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受《雍正王朝》的影響,可能認為雍正的“四爺黨”成員只有年羹堯、李衛、隆科多、皇十三子胤祥這四人,但是其實雍正的黨羽絕不止這四人。 康熙晚期,最讓史學界津津樂道的宮廷事件,就是“九子奪嫡”。1708年,隨著太子胤礽被康熙以“不法祖德,不遵朕訓,惟肆惡虐眾,暴戾淫亂”的理由被廢黜,康熙諸皇子開始長達數十年的奪嫡之戰。 此時皇長子胤禔、皇次子胤礽、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皇十三子胤祥和皇十四子胤禵等九子相繼加入到奪嫡的行列中,他們各自組成大爺黨、太子黨、三爺黨、四爺黨、八爺黨這五個政治集團,其中初期太子黨實力最強,不久太子被廢后,八爺黨躍居其上,成為實力最強的存在,而后就是四爺黨。 四爺黨的主要成員包括皇十三子胤祥、皇十六子胤祿、皇十七子胤禮、肅親王衍璜、張廷玉、年羹堯、戴鐸、鄂爾泰、隆科多、李衛、田文鏡等11人。 那這11人最后的結局都是如何的呢?且聽我詳細到來。 皇十三子胤祥胤祥,這人大家肯定熟悉,人稱“義王”的十三爺。他可以說是雍正的“死黨”,是諸皇子中與雍正最親近,對雍正的忠臣的康熙之子,當然雍正對他也是非尋常。 憑借著這等“至死不渝”的擁立之功,胤祥在雍正登基后,就被重用,待遇更是天下的獨一份。雍正一繼位,胤祥就被晉升為和碩怡親王,并被任命為總理事務大臣,及總管會考府、造辦處、戶部三庫。 因胤祥的從旁協助,雍正得以在極短的時間內穩定了自己對于天下的統治。因此,胤祥因病去世后,雍正不但賜予他王爵“世襲罔替”的權利,成為清朝第九個鐵帽子王,并允許他將“允”改“胤”,而這也成為清一代臣子中不避皇帝諱的唯一事例。 從胤祥死后的待遇上,可以看出雍正對其的“真心實意”,他對胤祥真的是恩寵無比,厚待有加。當然,胤祥能得到這等待遇,這與他自己的才能是分不開的,雍正每次吩咐他辦的事情,他都能很好的完成,且每次都很得雍正的心,為此雍正曾盛贊“朕實賴王翼贊升平,王實能佐朕治平天下。”。 皇十六子胤祿 胤祿,是康熙諸皇子中除胤祥外,第二個支持雍正的皇子。胤祿的出生并不好,他的母妃雖是旗人,但卻是漢軍旗人,而且他的外祖父也只是一個小小的知縣,可以說無權無勢。 不過胤祿在康熙晚年還是較得寵的,他曾執掌內務府,負責掌管宮廷事務。雍正元年,因莊親王博果鐸無子,胤祿被過繼,然后繼承鐵帽子王莊親王的爵位。 此后,胤祿在雍正年間歷任正藍旗漢軍都統、鑲白旗滿洲都統、正藍旗滿洲都統。雍正去世后將他選為四輔政大臣之一,與胤禮、鄂爾泰、張廷玉一起輔佐少年皇帝乾隆。 乾隆元年,任總理事務大臣,兼管工部,并賜食親王雙俸。乾隆二年,因政績突出,被乾隆加封鎮國公爵位。乾隆三年,兼理藩院尚書。乾隆四年,因與胤礽之子理親王弘皙往來“詭秘”,被乾隆停雙俸,罷都統。乾隆七年,被命總理樂部事,乾隆十八年授議政大臣。 乾隆三十二年去世,享年73歲,賜謚號“恪”。 皇十七子胤禮 胤禮,這個皇子聽名字可能很多人都不認識,其實他就是前幾年非常火的電視劇《甄嬛傳》中的果郡王。 胤禮的出生比胤祿還低,他的母妃連旗人都不是,而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漢人,而且還是宮女出生,因此這等身份注定是受不到康熙的重視的,所以康熙時期他始終都只是個皇子。 不過因他眼光獨道,“九子奪嫡”時,他牢牢跟著雍正,所以雍正繼位后,他開始被重用。