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文章,因為篇幅問題本篇只列舉了30個國家首都地標,部分國家首都根據定義可劃分為不同的城市作為首都,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南非(行政首都比勒陀利亞和司法首都布隆方丹),所以在我所歸納的名單中僅取其一;再者,每個城市的地標都有很多,比如說法國首都巴黎,除了文章中的埃菲爾鐵塔,諸如盧浮宮、巴黎圣母院、凱旋門等等也都具有地標意義,這就涉及了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概念,根據每個人的認知不同可能會存在一定的選擇差異,文章中只代表我個人看法。為了把最好的一面展現給讀者,寫文找圖耗費了相當的精力,有瑕疵之處還望體諒。中國北京前門 以漢語拼音A開頭的國家(11個)澳洲國會大廈 澳大利亞·堪培拉 澳洲國會大廈 - 出自意大利著名建筑師羅馬爾多·朱爾格拉(Romaldo Giurgola)之手,1988年5月9日由伊麗莎白二世女王剪彩啟用,當年耗資約11億澳元,是南半球最昂貴的建筑物。 美泉宮 奧地利·維也納 美泉宮 - 哈布斯堡王朝家族的皇宮,名字源于神圣羅馬帝國皇帝馬蒂亞斯(Matthias),傳說他曾飲用此處泉水,因清爽甘冽遂命名此泉為“美泉”,此后“美泉”成為這一地區的名稱。1743年,奧地利女皇瑪麗婭·特蕾西婭(Maria Theresia)下令在此營建了氣勢磅礴的美泉宮。 斯堪德培紀念碑 阿爾巴尼亞·地拉那 斯堪德培紀念碑 - 以阿爾巴尼亞民族英雄喬治·斯堪德培(Gjergj Kastrioti)命名,位于斯堪德培廣場中央,斯堪德培畢生以反抗奧斯曼土耳其而聞名,他使用黑色的雙頭鷹作為自己的標志,這個標志后來演變為今日的阿爾巴尼亞國旗,西歐人視他為基督徒抵抗穆斯林的無上典范。 開羅歌劇院 埃及·開羅 開羅歌劇院 - 后現代建筑藝術的奇珍,伊斯梅爾帕夏(Isma'il Pasha)統治時期為慶祝蘇伊士運河通航而建,時至今日也是埃及的最高音樂殿堂,親民的票價最高也不超過75埃及鎊(人民幣32元),國際A類電影節之一的開羅國際電影節每年定期在此舉辦,1971年劇院曾遭受大火損毀,后來在日本的無償援助下修復。 亞嘉瑪大清真寺 阿爾及利亞·阿爾及爾 亞嘉瑪大清真寺 - 竣工后將是世界第三大、非洲第一大清真寺,宣禮塔以250.125米的高度超越南非約翰內斯堡卡爾頓中心,登頂非洲第一高建筑,整個清真寺占地400,000平方米,耗資達15億美元,由中國建筑工程總公司參與設計并承建。 哥倫布大劇院 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 哥倫布大劇院 - 劇院于1908年5月25日開幕,被認為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歌劇院,也是世界上音響效果最佳的五個音樂表演場地之一,包括理查德·施特勞斯(Richard Strauss)、普拉西多·多明戈(Placido Domingo)、伊戈爾·斯特拉文斯基(Igor Stravinsky)、阿圖羅·托斯卡尼尼(Arturo Toscanini)等諸多世界知名藝術家曾在此表演。 阿卜杜拉·拉赫曼清真寺 阿富汗·喀布爾 阿卜杜拉·拉赫曼清真寺 - 阿富汗最大的清真寺,位于喀布爾的中心商業區,一次可以接待1萬人,寺內的圖書館藏書15萬冊,阿富汗伊斯蘭共和國第一任總統哈米德·卡爾扎伊(Hamid Karzai)的就職典禮曾在此舉行。 卡德里奧宮 愛沙尼亞·塔林 卡德里奧宮 - 彼得大帝在1718年至1725年為妻子葉卡捷琳娜修建的巴洛克式風格避暑皇宅,由意大利著名建筑師尼科洛·米凱蒂(Nicola Michetti)設計,現作為愛沙尼亞藝術博物館,收藏了數百幅16世紀以來西方和俄羅斯的著名繪畫、雕刻作品。 