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鐘日花 ⊙指導 / 郭子玉 ⊙單位 / 東莞市石排醫院超聲科 正文共:1914 字 12 圖 預計閱讀時間: 5 分鐘 患者女,27 歲,G5P2,既往曾自然流產一胎兒,現孕 23 周來我科行產前檢查。超聲檢查所見如下: (1)胎兒胃泡位于右側腹腔,肝臟及膽囊位于左側腹腔,降主動脈及下腔靜脈位于脊柱左側(圖 1)。心臟大部分位于左側胸腔,心軸正常,心尖指向左前方,心胸比例正常(圖 2)。 圖 1 上腹部橫切面:腹主動脈(DAO)與下腔靜脈(IVC)位于腹中線同側,下腔靜脈位于主動脈前方。胃泡(STO)位于脊柱右前方,膽囊(GB)位于左側腹腔偏中位 圖 2 胃泡水平及四腔心切面:胃泡(STO)與心臟不在脊柱同側,心臟位于左側胸腔,心軸正常,心尖指向左前方,心胸比例正常 (2)四腔心切面:十字交叉結構消失,房間隔下段及室間隔上段回聲中斷,僅見一組房室瓣(圖 3 和圖 4)。主動脈及肺動脈均發自右心室(圖 5 和視頻 1)。左側心房頂部見一管狀無回聲結構。肺動脈左側見一靜脈回聲,動態追蹤見其連接左側心房頂部管狀無回聲結構,經無名靜脈匯入上腔靜脈,最后回流入右側心房(圖 7~圖 10 和視頻 2)。 圖 3 四腔心切面顯示完全型房室間隔缺損(AVSD):心臟十字交叉結構消失,房間隔下段及室間隔上段回聲中斷,雙側房室間血流相互溝通 圖 4 僅見一組房室瓣,收縮期共同房室瓣呈一直線 圖 5 主動脈(AO)及肺動脈(PA)平行發自右心室。主/肺動脈比例失調,肺動脈狹窄 圖 6 四腔心切面:左房與降主動脈距離增寬,左房后空間指數測得為 1.61,大于截斷值 1.27 圖 7 和圖 8 左房頂部見肺總靜脈(CPV),PW 示靜脈頻譜 圖 9 和圖 10 三血管切面:肺動脈(PA)左側見垂直靜脈(VV),經過左無名靜脈(LIV)匯入上腔靜脈(SVC) 視頻 1 和視頻 2 可見主動脈(AO)及肺動脈(PA)平行發自右心室(RV)。肺總靜脈(CPV)通過肺動脈左側垂直靜脈(VV)上行,匯入增寬的左無名靜脈(LIV),回流入上腔靜脈(SVC) (3)三血管氣管切面:主動脈與肺動脈比例失常,主動脈內徑 3.5 mm,肺動脈狹窄,寬約 2.5 mm。主動脈弓位于氣管右前方(圖 11)。 圖 11 三血管-氣管切面:主動脈(AO)位于氣管(T)右側 產前超聲診斷: 內臟異位(右側異構綜合癥?) 胎兒復雜心臟畸形:完全型房室間隔缺損,右室雙出口,肺動脈狹窄,完全性肺靜脈異位引流(心上型),右位主動脈弓。 鑒于本病例預后極差,經產前咨詢,患者選擇終止妊娠,引產后胎兒尸檢證實了產前超聲診斷。 討論分析 右側異構綜合征(Right-sided isomerism syndrome)又稱右房異構或無脾綜合征,屬于內臟異構綜合征的一種。 本綜合征廣泛累及心臟及胸腔、腹腔臟器,內臟器官趨向于右側分化是其根本原因,左側正常結構不發育或缺如,兩側器官均顯示右側器官的形態,具體表現為: 雙側心房心耳形態相似,類似形態學右心房、右心耳; 兩側肺葉均呈三葉結構,支氣管呈右側形態; 胃泡不定位; 肝臟趨向于中間位; 超聲診斷標準 1. 「并行征」的存在:IVC 和 DAO 位于腹中線的同側,且 IVC 位于 DAO 的前方。 2. 內臟異構:胃泡位置不定,中位肝等。 3. 心臟畸形:房室間隔缺損、肺靜脈異位引流、動脈圓錐干畸形等。 超聲診斷思路 產前超聲檢查過程中,上腹部橫切面發現 IVC 和 DAO 位于腹中線同側,應高度懷疑胎兒右側異構綜合征的存在,應進一步尋找內臟異構的征象,如胃泡、肝臟及膽囊的位置,有無脾臟等,同時對運用節段分析法對心臟進行全面系統檢查,診斷是否合并嚴重畸形,從而證實右側異構綜合征。 反過來,若發現胎兒心臟多發畸形,如房室間隔缺損、肺靜脈異位引流、大動脈異位、肺動脈狹窄等多種畸形同時存在,應聯想到右側異構綜合征的可能,對胸腔、腹腔臟器的形態及位置進行針對性的檢查。最后均需檢查胎兒是否伴發其他畸形。 右側異構綜合征均合并極其復雜的心臟復合畸形,預后極差,產前篩查盡早發現和診斷,對臨床處理圍產期胎兒具有重大意義。 參考文獻: 1. 袁麗君. 胎兒心血管超聲影像醫學[M]. 北京:科學出版社, 2017. 2. 陳琳, 周柳英, 陽立文, 等. 產前超聲診斷胎兒右心房異構綜合征的應用價值[J]. 中華超聲影像學雜志, 2015, 24(11):1005-1006. 3. 李勝利. 胎兒畸形產前超聲診斷學(第2版)[M]. 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 2017. 4. 韓翠鋒, 吳瑛. 內臟異位綜合征超聲診斷研究進展[J]. 中華醫學超聲雜志(電子版), 2013(10):11-12. |
|
來自: 張紅志2cq78e1a > 《超聲與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