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 這句話歷來的爭議比較大,認為是對女性的一種侮辱,但是我們如果回到春秋時期,可能會理解孔子一點吧。我們看歷史上,遠古母系氏族時期,人類崇拜的對象是女人,因為以漁獵為生的時代,人類面臨著各種危險,需要有足夠的生育能力才能保持種族的生存,部落里過著共同勞動按需分配的原則,女性成為氏族的領袖。但是進入父系社會,生產力極大提升,華夏大地進入農耕文明時代,男耕女織的生產方式,決定了男性的領導地位,所以教育機會成為男人的專利。 孔子之所以把“女人”與“小人”并為一體,主要原因應該在于受教育程度的問題,女人和沒有接受教育的小人,很難有形而上的人生追求,他們更關注于實際和眼前的利益,這就像現在人常說“不要跟女人講道理”一樣,因為她們對于“正道”與“義理”的問題很少關注。 之所以說“難養也”——就是不容易相處,因為“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要把握好度,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過這句話應該是孔子的有感而發,看看陽虎謀叛,南子擾亂衛國政局,就可見一斑。當然孔子不是要把女人一棍子打死,對周武王說的“予有亂臣十人”,孔子解釋說“有婦人焉,九人而已(見《泰伯篇.第二十》)”,這也是肯定了女人在國家政治中的地位,同時看他對女兒和侄女選婿時候的重視,也可以看出他并非重男輕女,而是話出有因的。下邊這句更是明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