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是座古老的城市,唐為幽州,遼為燕京,金代為中都城,元代改為大都,明、清稱北京。在中國數千年的文明發展史上,先后有燕、前燕、遼、金、元、明、清等幾個朝代以北京為都城。各個朝代在北京大興土木,建造了各具特色的古建筑,元明清時修建的建筑更是技藝高超,天安門堪稱一絕。那么是誰設計了這座偉大的天安門呢? 天安門位于北京城的中軸線上,始建于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原名承天門,以示皇帝“承天啟運,受命于天”。承天門屬皇城中的重要建筑,整座天安門城樓的外觀富麗堂皇,雄偉壯觀。承天門在永樂十八 年(1420年)建成時,只不過是一座黃瓦飛檐的三層樓式的五座木牌坊,牌坊正中高懸“承天之門”匾額。承天之門寓有“承天啟運”和 “受命于天”之意,喻示封建皇帝是“受命于天”的,替天行使權力, 理應萬世為尊。 明代著名匠師蒯祥,(1397年一 1481年)字廷瑞,江蘇吳縣人。 洪武年間,蘇州地區商業經濟發達,外出務工者日眾,吳縣香山一帶形成了專門從事營造業的有名的香山幫。蒯祥出身木工,其父蒯福為有名的大工匠。永樂十五年,成祖朱棣遷都北京,明成祖朱棣調集全國所有能工巧匠在北京大規模興建宮殿,要求所建宮闕循南京城規制。 蒯祥以其精湛技術被征召入北京,參加大規模興建皇宮城墻等工程。成祖即位后,為了標榜正統合法性,由于蒯祥”能以兩手握筆畫雙龍,合之如一”,深為主持工程的建筑師蔡信、楊青所器重。永樂十八年宮殿建成,論功蒯祥被提升為工部營繕所丞。到正統年間,蔡信、楊青等相繼逝世,北京的許多營建工程漸次由蒯祥主持。 據史書記載,蒯祥“能目量意營,準確無誤”,“凡殿閣樓榭,乃至回廊曲宇, 隨手圖之,無不稱意”,“自正統以來,凡百營造,祥無不予”。另據史志記載,皇宮中大內的殿閣樓榭、回廊曲宇他隨手測繪, 均能使皇帝滿意。代宗景泰年間他因功擢升為工部左侍郎。 承天門的主要設計圖樣出自蒯祥之手,后來重修承天門,也是由他設計和主持施工,憲宗召見他時,稱他為“蒯魯班”。由于他的業績不凡,主建工程頗多,故一 般認為是他設計了天安門。現南京博物館有一張《明宮城圖》,上面有明人所繪蒯祥畫像,以表彰他對承天門和整個宮城設計的業績。 因明代工匠為世襲,不能脫籍,蒯祥代承父職,成為“木工 首”。蒯祥雖任髙官,卻不改工匠本色,恭謹儉樸的性格一直未曾改變,他出門從不乘車坐轎,年歲大了主動要求退隱。遇有重大營造工程,他常親臨指導,傳授技藝不遺余力,可謂品格高尚。他去世后,人們為了懷念他,把他在北京住過的一條胡同命名為“蒯侍郎胡同”,成為營造業工匠聚會的場所。 明天順元年(1457年),承天門遭雷擊起火被毀,當時沒能立即修復,直到成化元年(1465年),才由工部尚書白圭主持重建。這次重建,奠定了今日天安門的形制。此后,明代一百八十年間雖有修建, 但都未作較大變動,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領農民起義軍攻 占京城,承天門又毀于戰火。 清順治八年(1651 年)重建后,改稱為天安門,既包含了皇帝是替天行使權力,理應萬世至尊的意旨;又寓意 了“外安內和,長治久安”的含義。明、清時,天安門是皇城的正門,城門五闕,重樓九楹,取“九五”之數,象征皇帝的尊嚴。 毛主席第一張畫像 從天安門這座古老建筑五百多年的歷史軌跡中可知,天安門是中華文明悠久歷史的象征,是目睹封建王朝興衰更迭的歷史見證人。同時其高超的建筑藝術水平都充分表現了中國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