痞證也叫心下痞證,它是一個心下脹滿堵塞不通的自覺癥狀。心下痞證。所謂心下痞證是指以心下痞這個癥狀為主證的一組證候,心下痞是一個自覺癥狀,它是指病人自覺心下,也就是上腹部,也就是胃脘部自覺堵塞脹滿不通的一個自覺癥狀,如果這個證候是以心下痞為主要臨床表現,這樣的證候我們就把它叫做心下痞證。 中焦是人體的半上半下之樞,心火的下交,腎水的上奉,肺氣的肅降,肝氣的生發,胃氣的降濁,脾氣的升清,都要通過中焦,而且中焦胃氣對人體的陰陽、氣血、水火、氣機的升降,有主動的調節和控制作用。 中焦對人體的陰陽、氣血、水火、氣機的升降的主動的調節和控制作用叫做中焦的斡旋作用。 當胃氣虛,或者由于邪氣的干擾或者既有胃氣虛又有邪氣的干擾,導致中焦斡旋失司的時候,中焦就會出現樞機不利、氣機壅滯,因此就出現了心下痞這樣的一個主證。 熱痞、談到了熱痞兼陽虛。所謂熱痞是無形熱邪留擾中焦,干擾了中焦的斡旋機能,使中焦斡旋失司,樞機不利。它的臨床表現是“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關脈是候中焦,浮是主熱的,說明這個心下痞是無形熱邪留擾中焦所導致的。它胃虛的情況并不明顯。 為什么說心下痞按之濡呢?這是和結胸證,水熱互結的熱實證相比較、相鑒別的。大結胸證,心下痛,按之石硬而心下痞證是熱邪沒有和有形的病理產物相結,所以上腹部按之柔軟這是和結胸證相鑒別的一個很關鍵的證候。 臨床治宜:隨證調藥使治法 主證:胃脘滿悶,按之柔軟不痛的癥候。 見《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 半夏瀉心湯方藥:組成:半夏(15克) 黃芩(9克) 干姜(9克)人參(9克) 炙甘草(9克) 黃連(3克) 大棗(4枚)。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現代用法:水煎服)。 方解釋:散結除痞+辛開(恢復脾的升清)+苦降(恢復胃的降濁)君藥——半夏:苦辛燥,散結除痞,降逆和胃。臣藥——(1)干姜:辛熱,溫中散寒除痞 ? 辛開,.(2)黃連、黃芩:苦寒清降泄熱開痞 ? 苦降.寒熱平調,辛開苦降。佐藥——人參、大棗:..甘溫補脾氣以和中,生津液,[1]既可防黃芩、黃連之苦寒傷陽,又可制約半夏、干姜之辛熱傷陰。使藥——炙甘草:補脾和中,調和諸藥。 多因傷寒表邪未解,誤用下法,或內傷元氣不足,痰濕郁熱蘊結所致。若誤下后,心下痞,氣逆嘔吐者,宜用半夏瀉心湯;又見胃中虛弱者,宜用甘草瀉心湯;若誤下后,心下痞,陽氣不足者,宜用附子瀉心湯。雜病見心下痞的治療,《丹溪心法·痞》:“如稟受充實,面蒼骨露,氣實之人而心下痞者,宜白術、山楂、曲蘗、陳皮;如肥人心下痞者,乃是濕痰,宜蒼術、半夏、砂仁、茯苓、滑石;如瘦人心下痞者,乃是郁熱在中焦,宜枳實、黃連、葛根、升麻;如食后感寒,飲食不化,心下痞,宜藿香、草寇、吳茱萸、砂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