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飯,是每天都少不了的動作。一頓飯半小時,一天花費在吃飯的時間就一個半小時。花了這么多時間,為什么我們不覺得累呢?不覺得麻煩呢?為什么不會放棄吃飯這個動作呢? 而說到要讀書,要鍛煉,要工作,要做家務了…… 這時候,又開始打退堂鼓了,覺得沒時間,太累了,堅持太難了。 吃飯吃了一頓,飽了,過幾個小時,餓了,又想吃了,飽了,滿足了,過幾個小時,又餓了,又想吃了。就是這么的循環往復,我們才每天要花一個半小時在吃飯上,卻依然樂此不疲。 有人說,吃飯是人的本能啊!不吃飯,過不了多久就被餓死了。正是人對于饑餓的恐懼,以及饑餓的難受。才讓我們在吃飯的時候,即便是要排隊,即便是頂著烈日去找家餐館,即便是吃頓飯要花這么多時間,卻依然吃得樂此不疲。 那這就很好理解了。我們為什么在生活中總是忽視鍛煉、看書學習等讓自己變得更好的方式。以及,被懶惰和欲望所控制。這都是被暫時的快樂所蒙蔽,而看不到長久的快樂,而短時間的享受,往往會造成以后,更多的不快樂,悔恨,痛苦。 人們都說書到用時方恨少,就是如此,平時不注重積累,不重視學習,到了機會來臨時,卻因為自己才疏學淺,能力不足,而失之交臂。 不要到進了醫院,再多錢都買不回健康的時候,才知道身體健康的重要性。到了這個時候,才明白今日不養生,明天養醫生的道理,未免太晚了。 把飯吃好,就已經是一種人生哲學了。吃飯,餓了就吃,吃了會餓。吃飯規律,控制吃的量,這就是修行。 飯吃好了,做其他事情也是一樣的道理。 跑步,跑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又可以跑了。每天跑,就像每天要吃飯一樣,這樣你會覺得累嗎?會覺得跑步沒時間嗎?多了一個好習慣,把這個習慣融入進我們的血液而已。 看書,很多人看書就犯困,那是完全沒找到讀書的樂趣。即便一開始困了,也沒什么關系。困了,可以放松一下,慢慢來,循序漸進,慢慢懂得了一些語言和基礎背景,后面的事情就簡單了。 看書怎么會讓自己產生“餓”的感覺呢?我們吃飯,我們餓了才想吃飯,吃得不亦樂乎。同樣,看書也要讓自己“餓”啊!怎么讓自己餓,這不剛好“書到用時方恨少”嗎?其實,我覺得心態擺正,這不是悲觀的諺語,這恰恰是告訴我們,學了東西要用才有用,用了才知道自己哪里會哪里不會?才知道學的東西是干嘛的。 怎么用?有實踐的機會當然要實踐,無數次的實踐,遇到了各種場景都能運用自如,那自然就掌握了,在用的過程中,吸收了更加廣闊的知識。 如果沒那么多實踐的條件怎么辦?寫作,是一個非常好的辦法。把學過的東西,寫出來,整理思路,表達出來,這也是在使用知識,這樣用久了自然就知道自己哪里不足?有學習的動力了。 喬布斯說的“Stay hungry, stay foolish”,就是這個道理。讓自己保持謙卑的心態,才能讓自己學得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