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365· ·第三章 內藏外象· ·第二節 天地人三才·
二、天人合一(095)
《黃帝內經》論述的人體臟腑,建立在“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天地合氣,命之曰人”這樣的論斷之上,也即自然大宇宙,人體小宇宙,二者是互相通應的。 這就要求我們,認識人體臟腑,需從“人與天地同構”的角度立論,因此,人體臟腑的生成,包含了以下三個方面的內涵:其一,臟腑合于陰陽五行。其二,五臟是人體的五大系統。第三,五臟系統與天地時空通應。所以《黃帝內經》的五臟與現代醫學的五臟不是同一個概念,現代醫學的五臟只不過是借用了傳統醫學肝心脾肺腎的名稱而已。 人感陰陽五行之氣而生臟腑。 天地陰陽之氣的升降運動生成了五行。陽主動,陰主靜;動極則靜,靜極則動;靜則陰生,動則陽化;陰生則降,陽化則升。所謂升降出入,無器不有。陰降于下為水,陽升于上為火,故天地之化,先有水火,正如《河圖》所昭示的:“天一生水,地六成之”,意思是說,陽之動極而靜,靜則一陰生于午,陰漸盛而下沉于地而為水,究其水之所以生成的根源則在于天;“地二生火,天七成之”,意思是說,陰之靜極而動,動則一陽生于子,陽漸盛而上升于天而為火,究其火之所以生成的根源則在于地?!疤烊荆匕顺芍保@是說陽自地而生,當其尚未上浮至天之前,先升于左而為木,或者叫做欲升而未能升者為木,陽動而左升,得乎天者親上,所以稱為“天生”;“地四生金,天九成之”,這是說陰自天而生,當其尚未下沉于地之前,先降于右而為金,或者叫做欲降而未能降者為金,陰靜而右降,得乎地者親下,所以稱為“地生”?!疤煳迳?,地十成之”,陰陽二氣之間為中氣,中氣即土氣,土分戊己,中氣左旋為己土,中氣右旋為戊土,土氣左升右降,陽升陰降,以此斡旋中宮,轉運四象。 人與天地相參也,人在孕育之初,也建立了與天地相旋、五行相生的模式。人呱呱墜地之后,中土成為斡旋四象,轉運陰陽,使陽中之陰下降,陰中之陽上升的動力,這也是后世醫家提出“脾胃為后天之本”這一論斷的根本依據。 人感五行之氣而生臟腑。感木氣而生肝,故肝具有升發之氣;感火氣而生心,故心具有炎上之氣;感土氣而生脾,故脾(胃)具有化運之氣;感金氣而生肺,故肺具有肅降之氣;感水氣而生腎,故腎具有沉藏之氣。在《素問》的《陰陽應象大論》、《金匱真言論》、《五運行大論》、《天元紀大論》等篇中反復指出,人與天地之氣相參,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臟為肝;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臟為心;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臟為脾;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臟為肺;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在臟為腎。 我們來看看《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的論述:
帝曰:余聞上古圣人,論理人形,列別臟腑,端絡經脈,會通六合,各 從其經;氣穴所發,各有處名;谿谷屬骨,皆有所起;分部逆從,各有條理; 四時陰陽,盡有經紀;內外之應,皆有表里。其信然乎?
上古先賢大哲,研究探求人體的形態,區分歸納臟腑的性質,識別整理經脈的端末,交匯融通經絡的走向,都有一定的規律;經氣輸注的孔穴,都有一定的部位和名稱;大小肌肉匯聚及其與骨骼的連接,都有一定的起止;皮部浮絡分布的陰陽逆順,都有一定的條理;一年四時的陰陽盛衰,都有一定的順序;人體內外的表里聯系,都有一定的層次。 “列別”:列,羅列;別,區別,辨別?!岸私j”:端,頭緒;絡,網羅?!傲稀保菏浢}分為表里六對組合,頭尾相接,遍布全身?!皻庋ā保杭措蜓?,經氣輸注的孔穴,又叫經穴。“谿谷屬骨”:谿谷,肉之大會為谷,肉之小會為谿;屬骨,附著于骨?!胺植磕鎻摹保航浗j系統中的皮部浮絡,亦分三陰三陽,其走向有順有逆。
岐伯對曰: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 主目。其在天為玄,在人為道,在地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 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體為筋,在臟為肝,在色為蒼,在音為角,在聲為 呼,在變動為握,在竅為目,在味為酸,在志為怒。怒傷肝,悲勝怒;風傷 筋,燥勝風;酸傷筋,辛勝酸。
