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課思維導圖:
開頭引入: 今天是第1課,在課程最開始,我們先來做一個簡單的小測試。接下來我會說到10個形容詞,請在聽到這10個詞之后立即在大腦中思考,它們是否適合用來描述你自己。這10個詞分別是:樂觀,熱情,自卑,聰明,膽小,敏感,可愛,無能,善良,冷漠。有沒有符合你的呢?
概念理論: 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對自己的認知,比如我是一個外向的人,我是一個沒有什么能力的人,我是一個富有同情心的人,所有的這些認知加起來,就構成了一個與自我相關的知識和經驗的網絡。心理學家把這種認知網絡,叫做自我圖式,圖是圖書的圖,式是式樣的式。它說的是一個人在過去以往經驗的基礎上,形成的對自己概括性的認識。 這么講可能還有些抽象,更形象一點兒說,如果把人腦比作一部計算機,那么圖式就是安裝在人腦內部的程序,自我圖式就是一個名字叫做“自我”的程序,每當遇到和自我相關的信息時,這個程序就會啟動,幫助我們自動化去處理這些信息。 比如說有個朋友邀請你參加一個陌生人的聚會,當你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你的自我圖式就開始運作了,如果在你的自我圖式里,寫著這么一條:我是一個不善于社交的人。那么很可能你就會拒絕你朋友的邀請。 自我圖式一旦形成,就會無時不刻都在影響你的想法,你的行為,甚至你的人生。例如,當我有一個圖式是“我是一個沒有價值的人”時候,我就會比較自卑,不敢去追求那些比我優秀的人,更傾向于找一個比我能力、條件差的人在一起。
內容細化: 為了幫助你進一步理解自我圖式這個概念,我們需要記住它的3個特點,我用3個詞來概括,分別是快速、選擇和穩定。 第一個詞叫快速。人的大腦都是喜歡偷懶的,而圖式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可以幫助我們快速的處理信息,節省認知資源。它就像一個模板,只要碰到相關的信息,直接依靠這個模板就行了,從而讓這個過程變得非常簡單。 心理學家Brewer 和 Treyens做過一個有意思的研究,他們找來一些人待在一個辦公室很短的時間,差不多只有30秒。等到這些人離開辦公室之后,研究者就問他們,說剛才你在辦公室都看到什么了?結果大多數人的回答里都包含了書,但是其實辦公室里沒有任何書。這說明很多人大腦里對于“辦公室”的圖式是一個有書的地方。 同樣的道理,如果在你的自我圖式中,你是一個不擅長演講的人,當有個機會需要你去在眾人面前講話時,你不會慢慢去分析這個講話的主題到底是什么,自己可以講哪些內容,講話的對象是誰,我可以通過什么步驟把它完成,而是會快速地認為自己不行,結果錯失了這次機會。但是實際上如果你去做了,你可能會做得很好。 第二個詞叫選擇。什么意思?人們對外界的信息進行加工的時候會進行選擇,對于那些與自我圖式一致的信息,會更加容易注意到,也會更容易記起來。比方說,一個不善于社交的人會,他更加注意到聚會中其他人冷淡的態度,更快的將它解讀為這是對自己的不歡迎,在回憶起這次聚會的時候,也更容易記起“那個人在吃飯時瞥了我一眼,很不友善,我感到很不受歡迎。”,這樣的畫面。于是反過來,這次聚會就進一步變成了對他不善于社交,這個自我圖式的確認和加深。 再舉個例子,你第一次去打這個保齡球,結果還差2個球沒倒下,這個時候,你旁邊的朋友說:好可惜,差點就全部倒了。如果你的自我圖式里,你是一個不擅長運動的人,那么這個時候你的關注點就會在“好可惜”上,你會覺得,看,沒有全部倒下,說明我真的是一個不擅長運動的人。如果你的自我圖式里,你是一個擅長運動的人,你的關注點就會在“差點就全部倒了”上,你會覺得,哇,第一次嘗試就差點成功了,我果然很厲害。 第三個詞叫穩定。一個人自我圖式的形成,基本上跟小時候的環境和經歷有關。那個時候我們還沒有什么認知能力和判斷能力,所以自我圖式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如果一件事情沒做好,你的父母總是說你怎么這么笨,那么“我很笨”這個自我圖式就會慢慢形成。 一旦這樣重復的經驗累積得越來越多,那么自我圖式就會變得越來越穩定,不容易改變。當新的信息進來,與原來的圖式不相符的時候,大多時候人就會傾向于在潛意識層面直接忽略,或者很快忘記這個新信息,又或者去找各種理由去曲解或者反駁這個信息,而不是去改變自己的圖式。 比如說你是一家公司的銷售,結果沒有完成銷售指標,領導罵你是個廢物。如果你的自我圖式里,你是一個沒有價值的人,那么這個時候,你可能會很傷心,領導的話印證了你的自我圖式,我就是一個沒有價值的人,什么都做不好。但是如果你的自我圖式里,你是一個很有價值的人,那么這個時候,即使領導跟你說你是個廢物,你也不會輕易改變自己原有的自我圖式,認為自己真的是一個廢物,而是會覺得領導太傻,把業績指標定這么高,誰能完成得了? OK說到這里,不知道你有沒有理解自我圖式這個概念呢?
