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漢王問群臣曰:“吾欲捐關以東等棄之,誰可與共功者?”張良曰:“九江王布,楚梟將,與項王有隙;彭越與齊反梁地,此兩人可急使。而漢王之將,獨韓信可屬大事,當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則楚可破也!” 【白話】劉邦問群臣道:“我愿意把函谷關以東的地區都拿出來不要了,有誰能夠與我共成大業?”張良道:“九江王英布,是楚國最驍勇善戰的猛將,現在與項羽之間發生了矛盾;彭越曾經與田榮在魏國反叛項羽,這兩人立即就能派上用場。而在漢王帳下的諸將中,唯有韓信是可以托付大事,獨當一面的。如果大王想要捐棄關東之地,那就捐給這三個人,這樣便可以擊敗楚軍。” 【姚論】 這段文字出自《史記·留侯世家》,《資治通鑒》轉載的對話內容即基本一致,只是在說話方式上略有省略。《史記》的原文是:“下邑,漢王下馬踞鞍而問曰……”劉邦下馬后來不及坐下休息,就倚靠著馬鞍提出這個非常具有戰略意義的問題,足見這個問題是他在馬上就已經深思熟慮過的。在此前的逃亡途中,劉邦曾多次險些被楚軍俘虜,甚至還被迫將一雙兒女多次推下馬車,但這絲毫沒有削弱劉邦的戰斗意志,也絲毫沒有損傷他的戰略思維,才剛剛脫離險境,來到下邑這么個稍微可以安心的落腳點,劉邦就提出了將來反攻西楚的戰略問題。反觀項羽,在垓下被圍時手中尚有十萬雄師,身后尚有五個郡在掌握之中,可他的腦子里卻只剩下“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的悲傷凄涼之語。這就是劉項之間在戰略素養上的差距。 自還定三秦以來,劉邦先后平定了雍、塞、翟、河南、韓、西魏、殷七國,除韓和西魏仍保留封國外,其余皆設置為直屬于漢的郡,可見此時的劉邦已有效仿秦始皇統一天下的志向。可是在彭城大敗之后,劉邦深知僅憑自己現在的力量,不但無法統一天下,連擊敗項羽都非常困難。因此,劉邦毅然決定放棄對函谷關以東地區的貪欲,希望以此來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共同對付首要敵人項羽。劉邦眼見成為秦始皇力有未逮,遂立刻改變戰略,先退而求其次,去做齊桓、晉文。 張良認為在彭城慘敗之后,漢軍已經很難憑借自己的力量在短時間打敗項羽,必須進行持久戰。為此,張良提出關于持久戰的四點戰略: 一、正面拒敵,以牽制項羽的主力。 二、策反英布,以攻擊項羽的南翼。 三、資助彭越,以襲擾項羽的后方。 四、放手韓信,以剿滅項羽的盟邦。 劉邦依照張良的計策行事,后來果然擊敗項羽。因該戰略是在下邑策劃的,故史稱“下邑畫策”。 【原文】初,項王擊齊,征兵九江,九江王布稱病不往,遣將將軍數千人行。漢之破楚彭城,布又稱病不佐楚。楚王由此怨布,楚使使者誚讓①,召布。布愈恐,不敢往。項王方北憂齊、趙,西患漢,所與者獨九江王;又多布材,欲親用之,以故未之擊。 【白話】當初,項羽攻打齊國時,曾向九江國征調兵力。九江王英布稱病不往,只是派將領率幾千人前行。漢軍攻破楚都彭城時,英布又是稱病不去援助楚軍。項羽由此怨恨英布,派使者去責備他,并召他前來。