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3年7月26日,英國特使馬葛爾尼帶著英王喬治三世的問候,和一支700人的使團,抵達了天津的大沽口,等待著大清皇帝乾隆的召見。但乾隆皇帝召見他的地方并不是在北京的紫禁城,而是皇帝的行宮,承德避暑山莊。 清康熙十二年,吳三桂等三個藩王,起兵謀反,掀起了“三藩之亂”。年僅二十歲的康熙皇帝坐鎮(zhèn)指揮,平息叛亂。 在平定叛亂的過程中,康熙皇帝深深意識到當年驍勇善戰(zhàn)的八旗官兵,由于長期生活在安逸之中,消磨得已毫無斗志。 康熙皇帝決定在距承德以北近三百里的地方設立木蘭場。每年秋天,由皇帝親自率領王公大臣,各級官員進行狩獵。皇帝不僅親自持弓上馬,參加圍獵,而且通過觀看圍獵,可以察看皇子王孫的騎射本領是否精湛,同時也對各級官員能力進行考核。用康熙皇帝的話說,設立木蘭圍場就是使那些貴族子弟不至于落入頹靡奢侈的生活,達到加強武備、提高士氣的作用。 設立木蘭圍場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加強對蒙古各族的管理,鞏固北部邊防。 1690年,康熙平息厄魯特蒙古準噶爾部的首領噶爾丹發(fā)動的叛亂,蒙古全境出現(xiàn)了平靜局面,而康熙皇帝也終于實現(xiàn)了他設立木蘭圍場的初衷。 康熙皇帝在位六十一年到木蘭圍場狩獵達48次。而他的孫子——乾隆皇帝在位六十年,舉行秋獵也有47次之多。 皇帝在狩獵時照例要處理政務,頒布政令,所以,皇朝里的一切職能機關都要一起搬地到圍場來。1701年,康熙來到承德熱河一帶時,立刻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康熙立刻頒布圣旨,在這里興建行宮。 1703年,熱河行宮開始興建,康熙皇帝不僅選定了行宮的位置,而且親自設計和指揮行宮的建造。5年之后,熱河行宮初步建成。康熙五十年,康熙皇帝把熱河行宮賜名為“避暑山莊”。 避暑山莊經(jīng)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歷時89年。共建成120多組建筑,總面積相當于兩個頤和園,八個故宮。避暑山莊內(nèi)部分為宮殿區(qū)和苑景區(qū)。宮殿區(qū)里的建筑青磚灰瓦,構成了北方常見的多重式院落結(jié)構,更像北京城里的民居——四合院。 建園之初,康熙皇帝就要求“集天下景色于一園,移天縮地為一方”。避暑山莊的苑景區(qū)可分為湖洲區(qū)、平原區(qū)和山巒區(qū),三大區(qū)域各具特色,是這種縮影的最好體現(xiàn)。 康熙皇帝修建避暑山莊,就是為了鞏固邊疆四邑,對少數(shù)民族實行一整套的懷柔籠絡政策。康熙皇帝幾乎每年都有半年的時間住在避暑山莊,處理政務,接見蒙古族首領。那些遠道而來的少數(shù)民族首領不必長途進京就可以在這里覲見皇帝,并以輕松的心情參加狩獵,無形之中拉近了和中央政府之間的距離。 1711年,康熙皇帝對避暑山莊的36處景觀每一處都用四個字統(tǒng)一題寫了名稱。四十多年后,他的孫子乾隆又以每一處用三個字也題寫了36處景觀,合稱“康乾72景”。而列為康乾72景中的第一景就是這座煙波致爽殿,煙波致爽殿外表看似簡樸,殿內(nèi)卻富麗堂皇。煙波致爽殿是皇帝的寢宮。