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定之行的第一個景點是開元寺。事前對開元寺一無所知,也沒有上網查資料做功課,只是走在正定的南北中軸線上,正好路過它,并且早餐店就在它對面不遠處,所以就停車吃飯而后進門參觀。 進門左顧右盼,立刻眼睛就不夠用了。向右看,不遠處大唐盛世的方形密檐磚塔傲然挺立,仿佛來到了小雁塔下。左看,真真是嚇到了我,一座山一樣碩大宏偉的石雕撞入眼簾,讓我不敢相信這世界上還有這么大的赑屃!這是真的嗎,不會是現代人為吸引旅游而新造的吧? 在目瞪口呆中,我來到了這世界之最——正定開元寺赑屃旁。 先說點赑屃相關的知識——龍生九子各有特長,又各有其名,名字千奇百怪不好記,所以只記住旅游景點常見的幾個,說不上那會兒就能顯擺顯擺,假裝有學問騙騙純情少女、多情少婦什么的,那一定能換來崇拜,因此而發生什么艷遇也未可知?所以務必記牢背會,以備到時顯擺時急用;琴把上的是長子,名囚牛;刀把上的是次子,名睚眥(yá zì);洪鐘提梁的獸鈕是四子,名蒲牢;六子名赑屃(bì xì),似龜有齒,喜歡負重,是馱碑的龜;九子螭吻(chī wěn),喜噴水, 取其滅火消災的作用,所以成為大殿正脊兩端的吞脊獸。 囚牛圖片來自網絡 睚眥圖片來自網絡 蒲牢圖片來自網絡 但是切記,并非所有的石碑底座都是赑屃,只有官碑才允許使用,民間立的碑不能用赑屃。原因很簡單,龍是皇室象征,龍的兒子也是龍,怎能為民間所用? 此外,碑的年代不同,馱碑的龜叫法也不同,北宋之前,馱碑的龜它就叫龜。那時候也有赑屃,但它不在石碑下面,而是在石碑上部的碑額上。你看有些石碑碑額上雕有幾條龍形,石碑貌似被這幾條龍叼著一樣,這幾條龍就叫赑屃,而下面馱碑的就叫龜。這種說法是有依據的,北宋有本書叫《營造法式》,它是規范官式建筑的樣式、規制、用料、以及建筑構件的名稱、用途、尺寸等的標準手冊。 這其中就有關于官碑的樣式、比例,構建名稱、尺寸的標準,上面明確將馱碑之物稱為龜,而叼碑之物被稱為赑屃。南宋滅亡后,《營造法式》不再被嚴格遵守,而只是將其視為參考,赑屃也有空中而轉為地下,成為馱碑之物。所以只要是北宋之后的石碑,記住是官碑,馱碑之物就叫赑屃無疑。 現在看看正定縣開元寺收藏的赑屃有多么震撼,反正我是被“嚇”到了,實在太大了,這么大的體積,古人是如何取材,如何雕刻,如何運輸的呢?它長8.4米,寬3.2米,高2.6米,重107噸。這個赑屃2000年6月22日出土于正定城內府前街的一處工地上,根據專家推測,這是唐代后期的遺物,距今約1200余年。此時大唐剛剛滅亡,朝廷更換,國號更迭,但大唐的審美風尚猶在,大唐的風俗理念尚存,任何事物,以大為美依然揮之不去。 彬縣石窟大佛 大唐就是大唐,國家版圖之大,朝廷國力之盛威加天下,與之相匹配,官方民間無不以大為美。雕于大唐貞觀二年(618年)的彬縣石窟大佛高20米; 洛陽奉先寺的盧舍那佛 雕于洛陽奉先寺的盧舍那佛高17.14米;雕于唐玄宗開元年間(713年)的樂山凌云大佛高71米,自此再也無人比肩、超越過。北魏國力強盛崇尚武力,那也是一個以大為美的民族,它的全盛期創造了云岡石窟大佛、河南浚縣大伾山大佛,前者17米,后者高22.29米,它不但是北魏第一大佛,也是中國北方第一大佛,但比起大唐的71米高度,就只能算小弟弟了。 浚縣大伾山大佛 說點題外話,為了旅游的需要,一部分人想把浚縣大佛建造年代從北魏提前到后趙,這樣浚縣大佛從建造年代上說就成了中國第一大佛。