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用藥的時候如果單獨只知道藥的功效與性質往往是不夠的,如果能懂得藥進入人體后的走向,則在用藥時將有更強的針對性。 我們看拳擊比賽時,可以看到每個拳手力量都是不一樣的有大小之分,而他們在搏擊時出拳的方向也分上下左右。中藥也是如此,力量的大小就相當于藥性的猛烈程度,而方向則意味著這味藥進入人體后會怎么走、到哪里去。這就涉及中藥的升降、浮沉和歸經的問題。 一般來說中藥進入人體后主要有以下幾種走向: 升、降、浮、沉、走四肢、通上下、走體表,通關節,搜剔、入心,通絡,刺穿、破血、快走、守城等。下面我們就簡單的來介紹下中藥走向特征。 藥性,大家都很重視;但藥的走向,很多人都不知道的,更談不上重視,因而在用藥時更不會重視,甚至根本不懂,這就大大影響了用藥的針對性。 升降浮沉 那么怎么才能把握中藥的升降浮沉呢? 其實從中藥的藥名中就能分辨,藥名本身就體現了升降浮沉。 比如升麻,其藥性肯定是往上升的;沉香它肯定是往下走的。沉香就是沉香木,一般的木頭都浮于水,唯獨沉香木,扔到水里會下沉,所以拿沉香當藥作用在人體上它也會往下沉,因而它有降氣的作用。 我們平時看中醫或配中藥時必須注意中醫里的藥名、方名等,其中含有很多密碼,讀懂了也就了解了所有中藥的藥性。 植物類的藥,主要是看它位于該植物的哪個部位。 花葉升散,凡子必降 花和葉位于植物的最表層。花向外散發清香,所以花入藥具有發散作用;葉子每天蒸發出大量的水分,也具有發散作用。所以花與葉均有升散性,用于人體也有升散的作用。 抓過感冒藥的人應該都知道,一個方子,藥味不多,藥量也不大,但是抓回來卻是一大包。以花和葉居多,質地都是非常輕的,就是要取它的升散之性,來發散掉我們體表的邪氣。花葉升散,當然也有例外,如旋覆花,它不升不散,而是降的。 凡子必降。植物的種子,比如白芥子、川楝子、車前子、萊菔子、五味子等。種子在枝頭成熟后,都會往往地上掉,掉到地上才能生根發芽,這就是往下降。入藥作用于人體,同樣具有下降的功效。 再比如柏子仁、桃仁、酸棗仁,杏仁等種子其本身還含有很明顯的油性,而油有潤滑的作用,因而入藥就有了潤下之功,潤腸通便。這些含油的種子藥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偏溫。沒有溫熱,它哪有力量發芽呢?但也有例外的,比如蔓荊子就是往上升的,而且性涼,它質地輕,可以用于升散頭面之風。 枝走四肢,梗通上下 植物的枝丫就像人體的四肢一樣。所以中醫很玄妙,又很簡單,同形同位就有相互的作用。比如桑枝、桂枝、紫蘇旁枝,都走四肢的。像手指發麻,胳膊痛,引經藥就可用桑枝,如果上述部位受寒較重,可添加桂枝;如果只是臨時受了一點寒,用桑枝和紫蘇旁枝就可以了。 梗,就是植物中間的梗子,也叫主桿主莖。植物的養料就是通過莖從根部往上輸送;葉子通過光合作用合成的能量,通過莖桿往下輸送到根部進行儲藏。莖的作用既能往上輸送養料,又能往下輸送能量,能升能降。我們經常說的紫蘇梗、藿香梗,在人體內,也能通氣、調氣,能升能降,調氣就在這升降之中完成。 根分三部 根部比莖、葉、花復雜。靠上部的根,一般往上部輸送養料,所以這部分的根,其藥性偏往上走;靠下部的根須,是往泥土下扎的,其藥性偏往下走,適合治下焦的病;而位于中間的那段根,就是守中的,治中焦的病。 比如當歸,其實分為當歸頭、當歸身、當歸尾三部分,當歸頭上行而活血,當歸身守中而養血,當歸尾下行而破血。但是現在人們用當歸時已不分行上中下了,整個根都放在一塊用了。這其實也是減輕了其藥效。 不過,現在對蘆和須還是有講究的。蘆在根的最上方,是植物根和莖的交會處,比如說人參的頂部就叫參蘆。蘆是一心向上升的,因為根的養料通過蘆往整個植物上輸送,蘆也就具有了很強的上升的作用,甚至能夠催發嘔吐。 人們在用根部的藥的時候,一般會把蘆部去掉。