方法應用: 接下來讓我們回到最開始做的那個小測試,我說了10個形容詞,你還能想起來我說了哪10個嗎?這10個形容詞中有5個積極的5個消極的,如果你回憶的積極詞的數量多余消極詞,那么恭喜你,你擁有一個積極的自我圖式,請繼續保持。如果你回憶的消極詞的數量多于積極詞,那么你可能擁有一個消極的自我圖式。 仔細想一想,如果你的行為,你的想法,都被這個消極的自我圖式所控制,那其實有點可怕,你像是被這個模具套住了,它限制了你去尋找到更多可能的自我。 我認為自己是一個不夠聰明的人,所以像數學這么復雜的東西,我肯定學不好。我認為自己是一個不會社交的人,所以像陌生人多這種場合,能不去就不去。我認為自己是一個沒有能力的人,所以我從不主動去嘗試有挑戰的任務。 等等。 但是這些都是“你認為的自己”,它是不是一定就是“真正的你”呢?不一定。 真正的你可能并不是一個不夠聰明的人,數學學不好,其他東西照樣可以學好。真正的你可能并不是一個不會社交的人,遇到自己擅長的話題,同樣可以和別人侃侃而談。真正的你可能并不是一個能力不足的人,不擅長做這件事情,但是在另一件事情上會做得很好。 注意到這兩者之間的區別了嗎? 所以我建議收聽課程的同學,如果你覺得自己有一個消極的自我圖式,想要改變的話,可以嘗試做下面3個步驟。 第1步叫做描述。拿出紙和筆,按照我是一個什么樣的人,這樣的句式,寫出10個你認為的自己。寫完之后,劃去那些積極的描述,留下那些消極的描述。 第2步叫做回憶。請回憶小時候或者最近的一件事情,這件事情引起了你的情緒反應,同時這件事讓你第一次覺得了、或者更加覺得了,自己是一個什么什么樣的人。 第3步叫做重建。反駁這件事和你這樣覺得之間的聯系,是不是這件事一定就表明了我是這樣的人?還有沒有其他的可能? 比如,第一步,描述,我認為自己是一個沒有能力的人。第二步,回憶,小時候媽媽讓我去買東西,結果我把錢弄丟了,媽媽說我笨,連這點小事都做不好。第三步,重建,當時我還是個小孩子,做不好一些事情很正常,即使一個大人,也不難保證自己一輩子不丟錢,對吧? 這是改變自我圖式的3個步驟,當然,自我圖式的改變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前面說過,它非常的穩定,非常的頑固,需要我們不斷地練習。堅持這樣的練習,不斷重復這個過程,最終你會發現那個最真實和最可能的自己。
概括總結: 好,我們總結一下這節課的內容。你以為你以為的自己就是真實的自己嗎?我們以為的自己只是我們的自我圖式,它是我們從小形成的對自己穩固的看法的總和,但是并不一定正確。自我圖式具有三個特征,分別是快速,快速讓我們做出判斷,選擇,對關于自我的信息具有選擇性,穩定,一旦形成便不容易改變。改變自我圖式需要我們不斷重復描述、回憶和重建這3個步驟。
結尾互動: 今天的課就講到這里。最后留一個思考題,有人說,我們無法改變過去,但是我們可以選擇將來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你同意嗎?我是張昕,我們下節課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