英布愈加感到害怕,不敢前往。當時,項羽北有齊、趙之憂,西有漢國之患,能算作盟友的就只剩英布一人。加之器重英布的才能,打算親近并加以重用,所以才沒有去攻打他。 【姚注】 ①誚(qiào)讓:責備,責問。 【姚論】 英布與項羽之間的恩怨由來已久,他是在項梁、項羽叔侄起兵江東,進而北渡淮河時前往投靠的。在之后的南征北戰中,英布一直是項羽麾下最驍勇的戰將,所有重要的戰役都是由他打前鋒。天下分封時,項羽封英布為九江王,將都城設在英布的家鄉六縣,以此來作為對他勞苦功高的獎賞。可讓項羽萬萬沒想到的是,對英布的厚封重賞不但沒能使得他更加忠心,反倒是與自己離心離德,直至最終站到了自己的對立面。項羽討伐田榮時,曾召英布率軍前往助陣,可英布竟稱病不來,只是派部將帶來幾千人。緊接著,劉邦率領諸侯聯軍兵分三路伐楚,英布居然又是稱病不動,坐視彭城為劉邦所占。英布會出現這樣的轉變,主要是由兩方面因素所致,一來是他百戰之后榮歸故里,整天沉浸在醇酒美人的溫柔鄉中,不可避免地會產生厭戰的倦怠情緒。二來是他既已有自己的獨立王國,思維就從當初的為項羽沖鋒陷陣轉移到發展自己的勢力范圍上。正是當初項羽在天下分封時的戰略錯誤,才使得英布逐漸產生二心,可惜項羽不能反省自己的過失,只是三番五次地派使者前往六縣斥責英布忘恩負義,這就導致英布越發不敢靠近項羽,為日后的叛楚歸漢埋下了伏筆。 【原文】漢王自下邑徙軍碭,遂至虞,謂左右曰:“如彼等者,無足與計天下事!”謁者隨何進曰:“不審陛下所謂。”漢王曰:“孰能為我使九江,令之發兵倍楚?留項王數月,我之取天下可以百全。”隨何曰:“臣請使之!”漢王使與二十人俱。 【白話】劉邦從下邑轉移到碭縣,之后又轉移到虞縣(今河南虞城北),對著身邊的左右道:“像你們這些人,是不足以討論天下大事的!”謁者隨何上前道:“不知陛下這么說是什么意思。”劉邦道:“有誰能為我出使九江國,讓他起兵叛楚?只需要把項羽拖住幾個月,我就有百分之百的把握能奪取天下了。”隨何道:“我請求出使!”劉邦便派二十人與他一同出使。 【原文】五月,漢王至滎陽,諸敗軍皆會,蕭何亦發關中老弱未傅者悉詣滎陽①,漢軍復大振。楚起于彭城,常乘勝逐北,與漢戰滎陽南京、索間。 【白話】五月,劉邦抵達滎陽,各路敗軍都到這里會合,蕭何也在關中征發老弱,將他們全都送到滎陽,漢軍遂得以再次士氣大振。楚軍從彭城出兵,經常是乘勝追擊,與漢軍在滎陽以南的京縣和所乘之間交戰。 【姚注】 ①未傅:沒有列入名冊。當時男子滿二十三歲,即列入兵役名冊;滿五十六歲,則剔出兵役名冊。所謂“老弱未傅者”,即是指已滿五十六歲、已經從名冊除名的(稱為“老”)和未滿二十三歲、尚未列入名冊的(稱為“弱”)。 【姚論】 下邑畫策的關鍵,是劉邦要能在正面戰場牽制住項羽主力,而毗鄰彭城的下邑顯然是無法憑險據守的。于是,劉邦率軍大幅后撤,將楚漢對峙的戰場選在滎陽一帶。當彭城慘敗的消息傳到關中后,蕭何緊急征調關中所有老弱編入軍隊,由韓信率領前往滎陽增援劉邦。韓信率軍于滎陽以南的京縣和索城擊敗項羽追兵,使得漢軍得以在滎陽站穩腳跟。 【原文】楚騎來眾,漢王擇軍中可為騎將者,皆推故秦騎士重泉人李必、駱甲,漢王欲拜之。必、甲曰:“臣故秦民,恐軍不信臣,愿得大王左右善騎者傅之。”