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昌年,字鶴軒,在鄉間行醫。甲辰年(1844年清宣宗道光二十四年)夏天,突發眼痛,自行用黃連、山梔、菊花、薄荷之類藥清火,反而加重。不得已請我去看。見其眼部不紅不腫,也沒有翳障,只是黑眼珠起一點紅。診脈見沉數細弱之象,知是陰虛血熱,郁于肝經之證,難怪用寒涼的藥無效。根據這些認識,用杞菊地黃湯,方中熟地換成生地。一服疼痛減輕,三服紅點消除,疼痛完全停止。 于是,他宴請我并請教此病原委,我告訴他說:大體來講,眼病病因有內外之分。前人雖然說眼病都與火有關,但火也分虛實,病因也分內外。如夏季天熱,流行突然眼部紅腫,畏光難睜的火眼癥,是外因引起,只要用黃連、蟬蛻等藥外洗就可以。如體內濕熱內盛,脾胃郁火上攻于目,一定兼有頭暈、口渴、上下眼瞼突然腫起的,這是內因引起的實熱證,可以用下法。如果眼部不紅不腫,也沒翳障,診斷為虛熱肯定沒錯。先生用寒涼藥,更加遏制了發生之源,怎能不加重呢!據《內經》理論來講,“陰虛生內熱”“乙癸同源”“壯水之主,以制陽光”。綜合這些觀點來看,此證用朱丹溪滋陰降火的方法肯定正確。如果本來陰虛再過用寒涼一定會生成翳障,那就更難治療了。鶴軒聽后連忙表示自己才疏學淺,十分受教。 原文: 郭鶴軒,名昌年,醫士也,貨藥于鄉。甲辰夏,忽患目痛,因自知醫,用黃連、山梔、菊花、薄荷之類清之,轉益增劇。不得已,延余視之。觀其不紅不腫,又無翳障,惟黑珠起紅一點。診其脈,沉數細弱,知為陰虛血熱,郁于肝臟,無怪寒涼之不應也。因以杞菊地黃湯易生地而投之。一服而疼減,三服而紅點除,疼全止矣。 遂設席請教,乃告之曰:凡眼疾有內外之分,前人雖謂眼無火不病,然火有虛實,病有內外。如暑天酷熱,天行暴腫,羞澀難開,此外癥也,但用黃連、蟬蛻等洗之即可。如濕熱內淫,脾胃郁火,因而攻目,必兼頭暈、口渴、上下眶暴腫,此內實熱也,可下之。若夫不紅不腫,又無翳障,斷為陰熱無疑。君用寒涼,截其發生之源,能無增劇乎?《經》云:“陰虛生內熱”。又云:“乙癸同源”。又云:“壯水之主,以制陽光”。合此數者觀之,其用丹溪之法必矣。若夫陰虛而寒必生翳障,轉成大癥,又不可同日而語矣。鶴翁乃謝不敏。 注: ①杞菊地黃湯(《麻疹全書》,原名杞菊六味丸):枸杞、菊花、熟地、山茱萸、牡丹皮、山藥、茯苓、澤瀉。功用:滋陰養肝明目。主治:肝腎陰虛證。兩目昏花,視物模糊,或眼睛干澀,迎風流淚等。 ②《經》云:“陰虛生內熱”。又云:“乙癸同源”。又云:“壯水之主,以制陽光”“陰虛生內熱”出自《素問·調經論》;李中梓《醫宗必讀》有“乙癸同源論”,經中未見此句;"壯水之主,以制陽光"是王冰對于“諸寒之而熱者取之陰”的注語。 ③黑珠起紅一點:《靈樞·大惑論》說:“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于目而為之精。精之窠為眼,骨之精為瞳子,筋之精為黑眼,血之精為絡,其窠氣之精為白眼,肌肉之精為約束,裹擷筋骨血氣之精而與脈并為系,上屬于腦,后出于項中”,以此為依據后世中醫發展為眼部的五輪學說,黑睛為風論屬肝,與本案中脈見沉數細弱,共同成為診斷的關鍵所在。 |
|