也是這樣想的,“我”是“我”,可對方也不是什么“孫子”,也是“我”!
但實際上,二者價值往往不對等,必有一高者。那這一高一低的博弈會怎樣展開呢?注目禮理論體系對人與人的博弈展開了系統的演繹,簡單講,價值低的一方一開始會看不到價值高的一方的高,而總以為自己價高一籌,對方應該向他注目致禮。
如果價值高的一方就此斤斤計較,不向價值低的一方注目致禮,那無疑就降低了自己的身價,或者說,這本身就表明他并非真正的價高方。真正的價高方因為完全明白價值低的對方是怎么回事,會表現出寬厚和包容,甚至常常莞爾一笑,就像父母對待成長中的孩子一樣,充分向價低方注目致禮,因為他追求的是更大的利益,不會在乎一時的注目禮,正如俗語所云:“君子眼中有小人,小人眼中無君子。”
“必有忍,其乃有濟;有容,德乃大” 換句話說,在人與人的博弈中,更具耐性、更有寬厚、更能包容的一方是真正的價高者,真正的價高者必定“笑在后面”,因為他要實現的是一個比對方更大的利益,自然而然就只能在后邊。這也正是中華古圣先賢強調“必有忍,其乃有濟;有容,德乃大”的根本原因。
千萬不要以為自己價高一籌,就以高壓人,逼人就范。一方比另一方價值高,更體現在一方對另一方的包容和引導之中。正義原本應該戰勝邪惡,但古往今來無數事實表明,正義常常不能戰勝邪惡。這并非老天不長眼睛,而在于正義的代表者一時缺乏對邪惡的包容和引導。
也就像現實生活中常常發生君子為小人所敗的現象一樣,小人的確是小人,君子也確實是君子,但所謂的君子往往缺乏包容和引導,以義壓人,以理壓人,結果導致反彈,甚至最后反被小人所制。說到底,以義理壓人的君子稱不上真君子。
“成王敗寇”的是與非 這也從民間又一句至理名言上得到反面的印證,即“偽君子斗不過真小人”。真正的大道君子,一切小人都會掉進他的“陷阱”,倒非因為陰謀詭計,而就是因為小人就是小人。“上帝無言,百鬼猙獰。”此話甚好,充分彰顯大道君子的氣勢。事實上,小人都是自己折騰自己、自己打倒自己的,大道君子始終對對方飽含善意。
“成則為王,敗則為寇”——這句話似乎有些絕對,難道就不存在雖敗猶榮的英雄或君子?但這句話確實有些道理,不能把小人打倒在地,又怎么證明你是真正的君子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