乃拜灌嬰為中大夫令,李必、駱甲為左右校尉,將騎兵擊楚騎于滎陽東,大破之,楚以故不能過滎陽而西。漢王軍滎陽,筑甬道屬之河,以取敖倉粟。 【白話】楚軍騎兵來勢洶洶,劉邦便也在軍中選擇可以勝任騎兵將領的人。眾人一致推舉前秦軍騎士的重泉(今陜西蒲城東南)人李必、駱甲,劉邦便打算拜兩人為騎將。李必、駱甲道:“我們本是秦人,只怕軍中將士不能信服,我們愿意輔佐大王身邊善于騎射的將領。”劉邦便任命灌嬰為中大夫,李必、駱甲為左右校尉,率騎兵在滎陽以東迎擊楚軍騎兵,大獲全勝。楚軍因此無法越過滎陽西進。劉邦將軍隊駐扎在滎陽,然后修筑通往黃河的甬道,以此來獲取敖倉的糧食。 【姚論】 騎兵軍團,是劉邦最新組建的兵種,此前皆是以步兵和車兵為主。蓋要組建大規模的騎兵軍團,既得有大批優良的戰馬,亦要有大量善于騎射的士兵,而這些正是游牧民族才具備的特點。因此,在戰國七雄中,只有長期與北方游牧民族打交道的秦、趙、燕三國才擁有騎兵軍團,劉邦賴以起家的泗碭薛集團則不在此列。項羽在巨鹿之戰后雖然坑殺了二十萬秦軍降卒,但秦軍的戰馬卻被保留了下來,同時被保留下來的還有出身樓煩、匈奴等游牧民族的將領(或許還有極少數擅長騎射的秦將),是以項羽軍雖然是以楚人為主,卻得以建立強大的騎兵軍團。正是有了這個騎兵軍團,所以項羽軍才能夠在一夜之間從啟陽奇襲至蕭縣。劉邦在彭城慘敗中見識到騎兵軍團的威力,遂以關中子弟為基礎,組建自己的騎兵軍團。這支騎兵軍團,在日后的楚漢戰爭中多次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項羽垓下突圍時,正是灌嬰率領的五千騎兵一路追殺,并最終將項羽逼死在烏江邊。 【原文】周勃、灌嬰等言于漢王曰:“陳平雖美如冠玉,其中未必有也。臣聞平居家時盜其嫂;事魏不容,亡歸楚;不中,又亡歸漢。今日大王尊官之,令護軍。臣聞平受諸將金,金多者得善處,金少者得惡處。平,反覆亂臣也,愿王察之!”漢王疑之,召讓魏無知。無知曰:“臣所言者能也,陛下所問者行也。今有尾生、孝己之行①,而無益勝負之數,陛下何暇用之乎!楚、漢相距,臣進奇謀之士,顧其計誠足以利國家不耳。盜嫂、受金,又何足疑乎!”漢王召讓平曰:“先生事魏不中,事楚而去,今又從吾游,信者固多心乎?”平曰:“臣事魏王,魏王不能用臣說,故去事項王。項王不能信人,其所任愛,非諸項,即妻之昆弟,雖有奇士不能用。聞漢王能用人,故歸大王。臣裸身來,不受金無以為資。誠臣計畫有可采者,愿大王用之;使無可用者,金具在,請封輸官,得請骸骨。”漢王乃謝,厚賜,拜為護軍中尉,盡護諸將。諸將乃不敢復言。 【白話】周勃、灌嬰等向劉邦進言道:“陳平雖然外表俊美,如同裝飾在帽子上美玉,可內在卻未必有什么真才實學。我們聽說陳平在家時曾與嫂子私通,事奉魏國時不能見容,只好逃奔楚國。在楚國依然不合意,這才又逃奔漢國。現在大王您器重他,授予他高官,讓他當護軍。可是我們聽說,陳平收受諸將的賄金。金錢給得多的,就能獲得好待遇。金錢給得少的,就會遭受差待遇。陳平,就是個反復無常的亂臣賊子,還望大王能夠明察!”劉邦因此對陳平產生猜疑,召他的引薦人魏無知前來責問。魏無知道:“我推薦陳平時,說的是他的才能;陛下現在責問的,是他的品行。