但是,后趙僅僅存在了33年,除去前期的不穩定和后期的混亂,能傾國家之力建造大佛的時間有多少?在當時的工具條件下,這座大佛沒有二三十年是難以完工的。況且,浚縣大佛的藝術風格完全是北魏風格無疑,北魏與后趙的佛造像風格區分在哪里,到山西陵川的金燈寺水陸殿、河南衛輝的香泉寺石窟看看便知什么是后趙風格,那種粗獷、笨拙、呆萌都太鮮明了,兩者無法混淆。 山西陵川的金燈寺水陸殿 河南衛輝的香泉寺石窟 大唐的大雁塔七層塔身,通高64.517米,前無古人, 大雁塔圖片來自網絡 直到400年后的宋遼時期,才先后有杭州六和塔(高59.89米)、 杭州六和塔圖片來自網絡 遼應縣釋迦木塔(高67.31米)超過了它。 應縣釋迦木塔圖片來自網絡 此安重榮記功碑如此之大無疑是繼承了大唐尚大的遺風,唐后再無此等巨物。 根據赑屃旁的說明 “此赑屃系五代時期成德軍節度使安重榮記功碑碑座”。 安重榮為何許人也?史書上記載他曾講過:“天子寧有種乎?兵強馬壯者為之耳!”就因為這句豪言壯語使得他在歷史上很有點名氣。安重榮是五代十國時期的后晉朔州人,是有名的賣國求榮的偽皇帝石敬瑭的部下。石敬瑭更出名,為了當皇帝,他主動向契丹上表稱臣,而且自降輩分認契丹為父,這且不算,捎帶著,他就把北京以北的燕云十六州獻給了契丹,自此中原政權失去了北部屏障,偉大的北宋王朝因此而屢戰屢敗,最終亡于野蠻、落后的金,中華文明因此而倒退了幾個世紀,這個重大的歷史事件,其始作俑者就是石敬瑭。 安重榮雖為石敬瑭的鎮州成德軍節度使(駐守地就在河北正定),而卻恥于向契丹稱臣,并對契丹表示出旗幟鮮明的對抗態度,曾多次扣押、刺殺契丹使者。甚至直接上表指責石敬瑭“認賊作父”,要求起兵與契丹開戰。這使得安重榮獲得眾多民眾和官員的支持,一時名聲大噪。成德軍節度使府門前立有唐代首任(正定)節度使李寶臣(安祿山的養子,參與安史之亂,安史之亂被平定后,投降朝廷,被李唐賜名李寶臣,拜成德節度使,封趙國公。)的功德碑,安重榮也要求石敬瑭為自己建功德碑,為其歌功頌德。 安重榮重兵在握,石敬瑭不敢得罪,只得違心刻勒這座功德碑。天福六年(941年),安重榮終于和石敬瑭撕破臉皮起兵叛晉。但兵敗被俘遭斬首,石敬瑭將安重榮的頭顱送往契丹邀功。之后,石敬瑭也終于不再有任何顧慮,第一時間將其功德碑砸得粉碎并深埋地下,這就是這個巨大赑屃的歷史淵源。 在這之前,我曾見過另一處巨型石碑,在正定巨型赑屃出土前,它是當之無愧的世界上最大的石碑,即使正定巨型赑屃出土后,它仍然是最大的石碑。因為正定赑屃有座無碑,而它是碑座齊全——它就是邯鄲市大名縣的《五禮記碑》,碑身加赑屃通高11.95米,寬3.04米,厚1.13米,重140.3噸。這通石碑的故事更加曲折離奇,不妨一聽—— 唐開成五年(840年)魏博節度使(駐地河北大名府魏州)何進滔去世,唐文宗感其治軍安民有方,于是命朝廷為其刻勒功德碑,并命著名書法家柳公權親自撰寫德政碑詞,這就是立于邯鄲大名縣的這塊大碑。 到了宋大觀二年(公元1108年),宋徽宗為了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親自制定了五種禮儀標準作為國家禮儀進行推廣。這五種禮儀分別為吉禮、賓禮、嘉禮、軍禮、兇禮。朝廷要求各地官府刻石立碑,頒于天下奉行。在北京大名府,朝廷左丞梁子美(《水滸》一書中梁中書的原型人物)聽取大名府尹的意見,將唐代何進滔德政碑磨去正面碑文,改刻成,這就是現存大明巨碑的來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