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晨媽說(本文章為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一次跟一個老師聊天,她跟我講了她班上有個看起來恐怖的學生,性格陰郁,常年獨來獨往,做錯事被批評的時候也不辯解也不認錯,只會沉默冷著臉。 最可怕的一次,是期中成績發下來,本來語文成績還可以的陰郁學生卻沒有考好,試卷發下去后,“哐當”一聲就聽到桌子倒地的聲音,看過去,那位正在瘋狂的甩自己耳光,嚇了老師一大跳,立馬叫強壯的男生過去制止他。“太可怕了,我跟他的父母反映情況,他父母也嚇到了,不知道孩子為什么會這樣?”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孩子呢?一般父母將心思都放在孩子的學習和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上面,忽略了孩子的對情緒疏導的需要。還有的父母認為小孩子嘛,小小年紀哪來的情緒問題,這也是一種不該存在的錯誤想法。 01、 造成孩子生氣就情緒失控,進行“自殘”的原因,有以下兩種:1,孩子受到超出承受范圍的壓力。社會事件中,有不少孩子因為情緒失控造成的悲劇,某某中學孩子因為成績差就跳樓,又某地女生因為跟父母吵架一氣之下離家出走,還有吵架后越想越氣一怒之下……這都是因為壓力過大,孩子走入了精神失常的迷途。 那么壓力是從何而來呢?一般是外界環境帶來的,這包括父母老師和其他跟孩子有關系的人。也有孩子自己給自己施加的壓力,對自己要求過于嚴格,達不到自己的標準,就會自己跟自己生氣。 壓力過大的后果,是孩子找不到疏解的方法,積壓下來,憤怒猶如燃燒的火焰,一旦控制不住,發泄出來,就“嘭”的爆發,傷人傷己,嚴重的后果無法想象。 而孩子一般尋找發泄出口,都是失去理智后的自然選擇,就近最適合的就是自己的身體,覺得自己懲罰自己,以毒攻毒,找到一種畸形的快感,這種心態顯然是不正常的,需要家長及時發現及時引導。 2,不良的家庭環境影響孩子心理。父母的言傳身教,家庭的潛移默化,對孩子的影響,這在任何科學的兒童研究中都是著重提出過。一個孩子能產生暴力行為,顯然也很可能是學習結果。而學習對象,父母肯定排在第一位。 有“自殘”行為的孩子,很多是把傷害身體,使身體痛疼當成一種有效懲罰手段,從而掩蓋自己犯的失敗錯誤。這種觀念其實很多家長都存在,當孩子做錯事,當孩子不聽話,當孩子讓人生氣的時候,有些家長第一反應就是體罰,拍個頭打下手揪耳朵,更厲害的來頓“青竹炒肉”,所謂“棍棒下出孝子”,殊不知,已經把暴力這個概念植入到孩子的心中。家長把暴力當發泄手段,孩子也學習到了。 “自殘”是情緒失控的表現,不僅傷害孩子的身體,也不利孩子的心理健康,是孩子成長中的“攔路虎”。 02、無法疏導情緒的孩子,身心正在受到煎熬。1,情緒變化無常。無法疏導情緒,情緒就會像垃圾一直積壓,越積越多,無法排解,最后 只能粗暴的發泄出來,然而情緒的負面因子并沒有得到清理。稚嫩的孩子還是懵懂的,并不能自我解釋,導致心情也如天氣般迅速變化。 有的家長不理解自己孩子,為啥有時候能一會兒笑一會兒難過一會兒焦慮一會兒緊張,變化多端,整個人彷佛一個戲精。如果這時候家長忽視了孩子這種異常,就錯過了察覺孩子負面情緒的機會,無法幫助到孩子。 2,交際困難,格格不入。無法疏導情緒的孩子一般喜歡獨來獨往,把自己和人群隔離。因為心情變化多端,孩子往往容易陷入自己的情緒中不可自拔,他們認為這種心情不會得到外界人士的理解,因為沒人能感受到自己感受的。久而久之,孩子你寧愿一個人,即使傷心難過,也不會找人傾訴,惡性循環,情緒垃圾只會越來越多。 3,性格陰郁,性情冷漠。當心理都被情緒垃圾占領時,孩子猶如整個人被陰影籠罩,仿如被一個陰郁的氣場籠罩,自己本身不愿意跟外界交流,而周圍的人也會小心回避著。當這種狀態到達一定程度的時候,就會對很多事情失去興趣,孩子會長成一個冷漠暴戾的人。 小孩因為年齡小,心理情緒還無法做到自動調整,那么這種時候,就是家長的責任,家長需要小心觀察,及時引導孩子,幫助孩子。 03,如何給孩子做好“情緒疏導”?希望家長做到以下三點:1,讓孩子學習認識并接納自己的情緒。小孩無法排解情緒,最重要的原因是他們沒有認識到自己被情緒牽動著,這時候就需要家長的教導了,告訴孩子對自己的喜怒哀樂要有意識,要意識到自己什么時候是開心的,什么時候是憤怒的……讓孩子學會辨別出各種情緒的不同,以及了解為什么會產生出這種情緒。只要做到這些,才能正確做到情緒疏導。 2,教會孩子用正確方式進行情緒釋放。情緒必須得到釋放,不能累積,否則如同定時炸彈。但顯然傷害自己傷害他人都不是正確健康的方式,可以嘗試一些簡單實用的,比如哭泣。有些家長覺得孩子哭顯得非常懦弱,“不夠男子漢”,然而這確實是個很好的發泄通道,家長在孩子哭泣時不要打斷。總之,要讓孩子充分表達自己的情緒,表達出自己的想法,哪怕叫喊,不要專制制止。 3,引導孩子管理情緒。這是一件非常艱難的工作,需要家長對孩子做到細心體貼,但是也是父母必須做到的。要時時感受孩子的情緒,當孩子心情不佳,產生不良情緒的時候,要適時的轉移孩子注意力,可以用一些有趣的事物,比如好看的圖書,也可以帶孩子玩游戲。 還要引導孩子了解自己產生負面情緒的原因,為什么傷心?因為被老師批評了?為什么被批評?被批評的點爭取改正過來,那么下次就不會繼續因為這個原因生氣了。 孩子的情緒問題不是小事情,走歪一步都會威脅到孩子的身心健康,且后患無窮,“自殘”作為“病癥”狀況應該得到家長充分重視,而不是寄希望孩子自己懂事,這時候要時刻記著你的兒子/女兒只是個孩子,及時引導孩子理解和疏通情緒。 你的孩子有過情緒失控的時候嗎?你是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