現在若有人具備尾生、孝已那樣的品行,卻無法對當下局勢的勝負提供幫助,您又哪里有閑暇去任用他呢!現在楚漢相爭,臣推薦奇謀之士時,就只考慮到他的計策是否能對國家有利。至于私通嫂子,收取賄金這些事,又有什么值得懷疑的呢!”劉邦再召陳平前來,責問道:“你事奉魏王不合意,事奉楚王而又離開,如今又來跟隨我,所謂守信義的人,難道就都是這樣三心二意的嗎?”陳平道:“我事奉魏王時,魏王不能采納我的建議,所以我才離開他去侍奉項王。項王不能信用人才,他所任用寵愛的人,不是項氏宗族,就是妻家兄弟,其他即便是有奇才之人,也不能為其所用。我聽說漢王能夠用人,所以才來投奔大王您。我來時孑然一身,如果一點錢財都不接受,那么就無法應付日常開銷。倘若您覺得我的計策有可以采納的地方,那么就希望大王采用。如果您覺得毫無用處,那么當初收受的金錢都還在,請讓我將其封存好送到官府,并請允許我辭去官職。”劉邦于是向陳平道歉,重賞于他,任命他為護軍中尉,監督全軍所有將領。諸將遂再也不敢多說了。 【姚注】 ①尾生:《莊子·盜跖》記:“尾生與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故后世以尾生為守信的代表。孝己:商高宗武丁之子祖己,因孝行而被稱為“孝己”。 ②請骸骨:古時常用于官員請求退休,意指骸骨得以歸葬故鄉。 【姚論】《史記·陳丞相世家》上記載:“陳丞相平者,陽武戶牖鄉人也。少時家貧,好讀書,有田三十畝,獨與兄伯居。伯常耕田,縱平使游學。平為人長大美色。人或謂陳平曰:‘貧何食而肥若是?’其嫂嫉平之不視家生產,曰:‘亦食糠核耳。有叔如此,不如無有。’伯聞之,逐其婦而棄之。”由此可以看出,陳平的嫂嫂是很憎惡陳平不顧家庭、不事生產的行為的,甚至直接說:“有這樣的小叔子,還不如沒有。”而陳平的哥哥聽到這句話后,就把陳平的嫂嫂休掉趕出家門了。那么,既然陳平與嫂嫂之間的矛盾如此激烈,又怎么可能會有“盜嫂”的行為呢?不過是周勃、灌嬰等為了中傷陳平而血口噴人罷了。令人贊嘆的是,雖然陳平明明沒有盜嫂之事,但無論是陳平本人,還是推薦陳平的魏無知,卻都不針對此事進行辯白澄清,而只是闡明陳平的才能對于劉邦奪取天下大有裨益。蓋“盜嫂”之事,周勃、灌嬰等固然拿不出證據證明,陳平自己也很難拿出證據證偽。且即便能就盜嫂一事證明清白,亦難免將來還會為它事再遭讒言。因此,陳平和魏無知的做法是正確的,一開始就要把問題的焦點放在才能上,而不是在道德指控的泥淖里作無休止的糾纏。 【原文】魏王豹謁歸視親疾,至則絕河津,反為楚。 【白話】魏王魏豹拜謁劉邦,請求回去探視母親的疾病。等他一回到魏國,就立刻斷絕黃河渡口,叛漢歸楚。 【原文】六月,漢王還櫟陽。 【白話】六月,劉邦返回櫟陽。 【原文】壬午,立子盈為太子,赦罪人。 【白話】壬午,劉邦立其子劉盈為太子,大赦罪犯。 【原文】漢兵引水灌廢丘,廢丘降,章邯自殺。盡定雍地,以為中地、北地、隴西郡。 【白話】漢軍引水淹灌廢丘,廢丘守軍投降,章邯自殺。至此漢軍完全平定雍地,設置為中地郡、北地郡和隴西郡。 【原文】關中大饑,米斛萬錢,人相食。令民就食蜀、漢。 【白話】關中發生大饑荒,一斛米賣到萬錢,出現人吃人的慘況。劉邦令關中百姓前往蜀郡和漢中郡謀生。 