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的爭論由來已久。對兩首律詩的分析文章也是數(shù)不勝數(shù),我們還在考慮詩詞意象的第一之爭未免有些審美疲勞。 《黃鶴樓》意象為先,一氣呵成?!兜歉摺犯衤芍攪溃瑲庀笕f千。 個人認為“七律第一”是詩圣杜甫的《登高》。贊成《黃鶴樓》第一的有幾個看清了題目的? 關于為什么《登高》為七律第一,個人以前有過長文進行分析,但并沒有和《黃鶴樓》作比較。 為什么?因為很簡單,《黃鶴樓》不是“七律”——七言律詩。 它充其量是個半律體。 肯定有人又要拋出“意境為先”、“不拘格律”這個說法來了。你不拘格律,評個鬼的律詩第一???你評《黃鶴樓》為“七言第一”,我都不大好批駁??赡氵B格律詩都不是,來搶什么“七律第一”? 什么是格律詩? 格律詩是遵守平仄格律的古詩。 并非寫詩就要遵守平仄格律,但是不遵守的就是古體詩,不進入格律詩范疇。而在唐初古體詩向格律詩進化的過程中,產生了大量的“半律體”,就是遵守一部分平仄格律,但是又有一些地方不遵守格律。 這不是問題,絲毫不影響這是一首好詩,但是標準畫在那里了,這個就不是“格律詩”。雖然因為數(shù)量的巨大,后人在劃分的時候給了折中的各種命名,比如僅“失粘”的絕句成為“折腰體”,對仗不精準的稱為“偷春對”、“蜂腰對”、押韻頭尾押鄰韻的稱為“孤雁出群格”、“孤雁入群格”,這些都是格律詩嚴格規(guī)則對實際創(chuàng)作的妥協(xié),并漸漸形成規(guī)則。 在要求嚴格的科舉考試中,這些格式也有可能被認為是出律。特別是到了后來格律體完全成熟之后。 并不是寫詩就一定要遵守平仄格律,但格律詩就必須遵守。 七律是“七言律詩”的簡稱,特指格式上遵守平仄格律、押平聲韻、一韻到底、總共八句、七八五十六字、頷聯(lián)頸聯(lián)必須對仗,文法上“起承轉合”的詩體。
這首七言前四句平仄不合,為古體詩,而后四句為工整律詩,整首詩靠著強大的氣勢一以貫之,而重復的“黃鶴”使用,讓它在口語中因為流俗而極易傳誦,即淺近流俗又意象高遠,正是盛唐氣象的底蘊。 但是,格式上不屬于七言格律詩。
杜甫的這首七律作于老年,格律精熟,意象蒼涼沉郁。不但中二聯(lián)對仗工整,還句句對仗,句內用詞也是精巧對應,為古今七言律詩的格律樣板。但是由于用詞偏雅,又不像《黃鶴樓》有李白的后來故事添油加醋,在老百姓的心里自然沒有崔顥的耳熟能詳。 咱們就詩論詩,看文采和意境,看格式和意象。 雖然蘿卜白菜,各有所愛。你要說“七言詩第一”,可以掰扯。 但是說“七律第一”,有個格律的前提擺在這里,必然是《登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