都柏林城堡 愛爾蘭·都柏林 都柏林城堡 - 城堡于1204年愛爾蘭領地時期由約翰王建造, 建成之初堪稱歐洲最宏偉的城堡之一,1922年之前是英國統治愛爾蘭的政治中心,1922年愛爾蘭自由邦成立后,交接給愛爾蘭革命領導人邁克爾·柯林斯(Michael ollins)領導的臨時政府,是愛爾蘭民族獨立的象征。 首都門 阿聯酋·阿布扎比 首都門 - 2011年竣工,其傾斜角度達18度,較意大利比薩斜塔更斜4倍而成為現今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最斜的人造塔樓,以160米高成為阿布扎比的最高建筑,被視為建筑美學和建筑工學上的非凡之品。 非盟會議中心大樓 埃塞俄比亞·亞的斯亞貝巴 非盟會議中心大樓 - 非洲聯盟總部和聯合國非洲經濟委員會常駐辦公場所,是中國政府繼坦贊鐵路后對非洲最大的援建項目,項目總用地112,669平方米,總建筑面積51,877平方米,由辦公樓、會議樓和輔助配套設施三部分組成,2011年12月正式竣工。 以漢語拼音B開頭國家(10個)勝利紀念碑 白俄羅斯·明斯克 勝利紀念碑 - 也稱偉大衛國戰爭陣亡烈士紀念碑,位于明斯克市中心勝利廣場,碑身底部四面鑲嵌大型金屬浮雕群,表現白俄羅斯軍民英勇抗敵的戰斗歷程,碑頂為象征英雄城市的五星勛章,碑前是體現烈士不朽精神的長明圣火。 圣費利佩海角城堡 波多黎各·圣胡安 圣費利佩海角城堡 - 始建于16世紀,名稱源于西班牙國王費利佩二世,該城堡也被稱作“莫羅要塞”或“海角要塞”,是保衛圣胡安海灣的入口,主要防范當年在加勒比海肆虐的海盜,每年超過200萬游客游覽于此,是圣胡安乃至波多黎各最為知名的景點之一。 國家紀念碑 巴基斯坦·伊斯蘭堡 國家紀念碑 - 穆沙拉夫當政時期修建,當年耗資5.8億巴基斯坦盧比,相當于7000多萬人民幣,紀念碑的四個主要花瓣代表俾路支省、開伯爾-普赫圖赫瓦省、旁遮普省和信德省四個省;而大花瓣間隙間有三個較小的花瓣,分別代表吉爾吉特-巴爾蒂斯坦、自由查謨和克什米爾以及聯邦直轄部落地區,花瓣內壁刻有拉合爾堡、巴德夏希清真寺、開伯爾山口和巴基斯坦決議日紀念塔的輪廓,大理石露臺可以俯瞰整個伊斯蘭堡。 利馬圣殿主教座堂 秘魯·利馬 利馬圣殿主教座堂 - 始建于1535年,位于利馬市中心的武器廣場,典型的西班牙殖民式建筑,西班牙帝國早期殖民者、印加征服者弗朗西斯科·皮薩羅(Francisco Pizarro)刺身亡后安葬于此。 晨曦宮 巴西·巴西利亞 晨曦宮 - 由普利茲克獎得主、聯合國總部大樓設計者之一的巴西著名建筑師奧斯卡·尼邁耶(Oscar Niemeyer)操刀,從1958年建成后始終作為巴西總統官邸,目前有160名員工在此工作,包括侍者、廚師、助理、醫生等,宮殿的安保由巴西總統衛隊負責。 華沙大劇院 波蘭·華沙 華沙大劇院 - 劇院于1833年2月24日開幕,由意大利著名建筑師安東尼奧·科拉齊(Antonio Corazzi)設計,乃至今日仍舊是歐洲規模最大的劇院之一,二戰期間遭德軍空襲嚴重損毀導致關閉,戰后在波蘭舞臺導演阿諾德·西夫曼(Arnold Szyfman)的主持下開始恢復和擴建,1965年11月19日才重新對外開放。 哈爾格林姆教堂 冰島·雷克雅未克 哈爾格林姆教堂 - 以17世紀的冰島詩人哈德格里姆爾·彼得松(Hallgrímur Pétursson)命名,由冰島本土建筑師居尼奧·薩德努松(Guejón Samuelsson)設計,是冰島最大的教堂,也是冰島第六高的建筑,建設工作始于1945年,歷時近40年時間打造,1986年10月26日竣工。 布魯塞爾市政廳 比利時·布魯塞爾 布魯塞爾市政廳 - 始建于1420年的弗蘭德哥特式建筑,塔尖上矗立著一尊5米高的鍍金金屬米迦勒天使雕像,他是布魯塞爾的守護神,傳說中她殺死了惡魔保護了城市。廳內掛有曾經統治過布魯塞爾的西班牙、荷蘭、法國等國的國王畫像,其中包括“歐洲皇帝”拿破侖。 亞歷山大·涅夫斯基主教座堂 保加利亞·索菲亞 亞歷山大·涅夫斯基主教座堂 - 為新拜占庭式建筑,也是東正教在巴爾干半島的第二大教堂,為紀念1877年俄土戰爭中犧牲的俄軍士兵而建,實際竣工時間1912年,3,170平方米的占地面積可同時容納5千人,教堂的地下現為圣像博物館,多為俄國以及東歐藝術家的作品。 