但像人參這樣比較貴重的藥材,人們舍不得把它扔掉,加上它有很特殊的功效,所以就被保存下來了,遇到體質比較虛的人,如果上焦有邪,你想讓他吐一下,又不敢用那些峻烈的催吐藥,參蘆就是最好的選擇。 根須位于根的最下方,它的主要作用功能就是使勁往地下、往土里鉆,所以它有很強的攻破作用。比如甘草,用它來調和諸藥,如果你不想藥過于固守中焦,就可以用甘草梢,他會往下走得快一點;再比如小便帶血,小便刺痛,一般也會用甘草梢。甘草梢能走陰莖,走尿道,有清利的作用。 藥物走向的其它判定方法 此外,植物的皮則走人體體表,節則走人體的關節,心則入心,絡則通絡,刺則刺破,藤則上行……觀察這些,對于我們了解藥的本身及其性能有很大的幫助。 金石、介類藥,即金屬、礦物、化石、貝殼之類。這些藥的比重都很高,重就容易從手中掉下來,因而只要是重的藥,一般都往下走,這是它們的基本走向。 還有動物藥,被稱為“血肉有情之品”,它跟人體血肉同氣相求,對人體的作用就會非常明顯,它能峻補不足,搜剔頑邪。 人體有虛,用它可以很峻猛地給你補一下。比如說龜板,是大補真陰的;鹿茸,是峻補真陽的。還有鹿筋,保健品店里買的蛤蚧、鹿鞭等,都是用來峻補人體的。 但這些用時都要注意,只有當你需要補的時候才可以補,不需要補的時候用了反而會過猶不及。 另外動物藥還有一種功能,就是當人體有非常頑固的邪氣,一般藥攻不下來時,這時就需要用到動物藥,尤其是蟲類藥來搜剔。我們平時在啃骨頭時,啃完了,上面往往會剩一些碎肉,隨便怎么啃也難啃不下來,有的在骨縫中,剔也剔不下來,但當我們將骨頭扔在地上,螞蟻爬上去了,骨頭很快就會被啃得光溜溜了,這就是蟲類的搜剔功能。所以用蟲類入藥,就有鉆的藥性,它會鉆到人體筋骨的縫隙里,把一些頑固的風寒濕邪,像從骨頭上搜剔筋肉一樣剔除,從而達到祛邪的效果。 中國一直奉信佛教,以好生為德,這對中藥也產生一定的影響,雖然蟲類藥很好,但終究是生命,醫者是救生的,不能因為救一個人而殺害更多的眾生。所以中醫更多以植物類的藥為主,中藥也稱本草,而不稱本蟲,對蟲類藥則是當用則用,不必用時,就千萬別濫用。這是中醫所必須具有的一種情懷。 有規律就例外 當然,有規矩就有特權,有規律就有例外,凡事沒有絕對。 比如紅花是紅色的,入血分,這是規律;金銀花不是紅的,所以入氣分,這也是規律;但金銀花也入血分,這又另當別論。 再比如,三七是一味活血化瘀的藥,它肯定要入血分。三七是什么顏色?它外表是灰白色或是黃色的,里面則是墨綠色的,而且很堅硬。沒聽說它是紅色的,但是依然走血分。 藥的行走速度 藥的行走也有速度。有的藥走得快,有的藥走得慢;有的藥是走而不守,有的藥是守而不走。 比如大黃,它在人體內走得非常快,從來不停留,就像關公過五關斬六將那樣,那就叫做走而不守,從東嶺關到黃河渡口,他不會占領了哪個關就守在那兒不走了,這味藥下肚會迅速從上往下通,奪關斬將而出。 有的藥則是守而不走,喝下去了以后走得特別慢,甚至會在在某個地方守一陣子。比如甘草。其實很多甘甜的藥都喜歡守;而很多苦藥,它都走得相對快一些。當然也有例外,比如黃連走得就慢。黃連、甘草都是守而不走的。尤其是小劑量的甘草,它走得尤其慢。 這些藥怎么配伍呢?要相互牽引。就好比兩個人,如果他們都是急性子,會互相催促著趕緊走,大黃和芒硝在一起就是這樣,喝下去了馬上就要大便了。如果在此基礎上再加厚樸、枳實這兩個下行的藥,它們就走得更快了,這就是大承氣湯。有時候我們并不想讓他們走得那么快,拉肚子拉的太厲害了,人會受不了。這時候可以配點甘草,它走得就慢了,走得慢了,它們就會在路上把滌蕩污濁的工作做得更細。這就是調胃承氣湯,用甘草來牽制大黃和芒硝。 大黃和芒硝要走,甘草不走,怎么辦?我等你一會兒,大黃和芒硝行走的速度就慢下來了。當然也不會太慢,甘草想守在這里,大黃和芒硝說“我們走了,你怎么不走啊?”甘草只好說:“你們走我也走吧,你們等我一會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