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時,咸豐出逃到避暑山莊,并在這里簽署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最終,咸豐也病死在這里。 康熙皇帝曾說,在避暑山莊奉行的懷柔政策,使蒙古各部落安心防備北方的邊境,比修筑長城更加重要。康熙皇帝雖然沒有修筑長城,卻把避暑山莊用綿延20多里的宮墻,包了個嚴嚴實實。宮墻有7米高,寬近3米,在當時也算一項浩大的工程,可是康熙皇帝卻沒有動用國庫的銀兩,就把它建了起來。 在避暑山莊東部和北部的丘陵上,如眾星拱月般環(huán)列著12座金碧輝煌的大型寺廟。12座寺廟中其中有 八座寺廟在北京設有辦事處,并向清政府理藩院直接領取銀餉,所以稱這八處京師之外的廟宇為外八廟。興建這些寺廟的主要目的除了順應蒙藏等少數(shù)民族信奉喇嘛教的習俗。更主要的是實施清朝皇帝的懷柔政策,安定邊疆。 1755年,清政府平定了厄魯特蒙古準噶爾部叛亂,為慶祝這一勝利,乾隆在避暑山莊宴請前來朝見的厄魯特蒙古四部貴族,為尊重蒙古一向“敬佛、興黃教”的習俗,乾隆下令仿西藏三摩耶廟建造了普寧寺。普寧寺也是乾隆時代在避暑山莊修建的第一座寺廟。 1770年,是乾隆皇帝的60大壽。來祝壽的是各民族首領。其中蒙古王公就占了絕大多數(shù),由于他們大都信仰喇嘛教,乾隆皇帝就花了四年的時間,仿照西藏的布達拉宮修建了普陀宗乘之廟。 普陀宗乘之廟也是外八廟中氣勢宏偉、規(guī)模最大的一座寺廟。普陀宗乘是藏語“布達拉”的意譯,因此又稱為小布達拉宮。 就在普陀宗乘之廟剛剛要建成的時候,一支在明朝末年被迫遠遷的蒙古土爾扈特部踏上了回歸故土之路。他們沖破了數(shù)萬俄軍的圍追堵截,8個月后,到達了新疆伊犁,人數(shù)只剩下出發(fā)時的一半。而此時,普陀宗乘之廟剛好完工。 土爾扈特人的回歸使乾隆皇帝大為感動。乾隆在普陀宗乘之廟的萬法歸一殿舉行隆重的慶祝法會,用宗教的形勢為土爾扈特部人祝福,并在所落成的普陀宗乘之廟中用立碑記載了這一事件。 1778年,西藏政教首領六世班禪聽說乾隆要舉行七十壽典的消息后,準備進朝祝賀。 乾隆認為六世班禪的此行是自愿來京,是清王朝吉祥盛世的象征。 乾隆決定給班禪建行宮,他把行宮的地址就選在避暑山莊以北、普陀宗乘之廟以東的山坡上,形制上仿照西藏日喀則扎什倫布寺。一年后,班禪行宮竣工,乾隆皇帝取名為須彌福壽之廟,意思是“多福多壽吉祥如意的須彌山”。 1780年7月21日,六世班禪一行來到承德避暑山莊在澹泊敬誠殿,朝見乾隆。令班禪沒有想到的是乾隆與班禪對話大多使用藏語,只是在涉及經(jīng)文時才由國師翻譯,這使班禪深受感動。 1793年9月乾隆皇帝在避暑山莊又迎來了他的八十二壽辰,在前來祝壽的外國使團當中,還有第一次來訪的英國特使馬葛爾尼和他的700人的隨從。 馬葛爾尼此行的真正目的是商討兩國之間互通貿(mào)易,增開通商口岸。 但由于禮儀之爭,導致了馬葛爾尼此行的最終失敗。兩國之間沒有達成任何一項協(xié)議。 馬葛爾尼帶著失望的心情離開了避暑山莊,但是他的使團成員卻在中國逗留期間,收集了大量的政治軍事情報。幾十年以后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英國使用的地圖,正是根據(jù)馬葛爾尼一行當年收集的情報繪制的。戰(zhàn)爭期間的避暑山莊迎來的不再是朝賀的王公貴族,而是一批又一批從京城出逃到這里的皇親國戚,以及戰(zhàn)敗的八旗官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