【姚論】 前206年八月,韓信暗度陳倉,章邯被圍困在廢丘。九月,司馬欣、董翳投降。前205年一月,章邯之弟章平被俘。至此,整個關中就只有章邯死守一座孤城廢丘,直到六月在城破自殺。雖說漢軍為減少死傷而未曾強攻,但章邯能在韓信的圍攻下堅持十個月之久,亦不愧為一代名將。況且,章邯的堅持雖然未能造成漢軍在兵力上的減員,卻在相當程度上拖垮了關中的糧草和財政。試想,若非項羽在戰略上主次不分,以致楚軍主力深陷齊境不能自拔,而是親率主力西征以救援章邯的話,則關中未必不能重新奪回,而天下局勢就又是另一番景象了。 【原文】初,秦之亡也,豪桀爭取金玉,宣曲任氏獨窖倉粟。及楚、漢相距滎陽,民不得耕種,而豪桀金玉盡歸任氏,任氏以此起,富者數世。 【白話】當初,秦朝滅亡時,豪強都爭搶金銀珠寶,唯有宣曲(今陜西西安西南)任氏挖地窖囤積糧食。待到楚漢在滎陽相持,民眾無法耕種時,豪強的金銀珠寶就全都歸了任氏。任氏從此起家,數代富有。 【原文】秋,八月,漢王如滎陽,命蕭何守關中侍太子,為法令約束,立宗廟、社稷、宮室、縣邑;事有不及奏決者,輒以便宜施行,上來,以聞。計關中戶口,轉漕、調兵以給軍,未嘗乏絕。 【白話】秋季,八月,漢王前往滎陽,命蕭何留守關中侍奉太子。蕭何訂立法令,建立宗廟、社稷、宮室、縣邑,遇事如有來不及奏請劉邦裁決的,就自己靈活處理,待劉邦返回時再做匯報。蕭何統計關中戶籍人口,轉運糧草,征調士兵以補給前線軍隊,從來沒有匱乏斷絕過。 【原文】漢王使酈食其往說魏王豹,且召之。豹不聽,曰:“漢王慢而侮人,罵詈諸侯、群臣如罵奴耳,吾不忍復見也!”于是漢王以韓信為左丞相,與灌嬰、曹參俱擊魏。 【白話】劉邦派酈食其前去游說魏王豹,而且召他回來。魏王豹不聽,道:“漢王傲慢無禮,侮辱他人,責罵起諸侯、群臣來,就像是在罵家奴一樣,我實在是不想再去見他了!”于是劉邦任命韓信為左丞相,與灌嬰、曹參一同去攻打魏國。 【原文】漢王問食其:“魏大將誰也?”對曰:“柏直。”王曰:“是口尚乳臭,安能當韓信!”“騎將誰也?”曰:“馮敬。”曰:“是秦將馮無擇子也,雖賢,不能當灌嬰。”“步卒將誰也?”曰:“項它。”曰:“不能當曹參。吾無患矣!”韓信亦問酈生:“魏得無用周叔為大將乎?”酈生曰:“柏直也。”信曰:“豎子耳!”遂進兵。 【白話】劉邦問酈食其:“魏國的大將是誰呀?”酈食其答道:“是柏直。”劉邦道:“這是個乳臭未干的小孩,怎么能抵擋得了韓信!”又問:“騎兵統領是誰?”酈食其答:“是馮敬。”劉邦道:“他是秦將馮無擇的兒子,雖然賢能,卻也無法抵擋灌嬰。”又問:“步兵統領是誰?”酈食其道:“是項它。”劉邦道:“此人無法抵擋曹參。我沒有什么可擔心的了!”韓信也問酈食其道:“魏國真的沒有用周叔作大將嗎?”酈食其答道:“是柏直。”韓信道:“一個小子而已!”遂進兵魏國。 【姚論】 由于史料的缺失,我們已經很難了解魏豹方面的將領情況。只能從劉邦和韓信的評價中推知: 第一,最適合擔任魏國大將的是周叔,可惜魏豹識人不明,任用一個缺乏戰爭經驗、只會夸夸其談的柏直為大將。 第二,項它是項羽的族侄,由他擔任魏豹的步兵統領,可見魏豹的叛漢已經得到項羽的軍事支持。 第三,馮敬是秦將馮無擇之子,故而有統率騎兵的才能。