拉丁橋 波黑·薩拉熱窩 拉丁橋 - 1799年建造,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弗朗茨·斐迪南夫婦在此橋北側被刺客加夫里洛·普林西普殺(Gavrilo Princip)槍殺,進而引發了將15億人卷入戰爭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為紀念南斯拉夫愛國主義,橋梁曾改名為普林西普橋,南斯拉夫解體之后其名稱恢復為拉丁橋,是薩拉熱窩著名歷史景點。 以漢語拼音C開頭國家(1個)錦繡山太陽宮 朝鮮·平壤 錦繡山太陽宮 - 金日成與金正日陵墓,平時不對外開放,需預約或趕上重大紀念日免費開放,宮內展示了兩位元首生前獲得的各國勛章,所乘坐的奔馳轎車、電動車、客船和專列車廂等,與主體思想塔、金日成廣場都被視為平壤必去的旅游景點。 以漢語拼音D開頭國家(2個)勃蘭登堡門 德國·柏林 勃蘭登堡門 - 由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二世下令于1788年至1791年間建造,以紀念普魯士在1756年至1763年的七年戰爭中取得勝利,堪稱是“德意志第一門”和“德國凱旋門”。 克里斯蒂安堡宮 丹麥·哥本哈根 克里斯蒂安堡宮 - 由哥本哈根奠基人阿布薩隆大主教在1167年建造,1417年至1794年曾一度成為皇宮,18世紀末葉毀于一場大火,后經過反復重建改造,現在的宮殿為1928年完成的巴洛克式建筑,是丹麥中央政府的辦公處,丹麥議會所在地,因此也稱為議會大廈。 以漢語拼音E開頭國家(2個)克里姆林宮 俄羅斯·莫斯科 克里姆林宮 - 莫斯科中央行政區的建筑群,共有5座塔樓和19座尖樓,現為俄羅斯聯邦政府行政總部所在地,同時也是俄羅斯總統官邸駐地,克林姆林宮不僅是莫斯科的地標,也是俄羅斯國家的象征,享有“世界第八奇景”的美譽,是歷史古跡、文化象征和藝術結晶的寶庫。 赤道紀念碑 厄瓜多爾·基多 赤道紀念碑 - 1936年建造,該碑高約10米,碑體采用花崗巖砌成方柱形,碑體下方刻有“這里是地球的中心”字樣以及歷史上對測量赤道貢獻卓越的地理學家名字。碑頂是一個大型石刻地球儀,碑體東西兩側畫有一道紅白線,且一直延伸到碑座的石階上,用以表示赤道。 以漢語拼音F開頭國家(4個)埃菲爾鐵塔 法國·巴黎 埃菲爾鐵塔 - 1887年1月27日起建,1889年3月31日竣工,1889年5月15日世界博覽會開幕之日對外開放,作為巴黎最高建筑物,從竣工之日起保持了全球最高建筑41年的記錄,直到1930年才被美國紐約的克萊斯勒大廈擠下,埃菲爾鐵塔作為法蘭西文化里的標志性佳作,廣泛見之于許多書籍、文藝、美術、裝飾品等。 芬蘭堡 芬蘭·赫爾辛基 芬蘭堡 - 瑞典王國于1748年開始建造,用于防御俄羅斯帝國的擴張,出自瑞典建筑師奧古斯汀·埃倫肖斯特(Augustin Ehrensv?rd)之手,采用了當時盛行的菱堡設計,令人感到意外的是,1808年的芬蘭戰爭中,面對來犯的俄軍,駐扎有7000名瑞典守軍的斯韋阿堡(曾用名)不戰而降,絲毫沒有發揮城堡所帶來的防御優勢,投降原因至今沒有定論,現在的芬蘭堡是赫爾辛基的一個備受歡迎的旅游景點。 黎剎紀念碑 菲律賓·馬尼拉 黎剎紀念碑 - 以“菲律賓國父”黎剎命名,紀念碑基座埋葬著黎剎的遺體,基座上的碑文寫著:“紀念荷西·黎剎,愛國者和烈士,1896年12月30日在巴貢巴揚處決。此紀念碑由菲律賓群島的人民敬獻”。黎剎被處決的地點在距離紀念碑100米處,在1896年12月30日這天,西班牙殖民者以叛亂的罪名將黎剎處決,他的犧牲使菲律賓人覺醒,隨后爆發了菲律賓革命。 圣彼得大教堂 梵蒂岡·梵蒂岡城 圣彼得大教堂 - 建于1506年至1626年,為天主教會重要的象征之一,最杰出的文藝復興建筑和世界上最大的教堂,占地23,000平方米,可容納超過6萬人,包括伯拉孟特、拉斐爾、米開朗基羅在內諸多文藝復興時期建筑家參與設計,歷任教宗大都安葬于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