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長春電影制片廠攝制的《上甘嶺》是第一部展現抗美援朝戰爭的故事影片,講述了上甘嶺戰役中,志愿軍某部八連在連長張忠發的率領下,堅守陣地與敵人浴血奮戰,最終取得勝利的故事。 上甘嶺戰役是抗美援朝戰爭后期僵持階段的一次主要戰役,作戰地域之狹窄,投入兵力之多,持續時間之長,火力之猛烈,傷亡之慘重,戰斗之激烈,都是古今中外戰爭史所罕見。從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的43天時間里,雙方共有40600士兵倒在這2.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我敵傷亡比為1:1.6。上甘嶺戰役以我方的勝利結束,這一勝利驚呆了美國朝野和聯合國軍,從此再沒有向我軍發動過營以上規模的進攻,并乖乖地在“板門店”和談上簽了字,朝鮮戰局從此穩定在了38°線上,奠定了朝鮮的南北疆界。 當時的觀眾對上甘嶺戰役并不陌生,他們通過各種渠道了解到這場戰役中涌現出的黃繼光、孫占元等戰斗英雄的英勇事跡,迫不及待地想從銀幕上看到他們經過藝術加工的光輝形象。 《上甘嶺》劇組合影,4排中為林杉和沙蒙 長影廠于1956年1月公布了籌備拍攝《上甘嶺》的消息,這時距離抗美援朝勝利結束已有兩年半時間。影片在劇本階段曾起名為《24天》,由聯合導演林杉、沙蒙以及時任志愿軍文化部文藝科長的曹欣和十六軍文工團長崔家駿(筆名肖矛)共同創作。 影片開拍之前,攝制組曾兩度前往朝鮮位于五圣山南麓的上甘嶺戰役原址進行實地考察。由于朝鮮方面拒絕在實地拍攝,攝制組制定了一套替代方案,先是在朝鮮門山里甘登洞的云魔山拍攝上甘嶺主峰的戰斗場面,然后回到與朝鮮一江之隔的丹東找一處相似的外景地拍攝坑道部分。 《上甘嶺》在朝鮮拍攝 4月8日,由150人組成的攝制組開赴朝鮮,開始了為期兩個月的外景拍攝。志愿軍出動了一個團的1500名官兵配合拍攝,他們不僅協助攝制組按照拍攝進度逐步拔光山上的馬尾松和各種花草,還戴上黃泥做的鼻子模型,在鏡頭前充當了一回美國鬼子。 王蘭原型王清珍 5月末,當攝制組回到國內時,片中唯一一個女演員還沒有著落。實際上,在最初的劇本里并沒有衛生員王蘭這個角色。當初,導演沙蒙把劇本交給作詞家喬羽,請他創作一首插曲,喬羽看完劇本后隨口說,“你這個戲里連一個女演員都沒有,全是軍人在打仗,還要在山洞里唱歌,誰來唱?唱什么呢?”這句話提醒了沙蒙,在他的提議下,林杉以上甘嶺戰役中報道過的衛生員王清珍為原型創作出了王蘭這個形象,她的出現既成為了志愿軍群像中的一個亮點,也為片中的插曲找到了源頭。 王蘭這個人物原本考慮由一個歌劇演員來演,結果沙蒙剛一回到廠里就遇見了來找姐姐的劉玉茹,認定這個剛從沈陽魯迅藝術學院畢業的女孩子就是飾演王蘭的最佳人選,結果,劉玉茹還沒有明白是怎么回事,就被組織上火速送到丹東的外景地。 坑道拍攝 在丹東,攝制組在解放軍工兵的支援下重建了一個上甘嶺。美工師劉學堯巧妙采用了坑道移動景片分解組合的方法,使得燈光、攝影和演員表演能在狹小的空間里協同進行,導演沙蒙還專門從上影廠請來了攝影界老前輩周達明,確保了坑道拍攝的成功。 該片原定于10月1日上映,可是等到9月時仍不見動靜,觀眾們紛紛給《大眾電影》雜志寫信,想知道影片進展情況,雜志記者立刻前往長影廠探聽消息,得知影片尚未拍攝完成。為滿足觀眾的迫急心情,《大眾電影》刊發了一組劇照,并登出了高保成、徐林格和張亮聯名撰寫的拍片心得,他們在片中分別飾演八連連長張忠發、七連指導員孟德貴和以黃繼光為原型的戰士楊德才。 12月26日出版的這期《大眾電影》又以《上甘嶺》為封面,并刊登了部分劇照。如此密集地宣傳一部影片,這在該刊創辦以來尚屬首次,可見無論觀眾還是媒體都對《上甘嶺》充滿了期待。 經過整整一年的等待,《上甘嶺》終于在1957年春節期間與觀眾見面了,可謂盛況空前。上映之前,各影院雖在公園、商店和重要街口都設立了臨時售票點,但每天影院門前購票的人還是排成長龍。人們清晨6點就趕去看7點開映的早場,或是看完午夜12點半的最后一場電影冒著嚴寒回家。 《大眾電影》接連刊登了“歡呼影片《上甘嶺》”和“記住他們吧”兩篇影評,稱贊該片的思想性和藝術性超越了以往所有戰斗故事片的水平,從“戰斗日記”的第一頁開始就吸引著觀眾,最可愛的人的英雄事跡給廣大觀眾尤其是青少年很大的鼓舞和教育。著名導演嚴寄洲也發表文章,給予高保成真實樸質的表演很高的評價。 從元月27日至2月28日的一個月里,《上甘嶺》在北京連續上映了876場,觀眾達679675人次,平均上座率超過92%,打破了首都上映任何一部影片觀眾人數的最高紀錄。 不幸的是,《上甘嶺》竟成為導演沙蒙的最后一部作品,此片上映后不久他就被打成右派,被剝奪了拍片的權利,于1964年含冤病故。70年代初,為紀念抗美援朝20周年,文化部電影局挑選出5部以抗美援朝為主題的故事片公開復映,原本在名單中的《上甘嶺》在最后一刻被《鐵道衛士》取代,因為當時沙蒙人已死,但右派的帽子仍未摘掉。 《我的祖國》歌詞手稿 錯過了復映的《上甘嶺》在后期的影響力方面不及《英雄兒女》《奇襲》《打擊侵略者》等片,但片中由郭蘭英演唱的插曲“我的祖國”卻一直被人們傳唱,成為曠世經典。 其實,片中由著名作曲家劉熾創作的另一首曲子更加有名,那便是志愿軍指戰員向犧牲的指導員孟德貴致哀時的背景音樂,它后來成了葬禮儀式上播放的《哀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