可如果馮敬是劉邦還定三秦后派駐西魏的守將,則不太可能會跟隨魏豹叛漢歸楚,楚人也不敢放心就讓馮敬擔任騎兵統領,畢竟有新安殺降和咸陽屠城的國仇家恨在。因此,馮敬極有可能是在巨鹿之戰后一同跟隨章邯歸順項羽的。《史記》上說項羽在新安殺降時只留下章邯、司馬欣、董翳三人,但事實上可能還保留了極少數善于騎射的秦將,為他組建訓練騎兵軍團,只因這些人名氣不大,所以沒有記載,馮敬應該就是其中之一。項羽為抗漢援魏,遂命項它統領步兵,馮敬統領騎兵,前來支援魏豹。 【原文】魏王盛兵蒲坂以塞臨晉。信乃益為疑兵,陳船欲渡臨晉,而伏兵從夏陽以木罌缻①渡軍,襲安邑。魏王豹驚,引兵迎信。九月,信擊虜豹,傳詣滎陽。悉定魏地,置河東、上黨、太原郡。 【白話】魏王豹在蒲坂(今山西永濟西)部署重兵,以阻擋從臨晉(今陜西大荔東)過來的漢軍。韓信便增設疑兵,排列船只,做出要在臨晉關強渡黃河的態勢,實際上卻埋伏部隊從夏陽(今陜西韓城南)用木罌缻渡河,襲擊安邑(今山西夏縣)。魏王豹大驚,領兵前去迎戰。九月,韓信攻擊俘虜魏豹,將其押解至滎陽,平定魏國的全部領地,設置為河東郡、上黨郡和太原郡。 【姚注】 ①罌缻(fǒu):肚大口小的瓶罐。所謂“以木罌缻渡軍”,即是指在罌缻上綁縛木板,以此來架設浮橋。 【姚論】 前205年八月,韓信率領漢軍主力在臨晉關集結,大規模征調船只,擺出要從臨晉關東渡黃河的架勢。魏豹見狀,也在臨晉關對岸的蒲阪關屯集重兵,以阻止漢軍渡河。可是魏豹做夢也沒想到,韓信在臨晉關布置的只是疑兵,他真正選中的渡河地點是北面的夏陽。 夏陽古名少梁,當黃河南流,出龍門后河道逐漸變寬,至夏陽時水流亦相對平緩,適合軍隊渡河。前419年,魏文侯以吳起為統帥伐秦,就是從汾陰(今山西萬榮西南)西渡黃河占領少梁(即夏陽),進而在少梁筑城,將其作為攻占河西的軍事基地。為此,秦軍一面圍攻少梁,一面沿黃河修建防御工事。前413年,吳起親自率兵進攻秦國戰略要地鄭縣(今陜西渭南市華州區),令秦國大為震動,趕緊四處調兵增援死守。次年,太子魏擊(即后來的魏武侯)趁秦軍主力在鄭縣圍攻吳起之際,率領魏軍在北面強渡黃河,攻占軍事重鎮繁龐(今陜西韓城東南)。繁龐就在少梁的附近,于是大批魏軍得以經少梁和繁龐進入河西,秦國苦心經營的黃河防線被徹底突破,進而丟失了整個河西地區。 兩百年后,韓信依吳起“聲南擊北”之計,用灌嬰的騎兵在南面的臨晉關虛張聲勢,以吸引魏豹的注意,卻命曹參率步兵從北面的夏陽用木罌缻渡河。曹參軍渡過黃河后,立即南下直插魏國的軍事重鎮安邑,在東張(今山西永濟東北)大破魏將孫遬,進而攻占安邑,俘虜魏軍守將王襄。 安邑地處蒲阪與魏都平陽之間聯系的咽喉,當安邑被漢軍占領的消息傳來,頓時讓在蒲阪前線嚴防漢軍渡河的魏豹大驚失色,不得不立刻回師救援。灌嬰的騎兵則乘勢渡河掩殺,與安邑的曹參軍兩相夾擊,魏豹軍大敗。逃至曲陽(今山西夏縣東)時,魏豹又敗于曹參軍。逃至東垣(今山西垣曲東南)時,魏豹再敗于曹參軍。魏豹本人被俘虜,全軍覆沒。 【原文】漢之敗于彭城而西也,陳馀亦覺張耳不死,即背漢。韓信既定魏,使人請兵三萬人,愿以北舉燕、趙,東擊齊,南絕楚糧道。漢王許之,乃遣張耳與俱,引兵東,北擊趙、代。后九月,信破代兵,禽夏說于閼與。信之下魏破代,漢輒使人收其精兵詣滎陽以距楚。 