在這一段文字中的幾個“生”字,有發生、生長、化生、主導等多義,應注意區別應用。風為天地之陽氣,陽生于春,春旺于東,故東方生風。春風起則草木生長,故風生木。《洪范》“木曰曲直,曲直作酸”,故五味之酸者,皆木氣所化?!八嵘巍笨衫斫鉃樗崮茏甜B肝,肝者木之臟,酸者木所化,同氣相求,故酸先入肝?!案紊睢奔锤沃鹘睢=顚俑文?,心屬火,木生火,故“筋生心”。肝主目,肝開竅于目。這一段“三字經”要前后義綜合理解,若一字一義分析會感到有些奇怪。 “其在天為玄,在人為道,在地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此二十三字,《素問識》認為與下文文例不符,且與肝臟不相干,疑衍。另《素問·天元紀大論》有此數句,參閱上章相應節段。 “在天為風”等句:五行之化,在天為氣,在地成形,故在天為風之氣,則在地為木之形?!霸隗w”列于“在臟”之前,表示“體”并非僅指動物之體。青(蒼)為木之色,故在色為蒼。五音角音屬木,故在音為角。 “在聲為呼”:古時聲、音區別應用,聲比較廣泛,凡耳有所聞都叫聲;音則多指樂音。肝在志為怒,怒則呼叫,故肝在聲為呼。“在變動為握”:變動指病變癥狀;握,指爪搐搦,是筋之病。 正常的情志變化有益于五臟,反常的情志變化則傷五臟。以肝為例,若其人罕有怒色,則肝氣必郁;若其人動輒暴怒,則肝氣必傷,甚則肝火上越?!氨瘎倥钡攘洌罕癁榉谓鹬荆芸烁文局?。風與筋同屬木,風邪過勝先傷筋。燥為金氣,能勝風木。酸走筋,過酸則自傷其筋。辛為金之味,故能勝木之酸。 后文心、脾、肺、腎四段均同此理。
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 天為熱,在地為火,在體為脈,在臟為心,在色為赤,在音為徵,在聲為笑, 在變動為憂,在竅為舌,在味為苦,在志為喜。喜傷心,恐勝喜;熱傷氣, 寒勝熱;苦傷氣,咸勝苦。
南方生火,火曰炎上,炎上作苦,故五味之苦,皆由火氣所化。 苦能滋養心氣,心主血脈,而火生土,故曰“血生脾”。心開竅于舌?;鹬?,五音徵音屬火。 心在聲為笑,在志為喜。過喜則傷心。恐為腎之志,故恐勝喜(水克火)。 “熱傷氣,苦傷氣”的氣,指血脈之氣;熱與苦同屬火,火邪過勝則先傷血脈之氣。咸為水之味,故能勝火之苦。
中央生濕,濕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 天為濕,在地為土,在體為肉,在臟為脾,在色為黃,在音為宮,在聲為歌, 在變動為噦,在竅為口,在味為甘,在志為思。思傷脾,怒勝思;濕傷肉, 風勝濕;甘傷肉,酸勝甘。
中央生濕,濕以聚土。土曰稼穡,稼穡作甘,故五味之甘,皆由土氣所化。 甘能滋養脾氣,脾主肌肉,而土生金,故曰“肉生肺”。脾開竅于口。“在變動為噦”:噦,呃逆。 思為脾之志,怒為肝之志,故“怒勝思”(木克土)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腎,肺主鼻。 其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體為皮毛,在臟為肺,在色為白,在音為商,在 聲為哭,在變動為咳,在竅為鼻,在味為辛,在志為憂。憂傷肺,喜勝憂; 熱傷皮毛,寒勝熱;辛傷皮毛,苦勝辛。
金曰從革,從革作辛,故五味之辛,皆由金氣所化。 辛能滋養肺氣,肺主皮毛,而金生水,故曰“皮毛生腎”。肺開竅于鼻。 憂為肺之志,喜為辛之志,故“喜勝憂”(火克金)。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腎,腎生骨髓,髓生肝,腎主耳。其 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在體為骨,在臟為腎,在色為黑,在音為羽,在聲為 呻,在變動為栗,在竅為耳,在味為咸,在志為恐。恐傷腎,思勝恐;寒傷 血,燥勝寒;咸傷血,甘勝咸。 (以上《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3/8) 水曰潤下,潤下作咸,故五味之咸,皆由水氣所化。 咸能滋養腎氣,腎主骨生髓,而水生木,故曰“髓生肝”。腎開竅于耳。 恐為腎之志,思為脾之志,故“思勝恐”(土克水)。 “燥勝寒”:《太素》燥作“濕”,按文例當做濕,因為濕屬土,寒屬水,土能克水。但濕之體本為水氣,有濕熱也有寒濕,似難以勝寒,而燥濕同體,燥能祛濕,故此處作燥勝寒為是。 《素問·天元紀大論》將上述文字加以補充和完善,建立了“天地人三合體系”,是《內經》醫學理論的精髓,我們將在下一篇詳細討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