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辨少陽病脈證并治篇 第263條 少陽之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少陽病就是半表半里的一種陽性證。陽熱在半表半里的部位,半表半里就是胸腹腔間,不能入里也不能出表。熱邪只能順孔道往上涌,往上來,所以口苦咽干都是孔竅的地方發生熱象。目眩就是頭眩暈。也就是在半表半里的部位充斥熱邪,口苦咽干目眩,是一個必然的反應。可以肯定是少陽病證。這是辨少陽病的特征。 第264條 少陽中風,兩耳無所聞,目赤,胸中滿而煩者,不可吐下,吐下則悸而驚。就是由太陽中風證而轉屬少陽病叫少陽中風。一般是口苦咽干目眩,甚者耳聾目赤,所以柴胡劑五官的證候常有用的機會,尤其耳聾目赤,大概這種應用柴胡加石膏的法子好。胸中滿而煩,一個為胸脅苦滿互詞,而煩,柴胡證喜煩,也就是說熱往上沖胸中也滿,心也煩。 總而言之,太陽中風而有耳聾、目赤,再有胸脅滿而煩,也是柴胡湯證。 第265條 傷寒,脈弦細,頭痛發熱者,屬少陽。少陽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此屬胃,胃和則愈,胃不和,則煩而悸。這段擱個“傷寒”,是太陽傷寒轉屬少陽。頭痛發熱,是太陽病的征候,但太陽傷寒應浮緊,病在外脈浮,在里則脈沉,此脈弦細,不浮不沉。浮以候表,沉以候里,弦則中以取之,不浮不沉,不輕不重時感覺脈比較直,浮取則感覺不出來。這個弦就是少陽脈。 脈弦有多種多樣的,不是脈弦就是少陽脈,浮弦與浮緊差不多,為表實的一種證候,沉弦為里,肚子痛也沉弦,弦也應拘急的現象,如少陰急痛,脈沉弦。中間的,不浮不沉的弦,為少陽脈。細就是氣虛血少的脈,就是津液虛。 胃和則愈,如調胃承氣湯,小承氣湯,看證候。如果胃不和,就不只是譫語,更要煩燥不寧,而且心有悸動。 臨床上一般的病毒性感冒就有這個情形,就象乙腦那樣的痛,如果這種情況現柴胡證,用小柴胡加石膏是極有驗的。如果現大柴胡湯證,舌苔也黃了,就大柴胡加石膏。這一節告訴我們,柴胡劑治頭痛。有一個腦腫瘤病人,開刀后發現是骨質的,不能動手術,后來找我看,也是用此方,用的大柴胡、桂枝茯苓丸加石膏,現在還很好的。所以頭痛,柴胡證很多,各種各樣,但是必發熱,還是有熱。 第266條 本太陽病不解,轉入少陽者,脅下硬滿,干嘔不能食,往來寒熱,尚未吐下,脈沉緊者,與小柴胡湯。不管是中風還是傷寒,本來就是太陽病,而在太陽病的階段不解,轉入少陽之后,首先要發作小柴胡湯證,脅下硬滿,干嘔不能食,往來寒熱,這都是小柴胡湯證,沉緊是里實的證候,仍然用小柴胡湯。 上面四段對少陽病的治法,只提到小柴胡湯,如大柴胡湯,柴胡桂枝湯,柴胡桂姜湯,都是的,如果在半表半里的地方,靠近外則偏于有證,如柴胡桂枝湯,既有小柴胡湯證又有桂枝湯證,就是太陽與少陽并病,近于表,即表證未罷,也即太陽少陽并病。如果已經傳里,但柴胡證還存在,即少陽陽明并病。所以全要掌握,要在一個方劑里面同時解表里或者解少陽陽明。如果不用柴胡劑,而單獨用解表劑或祛下劑是不行的。所以柴胡桂枝湯治太陽病沒解而少陽病發生了,這是表里雙解的法子了,但是可不可以用其它的麻黃劑呢?當然可以,尤其葛根湯。與小柴胡湯是常并發的。