【白話】漢軍在彭城兵敗后向西撤退,陳馀亦察覺到張耳并沒有死,遂立刻叛漢歸楚。韓信平定魏地后,派人向劉邦請求增兵三萬,希望能以此先向北攻擊燕趙,然后向東攻打齊國。劉邦同意了,派張耳與他一同領兵東進,向北攻擊趙國和代國。閏九月,韓信擊破代軍,在閼與(今山西和順)擒獲代國宰相夏說。當韓信擊破魏、代兩國后,劉邦立即派人征調其精銳部隊去往滎陽抵御楚軍。 【姚論】 彭城慘敗后,原來跟隨劉邦共同伐楚的魏、趙、齊諸國紛紛叛漢歸楚,這就從北面對劉邦的滎陽防線構成戰略包圍。魏國地處黃河北岸,一旦魏軍南渡黃河,即可從背后包抄劉邦的滎陽防線,堪稱心腹巨患,是以劉邦無論如何都要將其除去。平定魏國后,劉邦的燃眉之急已經解除,便想將韓信軍調回滎陽駐防,而這與下邑畫策所確定的,放手韓信橫掃北方諸國的戰略是相違背的。為此,韓信特地給劉邦寫了封信,信中寫道:“愿益兵三萬人,臣請以北舉燕、趙,東擊齊,南絕楚之糧道,西與大王會于滎陽。”(《漢書·韓信傳》) 這是韓信在漢中對策后提出的又一極其重要的戰略,因其是在前205年九月寫給劉邦的信,故姚堯稱之為“九月來信”。對于九月來信,后世史家大多重視不夠,這或許是因為其內容與下邑畫策相近。可事實上,下邑畫策只是在漢軍倉皇敗逃之際提出的戰略構想,未曾經過嚴密的推導和論證,更談不上細致的統籌和部署。因此劉邦一旦解除北面威脅,就立刻命韓信把軍隊拉回到滎陽防線,而將下邑畫策的戰略構想拋諸腦后。正是韓信的九月來信,不僅提醒劉邦重拾下邑畫策的戰略構想,而且還清楚地闡述了應該如何具體落實下邑畫策的戰略構想。從事后發展來看,劉邦基本上就是按照九月來信制定的戰略規劃擊敗項羽的。唯一的差別只在于,劉邦雖然放手韓信開辟北方戰場,卻經常從韓信那里征調精兵,這一方面是為了填補滎陽防線的空缺,另一方面也是為了防止韓信擁兵自重。韓信軍既然屢遭劉邦抽調,自然也就無力實施南下斷絕項羽的糧道的計劃,劉邦將這個戰略任務交由彭越進行,并派自己的親信劉賈和盧綰予以支持。 九月來信后,劉邦批準了韓信的戰略規劃,命張耳率三萬兵馬以支援韓信北伐趙、代。陳余常年領兵,是具備一定軍事才能的,而奉其命駐守代國的夏說原是個舌辯之士,是以韓信決議先北上滅代,以剪除陳余的羽翼。照理說,夏說本該在晉陽(今山西太原)據城固守,一面消耗漢軍的銳氣,一面等待陳余的支援,進而形成內外夾擊之勢。可惜的是,夏說竟然棄險不守而主動出擊,此舉正中韓信之下懷。于是,曹參在鄔縣(今山西介休東北)與夏說遭遇,一場短兵相接后,代軍大敗。夏說率殘部向東逃竄,試圖向陳余靠攏。曹參緊追不舍,在閼與全殲夏說軍,活捉夏說后將其斬殺。于是,韓信得以順勢攻占晉陽,設置直屬于漢的太原郡。此時,劉邦再次派人將漢軍精銳調走,韓信則在太原郡征調士兵補充。這就可以看出劉邦派張耳前來支援韓信的深意了,除了他與陳余之間糾纏不清的恩怨情仇外,還因為張耳在趙國經營有年,有非常深厚的根基。張耳本人雖然不擅長軍事,卻能夠為韓信在趙地補充兵源提供極大的幫助。 《姚堯精讀資治通鑒三 秦失其鹿》至此連載完畢,敬請期待紙質圖書的出版! |
|
來自: mayjleeivvsy13 > 《問題在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