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運的人,用原生家庭的溫暖治愈一生; 不幸的人,一生都用來治愈原生家庭的傷痛。 1、都是為了你好 這個暑假,一部都市家庭情感劇《小歡喜》正在熱播。 該劇聚焦于三個備戰高考的家庭,他們不僅面臨著高考的升學壓力,更要挑戰親子關系中的各種教育難題。 劇情一開始,把鏡頭對準了方圓一家。即將升入高三的方一凡絲毫不把學習放在心上,便招來童文潔一陣咆哮: “你不要叫我媽!我不是你媽!”“你沒錯,是我錯了,我就不應該生你。”“我都是為你好。”“跟你爸一個德行!” “你腦子里天天在想什么,你對得起我嗎?” 很多網友紛紛感嘆:我以為穿越了呢!看到童文潔,就仿佛看到我親媽。真是“同一個世界同一款媽”!我媽也是這樣說我,簡直一模一樣! 童文潔的這段話似乎是天下媽媽的心聲和口頭禪,只要孩子不聽話,沒有按照自己的預期發展,就會搬出這樣一段話來進行評判和說教,以此表達自己對孩子的失望。 再看看另一組家庭:宋倩為了一心陪讀高三的女兒英子,索性辭掉公辦教師的工作;為了給英子打造安靜的學習環境,給書房裝上隔音墻;并且在書房打造一面玻璃窗,隨時監視英子;擔心孩子身體缺營養,燉粥煲湯變著花樣做;英子每一次考試成績與排名都諳熟于心,大數據分析學習成績變化;親自鉆研考試試題,期中考前還要給女兒出卷子練手;嚴防死堵前夫看望女兒,怕打擾英子學習…… 她對女兒的要求簡單粗暴:700分以上,清華北大任選其一。 可是,在媽媽無微不至的高壓關心下,英子被推得越來越遠。她對媽媽又煩又怕,在媽媽的嚴格要求下,慢慢失去了自我。于是她開始整晚整晚地失眠,精神恍惚,甚至跳河自殺。 “都是為了你好”,這是一句最毒的情話。 多少父母,以愛的名義傷害孩子,控制孩子,進行道德綁架。 “因為我對你好,所以你必須這么做。” “你是我最重要的人,所以你必須要聽我的。”在劇中,我們可以看出,媽媽一生氣,英子就立馬去認錯,甚至可以說是在迎合,小心翼翼地照顧著媽媽的情緒和感受,不停地試探和討好。 2、你再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 昨天在公園看到讓人心疼的一幕。 一位媽媽對蕩秋千的兒子說:你已經玩了半個小時了,趕緊回家。你再玩的話,我就不要你了。 大約3歲的孩子依然沉浸在玩耍的喜悅中,絲毫沒有跟媽媽回家的意思。 媽媽看到孩子沒有任何反應,憤怒地對他說:再說一次,再不回家,我就不要你了。 說完起身就走,孩子看到媽媽不見了,用力喊:媽媽,我不玩了。追不上媽媽的孩子,邊哭邊跑。 看到這一幕,真是心疼這個孩子,真想去抱抱他。 3、控制型的教養方式 有人說,不管遇到什么育兒難題,只要你轉身離開,并說不要他了,孩子就會立即聽話。 很多父母表示贊同,用這種方式可以成功地控制威脅孩子,真是屢試不爽。 可是,對孩子來說,沒有一種傷害能比得上“爸媽不要你了”。也許這對父母來說是一句玩笑話,可是孩子是會當真的。 兒童心理學家曾說:逼迫孩子聽話,對孩子的傷害不亞于語言暴力,它會對孩子造成比語言暴力更為嚴重的心理影響。 我們總以為,只要告訴孩子”不要你了”,孩子就會乖乖聽話。可是一次次逼迫孩子聽話的背后,消耗的是孩子對我們情感上的信任和愛。 心理學上,這種教養方式被稱為控制型的教養方式(control parenting),一方面強調嚴格控制和孩子無條件服從;同時,在情感上以冷漠的態度對待他們,很少考慮孩子的需求和意愿。父母常說“我是為你好”,但話里隱含的意思卻是“你必須聽我的”,完全不給孩子選擇的權利。 另一方面,控制的核心常被“愛”和“在乎'的外表所蒙蔽。有的父母經常會說:“我是因為太愛你,才管你這么多的。你要不是我孩子我管你干嗎呢?”久而久之,孩子則會內化這種認知,將關愛和控制等同起來。 那些長期被父母逼迫聽話的孩子,往往會發展成“討好型人格”和“回避型人格”。 這些孩子往往性格膽怯,說話和做事總是唯唯諾諾,過于謹慎,沒有自己的想法,不自信,甚至有點自卑,缺少魄力和膽量,這樣的生命缺少獨立性,根本無法綻放自我。 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總是在重復著這些話: “你再不聽話,我就生氣了,把你送給別人家。” “我打你罵你,都是為你好,你現在不聽一定會后悔的。” “我這樣辛苦是為了誰,還不是為了你!” “家里的活你不用干,你只要好好學習就行了。” …… 在這種教養方式下長大的孩子,覺得如果不聽父母的話,就是不孝順,就會產生內疚感,為了不內疚,就要做個乖孩子,好好聽家長的話。 父母通過使孩子產生內疚感而控制了孩子的行為,在心理學上叫做內疚感控制。 內疚感控制的結果是什么呢?孩子經常性地去做取悅或報答父母的事情,而不是原本他想要做的事情。 龍應臺在《目送》中說: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孩子是獨立于我們之外的個體,允許孩子按照他的節奏慢慢成長,不評判不打擾,給孩子留下足夠的空間,他一定會活出真實獨立的人生。 正如心理學家李雪所言: 愛孩子,便“如他所是”,而非“如我所愿”。 教育的本質, 其實是父母的自我修行。 愿每個孩子都擁有一個溫暖的原生家庭,都能擁有一個歡喜的人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