尤其是小孩子的感冒,一來了,表證很輕,同時有半表半里證,胸脅滿,嘔吐,有時甚至有下利,如果有這種情況,就把表,半表半里的方了一起用,這個我常用,我有一個屯常,就用小柴胡與葛根湯合方。也可以引伸。既有柴胡桂枝的合方,也可以用柴胡、麻杏石甘湯合,或小柴胡與葛根湯合方,都可以。根據證候,這個在臨床上常用。 把小柴胡擱在這里,就可以聯想到小柴胡加芒硝、大柴胡湯、柴胡桂姜湯、柴胡桂枝湯。 第267條 若已吐、下、發汗、溫針,譫語,柴胡湯證罷,此為壞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如果發汗和吐下,柴胡證不罷呢,還可以用柴胡湯。若已經誤吐,誤下,誤發汗,誤用溫針,病人已經譫語了,柴胡證罷了,再用柴胡湯不行。是什么證就用什么方法治療。是調胃承氣湯證,譫語嘛,已經入里了,還是白虎湯證,還是小承氣湯證等。 第268條 三陽合病,脈浮大,上關上,但欲眠睡,目合則汗。三陽同時發作,有太陽病則發熱怕冷,陽明病大便干等,再有少陽病口苦咽干等情況合在一起,叫三陽合病。就脈上來說,是三陽合病,脈浮是太陽脈,脈大為陽明脈,上關上,靠關上一點,叫上關上。上關上以候心下之疾, 我們講少陽病在胸脅,主要在脅下,脅下與心下,在上下的部位上說是相當的,因此上關上以候少陽之邪。 陽性癥是亢奮的熱性的,這里三陽都是一個熱,表里內外全熱了,就是壯火了,傷人氣者,所以但欲眠睡,目合則盜汗。就是熱蒸的一個現象,內外具熱,人昏昏欲睡,而盜汗出。 第269條 傷寒六七日,無大熱,其人躁煩者,此為陽去入陰故也。六七日是由表傳里的時候。熱結于里,外無大熱,表熱不解人就煩,熱在里更煩,所以燥煩,燥是驚燥,即燥擾不寧。這段不應當放在這里,傷寒直接傳里,這與少陽病無關了。 第270條 傷寒三日,三陽為盡,三陰當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嘔,此為三陰不受邪也。這段肯定是王叔和搞的,這里是說三陽已傳遍了,四天應傳太陰,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其人反能食而不嘔,說明沒傳太陰。 第271條 傷寒三日,少陽脈小者,欲已也。傷寒三日,理應轉屬少陽,脈不但小而且不弦,只小而不弦是邪已微,那此病是要好的。 第272條 少陽病,欲解時,從寅至辰上。 把三陽篇總結溫習一下,在中醫辨證上主要是陰陽,太過或不及致使病的發生,陰陽是矛盾的二個方面,把積極的一面叫陽,把消極一面叫陰。興奮的、發陽的、熱的叫陽證。抑制的、陳衰的、消極等為陰證,所以一有病生理機能要改變,首先改變就是代謝機能,亢進的方面發生陽性癥,如痛呼叫等,脈也是大、浮、實等為太過的情形,這叫陽。有的病發作消沉的樣子,如昏睡不醒,身涼,脈沉微細澀為不及,為陰。病的萬變不是陽就是陰,不陰不陽就沒病。 病癥反應在表,表即體表,即軀殼,身痛、頭痛、關節痛,都在體表,就是反應在表上的陽證,就叫表陽證,即太陽病。這種陽性證反應到里,就是指消化道里面,就叫里證,也不在體表,也不在消化里面,叫半表半里證,就在胸腹前邊,一切臟器都屬于半表半里的方面。這就是頭前說的三陽證。本來太陽就是表陽證,陽明就是里陽證,少陽就是半表半里的陽證,古人給它起個名,叫太陽,陽明病,少陽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