雍正元年,胤禮先是被冊封為果郡王,同時又兼管理藩院。雍正七年,進封和碩果親王,同時一人身兼正黃旗蒙古都統、鑲紅旗滿洲都統、鑲藍旗漢軍都統和鑲藍旗蒙古都統四職。次年兼管工部,八年總理戶部三庫,十一年又兼管戶部。雍正去世后,他被雍正任命為輔佐大臣,輔佐乾隆處理朝政。 乾隆元年,胤禮任總理事務大臣,兼管刑部及宗人府事務,并賜親王雙俸。乾隆三年,因病去世,享年42歲,而后乾隆命皇長子永璜前往守孝,并加祭一次,賜謚號“毅”。 肅親王衍璜衍璜可以說是支持雍正中身份最高的皇族中人。他是肅武親王豪格的曾孫,也是皇太極的嫡系子孫,可以說他是雍正在皇族中最大的依仗,其作用毋庸置疑。 雍正繼位后,在第八年,衍璜被任命負責管理雍正潛邸所居之處雍和宮事務。乾隆二年,總管鑲白旗覺羅學。乾隆三十六年因病去世,享年81歲,賜謚號“謹”。 張廷玉如果說衍璜是雍正在皇族中的最大倚仗,那張廷玉就是雍正在朝堂上最大的倚仗之一。 張廷玉,康熙三十九年的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康熙四十二年,授翰林院檢討。康熙四十三年,入值南書房。康熙五十五年授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康熙五十九年授刑部左侍郎,康熙六十年調吏部左侍郎。 1722年十二月,雍正一即位,張廷玉就被雍正特授為禮部尚書,自此躋身于中樞之列。 雍正元年,雍正先是讓他擔任順天府鄉試主考官,而后加封他為太子太保。同年8月,署理都察院事,兼管翰林院掌院學士,九月又從禮部調任戶部,任尚書。雍正六年,晉保和殿大學士,又兼管吏部事務。雍正七年,雍正初設軍機處,張廷玉同胤祥、蔣廷錫入軍機處,總理軍機處事務。 雍正十三年,雍正駕崩,張廷玉以漢官身份被任命為輔政大臣,同胤祿、胤禮、鄂爾泰一起輔佐少年乾隆。乾隆元年,兼管翰林院事務,次年升任總理事務大臣,特命進三等伯爵,同年掌以大學士掌機要。 可以說在乾隆初期,張廷玉作為漢臣一時恩寵無兩,每次乾隆巡幸江南時,張廷玉總是留京總理事務,且還能夜宿紫禁城,并典試科舉。 不過到了乾隆中期,張廷玉逐漸失寵,當時晚年的張廷玉一直要求乾隆答應雍正曾給予張廷玉的承諾,那就是死后配享太廟,因此讓乾隆越發的厭惡于他,所以逐漸失寵。最終在乾隆十五年,乾隆罷張廷玉配享,后又因四川學政編修朱筌坐罪,張廷玉又被收回所有御賜之物。 乾隆二十年,張廷玉因病去世,享年84歲。當然在他死后,乾隆憐憫他生前的功績,遂重新讓他陪享太廟。 隆科多 隆科多,雍正得以繼位的最關鍵的人物。當年就是隆科多代替康熙宣讀立他為帝的遺詔,而后也是因他借著自己執掌九門提督的權力,替雍正穩定了初登基時的不安定的因素。 因此憑借著這等功勞,雍正登基初期對他可是厚待,不僅給予他高官厚祿,讓他總理朝政,執掌吏部,還允許他可以不經奏請,任意任免官吏,同時還當著文武百官的面公開稱他為“舅舅”。 可是隆科多并不知道珍惜,他開始恃寵而驕,開始仗著恩寵胡作非為。1727年,隆科多因于結黨營私,并私藏玉牒,被雍正定四十一條大罪,幽禁于暢春園。次年,六月隆科多死于禁所。 年羹堯年羹堯,是雍正麾下少有的文武全才。康熙三十九年進士及第,之后用了不到九年的時間就從庶吉士做到四川巡撫一職,成為了地方上顯赫一時的封疆大吏,這個時候年羹堯30歲。 康熙六十年,升川陜總督,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地方權臣。