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下午2點半左右,在靠近寧波象山高塘島鄉金高椅村汽渡碼頭邊的的一塊空地上,當地漁家女正在緊張忙碌地飛梭走線,埋頭修補漁網。當天象山天氣預報33℃,下午2點半的烈日下地面溫度將近40℃。常人在無遮擋的烈日下站立幾分鐘就吃不消了,而漁家女們一干就是8個多小時。眼下將進入夏秋漁業生產旺季,開漁節后,大批漁船將出海作業,漁家女們正在趕緊修補漁網,為出海的漁船做好后勤保障。驕陽下,漁家女們一針、一針地編織。遮陽工具,是頭上那一頂斗笠……  人們往往在各種攝影作品中看到的是:頭戴黃斗笠、圍著花頭巾、穿著露臍襖肥腳褲的漂亮漁家女,坐在海灘邊飛梭走線,一針一線織漁網的畫面!其實,那些都是邀請女模特擺拍的。下面一組照片,是我拍攝到的現實生活中漁家女們補漁網的真實場景,一切是那么的真實、自然。

戴上斗笠,圍上破舊的圍裙,拿上刀具、梭子和水杯就在補網場,開啟她們一天8個多小時的“織女”模式。  這里是漁家女們補漁網的“陣地”,只見場地上鋪著一堆堆青綠色像小山般破舊的漁網,10多名漁家女三五成群席地而坐。她們把漁網拉直攤開,一會兒用刀具劈開破損的網眼,一會兒飛梭走線將漁網的“傷口”一個個“縫合”嚴實,忙碌間,不忘談說家常,現場歡聲笑語,融成一片。
 修補漁網是漁家女的傳統作業,自然也是拿手好戲。她們戴上帽子,裹上紗巾,黝黑的皮膚、嫻熟的動作,飛梭走線補漁網。

現在的船都很大,一張網有上百米長,兩三百斤重,需要4個人合力才抬得動。  補網是比較辛苦的活計,刮風下雨、日曬雨淋都要勞作,不能耽誤生產。

現在年輕人都不愿意學這門手藝,還在堅持的都是上了年紀的。我們這幾個年齡最大的有70多歲,最小的也已經50歲出頭,以后會這門手藝的人越來越少了。  雖然每個人都戴著斗笠,但常年吹海風、曬烈日,漁家女們的皮膚不免黑里透紅。一雙粗糙且長滿老繭的手,長時間的暴露在外,已經被曬得黝黑,糙得不行。
 織網時的苦與樂,唯有織網者深深體會得到。外來客們除了對這種網技表露新奇和驚嘆外,同時也可強烈地感受到漁家女們的奉獻精神,為了前線生產的男人而默默奉獻。
 想著在前線迎風搏浪的男人,默默地寄托著深深的思念和祝福,平安、豐產、順利、早歸。為了男人,為了生活,她們愿把每一個網結都織得牢牢的。豐收的漁網里,有男人們的功勞,也有漁家女們的功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