雍正登基后,年羹堯被雍正所倚重,1723年5月,雍正賦予年羹堯總攬四川、陜西、貴州、云南等數省一切事務,云、貴、川等官員,不論是總督,還是知縣都要聽命于年羹堯。10月,青海發生羅卜藏丹津叛亂,年羹堯被任命為撫遠大將軍,負責平叛事宜。 1724年,青海叛亂平定,年羹堯因功升為一等公,位列異姓爵位之首。 當然年羹堯也犯了跟隆科多一樣的毛病,驕橫跋扈,恃寵而驕,因此在1725年,被雍正開列九十二款大罪,然后在獄中自裁而死。 戴鐸戴鐸,他就是電視劇《雍正王朝》中鄔思道的原型,劇中鄔思道出的很多的點子其實都是戴鐸所出。 他教會了雍正很多帝王之道,在奪嫡的過程中,也是他教會了雍正很多明哲保身之道。不過也正是如此,他知道雍正太多的秘密,也知道雍正太多的黑暗面,所以雍正登基不久,戴鐸就被雍正以貪污罪處死。 鄂爾泰鄂爾泰,雍正心腹中的心腹,他曾借助著在內務府當差的機會,為雍正秘密提供了許多宮廷的秘事,雍正因此在屢次在奪嫡過程中先行一步。因此,雍正登基后,鄂爾泰就開始了飛黃騰達的一生。 雍正元年,他被越級提拔為江蘇布政使,成為地方大員。雍正三年,晉升為廣西巡撫,但還沒赴任,雍正覺得他還可大用,遂調為云南巡撫,兼管云南、貴州、廣西三省。次年,鄂爾泰升任云貴總督,并加兵部尚書銜。 雍正六年,鄂爾泰調云南廣西三省總督,次年加銜少保。雍正十年,晉升保和殿大學士,成為了百官之首。雍正十三年,雍正去世,遺詔鄂爾泰為輔政大臣。乾隆元年,鄂爾泰兼軍機大臣,領侍衛內大臣,議政大臣職,并加太傅銜,自此成為了清廷地位最高的大臣。 乾隆十年,因病去世,享年66歲,賜謚號“文端”。 田文鏡田文鏡在康熙朝并不受寵,在康熙朝用了二十余年的時間也才做了內閣侍讀學士。 直至雍正登基后,作為雍正的親信田文鏡才開始被重用。雍正元年,先是被破格提拔為山西布政使,次年先調任河南布政使,后任河南巡撫。而在河南巡撫任上,田文鏡幫助雍正很好的完成了在山東所實施的攤丁入地、士紳一體當差納糧等新政策,因此備受恩寵。 雍正五年,被雍正譽為“模范疆吏”的田文鏡升任河南總督,并加兵部尚書銜。雍正六年,調任河南山東總督,次年加太子太保。雍正八年,兼北河總督。 雍正十年,因病去世,享年72歲,賜謚號“端肅”。 李衛李衛,這人恐怕是雍正的嫡系中除十三爺,最讓人熟知的人物。當然正史中的李衛不同于《李衛當官》和《雍正王朝》所演的那樣,是個地痞流氓出身,反而在歷史中李衛的家境頗為富裕,因此在之后因科舉無望,他就用錢買了一個員外郎的官職。 之后在任戶部郎中的時候,被當時在查戶部賬目的雍正所看中,遂被雍正收為親信。雍正登基后,雍正先是任命他為云南鹽驛道,雍正二年又升任布政使,主管全省財政賦稅,次年,因政績突出,李衛又被提拔為浙江巡撫。 雍正四年,李衛又兼任兩浙鹽政使,次年又升任浙江總督,并兼巡撫事,自此成為地方上顯赫一時的封疆大吏。雍正七年,因在任上實施的雍正新政有功,被加封兵部尚書銜,不久又加太子太傅銜。 雍正十年,出任直隸總督,成為了天下第一督,徹底的走向了人生的鼎峰。乾隆三年,因病去世,享年51歲,賜謚號“敏達”。 可以說雍正的親信結局都不差,除了隆科多、年羹堯這兩個自己作死的,其余的都是善終,且生前也都是做到了一品的高官,可謂是高官厚祿,享之不盡,用之不竭。只能說,當官站隊很重要啊!賭對了,高官厚祿那是接踵而來,賭輸了,仕途也就差不多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